通派盆景

通派盆景

通派盆景是江蘇南通的特色盆景,中國優秀的傳統藝術之一,園林藝術的珍品。通派盆景以南通為中心,包括周圍各縣及如皋一帶。此派曾被劃為揚派盆景的東路“派系”。但是通派盆景歷史悠久,造型具有明顯的與眾不同的特點,且分布的範圍較廣,影響較深。

通派盆景的顯著特色,是選用尖短小葉羅漢松(俗稱雀舌羅漢松)為材料,攀紮成“二彎半”的格局,即主幹攀成二彎半,每個彎上有三個主枝,每枝又紮成扁平如雲的片乾。看上去形象如獅,端莊穩重,像是一幅立體的畫,深得人民喜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派盆景
  • 性質:園林藝術的珍品
  • 材料:尖短小葉羅漢松
  • 特點:豐滿、清幽、奇特、古樸
  • 位置:長江下游出海口的北岸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藝術特點,造型,

歷史沿革

南通地處長江下游出海口的北岸,也是一個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古老城市,南靠長江,東臨黃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 跳肥沃。五代時在此設靜海郡,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建城,稱通州。至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

地理環境

南通和揚州位於江蘇省境內,長江北岸,兩地相距不遠,由於地理的原因,通派和揚派之間原來的關係是很近的,因此有人認為南通盆景和揚州盆景是同屬一個流派的兩個分支。一是“東 路”,以南通為中心的一派;另一是“西路”,以揚州為中心包括周圍各縣市。兩派均採取棕絲剪扎枝法。以扎為主,主幹蟠曲,枝片為圓片狀。取材均為小樹,講究“自幼培養”。但是兩派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特點,通派主幹造型均採用兩彎半形式,是一個主要的特色。南通仍保存四五百年的兩彎半造型的小葉羅漢松盆景。因此,南通盆景自成一派還是有一定理由的。南通、如皋一帶的農村,不少農戶多以生產各類盆景為主要副業。這也是通派盆景形成發展的主要原因。

藝術特點

通派盆景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一是豐滿,成型後的樹木盆景要上下枝葉豐滿,鬱鬱蔥蔥層 次分明,頂(樹頂)呈“鏝頭頂”,片乾(枝片)呈“鯽魚背”,“兩彎半”式盆景枝片尤其要豐滿。二是清幽,秀麗幽雅,僻靜 幽邃.意境深遠。三是奇特,表現奇松怪石,奇異而特別,新奇 而精巧。四是古樸,蒼老樸實,剛勁堅毅,莊重肅穆,樸實無華。

造型

通派盆景以小葉羅漢松為代表樹種,這也是一個特色,其他樹種有白皮黃楊、六月雪、圓柏、迎春、 紫杉、瓔珞柏、五針松、榔榆、杜鵑、金雀、石榴等。
通派盆景的造型形式,以規則式的“兩彎半”為主。盆景藝人在規則式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對傳統技術進行了一些 改進,創作出了一批自然型的盆景作品,如站飄式、懸崖式、直 林式、斜乾式等多種形式。傳統的“兩彎半”形成造型方法如下:
加工“兩彎半”時,首先將樹木向一邊斜栽,如向右斜栽5厘米處截去上部。截口下留1~2個小枝條,促其生長形成新 的主幹。所截部位不能平滑,要高低不平,若干年後,傷口癒合 包.住新的主幹基部,形成上部細枝嫩葉,枝葉繁茂,基部粗壯,替老古樸。此為“釘頭柱尾”式,通派稱此為上品,頗具“老當益壯”之勢。
茶壺嘴,此式是將起手乾與出手乾按照一定的角度紮成茶壺嘴形式。
通派盆景傳統扎法以“棕絲法”為主,其棕法有頭棕、躺 棕、抱棕、懷棕、回棕、飄棕、豎棕、攏棕、懸棕、套棕、平 棕、側棕、帶棕、扣棕、勾棕等。“兩彎半”扎法第一彎(坐地 彎)在根部(足)下棕,樹高2,3處收棕,形成第一彎。第二彎 在第一彎頂部下棕,樹高2,3處收棕。半彎收頂。
通派盆景的另一特色是,兩盆一對,講究對稱造型,陳設在 門廳左右。但也有三盆、五盆、七盆一堂(或稱一組),一盆陳 設在中間,三盆者在其左右各設一盆,五盆者在左右各設兩盆, 七盆者在其左右各設三盆。中問的一盆主木稱“文樹”,株形高 大,在其左右兩側各對樹木稱為“武樹”。造型左右對稱,中間 的高大,向兩側順次漸小。文樹為主體,武樹用來烘托文樹,猶 如眾星托月。此形式能增加環境的莊重、威嚴之氣氛。
通派盆景用盆多與“兩彎半”造型相配合,通常用顏色較深 的江蘇宜興紫砂盆,形狀有圓形、六角形、八角形、正方形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