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禪

逃禪

逃禪是一個詞語,讀音是táo chán,意思是指逃離禪佛。出自《孟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逃禪
  • 拼音:táo chán
  • 注音:ㄊㄠˊ ㄔㄢˊ
  • 釋義:指逃離禪佛
  • 反義詞:安禪
  • 同義詞逃墨逃楊
解釋出處,示例,

解釋出處

逃禪 指逃離禪佛,既《孟子》“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之義。以“逃”字來表達對一種某思想主張的背離的用法,儒家很早就有使用,著名的即所謂“逃墨”、“逃楊”之說。朱熹解釋道,孟子之所以如此言逃墨、逃楊與歸儒的關聯關係,乃因“楊、墨皆是邪說,無大輕重。但墨氏之說尤出於矯偽,不近人情而難行,故孟子之言如此,非以楊氏為可取也。”。所以,逃墨、逃楊之說指的是避棄墨、楊之說而歸於儒,所含的是“去邪歸正”的意思。故而,後來對於儒者涉足釋氏之教而最終棄離釋氏回歸儒家者叫做逃禪,“逃禪以歸儒,變贗以求真”,乃是“逃禪”的真正用法,即逃離禪而回歸於儒。
還指一方面長齋,一方面又不喜歡禪佛的人,並常常在醉夢中說與禪佛相背離的話語。唐 杜甫《八仙歌》詩:“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後有註解日:“逃禪猶雲逃墨、逃楊,是逃而出,非逃而入。”“醉酒而悖其教,故日逃禪。後人以學佛者為逃禪,誤矣。”“若為學佛解,應日安禪。杜詩亦有之。登惠義寺云:誰能解金印,瀟灑共安禪”。古代理學、內丹以及禪宗影響很大,所以有些狂客如同反對理學一樣反對禪佛,所以往往自稱或被稱為“逃禪”,以表示與普通世人不同。

示例

比如朱熹年輕時“亦嘗留心於禪”,“讀儒書,以為與佛合”,但朱熹最後做出的是逃(離)禪(回)歸儒的選擇。如其詩句所謂:“逃禪公勿遽,且畢區中緣。”因而,在這類出入釋老的問學一路中,至少在隋唐至宋元朝時,避佛而逃離禪佛的稱之為“逃禪”。
後禪門為了消除逃禪帶來的影響混淆儒家主張,把逃禪說成學佛。把逃禪說成學佛的意思的用法是比較後來的用法,主要出現在晚明及其以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