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劉帥歸蜀

《送劉帥歸蜀》是南宋詩人危稹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送別詩。此詩前二句以萬水東流,惟弱水西去起興,襯出行者西歸途中的孤冷。後二句構想頗新奇,陳衍稱其“翻‘絕頂望鄉國’之案”。懷念意深,一片真情,躍然紙上。這首詩比興得體,想像奇特,感情深摯,頗為感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劉帥歸蜀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危稹
  • 作品出處:《宋詩精華錄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劉帥歸蜀
後溪先生也。
萬水朝東弱水西,先生歸去老峨眉
人間那得樓千尺,望得峨眉山見時。

注釋譯文

①劉帥:題下原注云:“後溪先生也。”按,後溪為劉光祖別號。光祖,字德修。筒州陽安(今四川I簡陽)人,約與危稹同在宋孝宗淳熙年間進士及第,後官至起居郎、右文殿侈撰,有《鶴林集》。劉帥或指此人。
②弱水:古水名。《山海經·西山經》:“勞山,弱水出焉,而西流於洛”。《書·禹貢》。“弱水既西”。唐孔穎達疏:“鄭云: ‘眾水皆東,此水獨西。’西,向西流。這裡是以弱水西流隱喻友人西歸。
③先生:指劉帥(光祖)。峨眉:山名,在今四川樂山縣境。劉光祖的故鄉在峨眉山北部。
④那得:怎得,那能得有。

白話譯文

一萬條河水都朝東流入大海,只有那古老的弱水向西流於洛地。先生此次歸返西蜀故里,卻是要終老於那遙遠的名山峨眉。
萬水千山遮住我的望眼,今後我再也不能見到您。但願人間有千尺高的樓閣,登上高樓,眼前就映現出青翠的峨眉山和您的英姿。

創作背景

這首詩為作者送別好友劉光祖歸蜀時所作。告老還鄉的友人登舟遠去,詩人佇立江邊,想到這次分別並非暫別,以後很難再重逢,心潮澎湃,寫下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鑑賞

這是一首新穎別致、想像奇特、不落俗套的送別詩。此詩和一般送別詩內容相同:敘依依難捨之情,訴別後相思之苦。立意並不新鮮,但在表達這種情意時,詩人卻自辟蹊徑,使人耳目一新。
詩的起句就不凡:“萬水朝東弱水西”。詩人開頭不寫送別卻在水的流向上做文章,送別時競然想起“弱水”,這讓人不解,讀到下句“先生歸去老峨眉”,才知端緒,原來詩人是以弱水西流隱喻友人西歸。聯繫兩個“水”字,讀者又可以推想,友人一定是由水路歸蜀。由此可以進一步推想,詩人是在江邊送別這位好友;友人登舟而去,詩人久久佇立江頭,對著那滾滾東流的萬頃波濤,望著那緩緩西去的一片帆影。這一東一西的對比,使他不禁聯想起那與“萬水”流向相反的弱水。這一句起得突兀,同時又頗切題,有籠蓋全篇之勢。
詩的三、四兩句想像尤為奇特。此二句由上句“先生歸去老峨眉”生髮,是在前兩句寫實的基礎上情感自然噴發。友人此行,並非暫別,而是告老還鄉;歸老之地又是那遙遠的峨眉山,因此別後難再重逢,這就更增相思之苦。但是,萬水千山遮望眼,再也望到那遙遠的峨眉山。這時,詩人也許是急中生“智”,也許是受王粲登樓賦》的啟發,他突然想到了樓——“人間那得樓千尺,望得峨眉山見時。”他以為如果登上千尺高樓,就可以望到數千里外的峨眉山,望到他的友人。此言想像奇特,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無奈,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深情。
這首送別小詩,別出心裁,以奇想取勝,體現了宋詩善於翻出新意的特色。這些奇想,乍看無端,尋思有緒;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人意想之中,使人感到既新穎獨特,又合情合理。

名家點評

清末民初陳衍《宋詩精華錄·卷四》:“用東坡‘那有千尋竹’之意,翻‘絕頂望鄉國’之案。愛而不見,此詩自出真情,而錯怨江南北山多者,亦望夫化石之痴想也。”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陶文鵬《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詩歌卷(四)》:真情出痴想,痴想表真情。陳衍所評甚是。正因有痴想,故文字樸素亦有詩味。從手法看,起勢突兀,比興兼具。兩個“水”字,兩個“峨眉”有意疊用,造成迴環往復的音節,也有助於表達對友人依依眷念之情。

作者簡介

危稹,生卒年不詳。南宋文學家、詩人。原名科,字逢吉,自號巽齋,又號驪塘。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 淳熙十四年(1187年)進士,調南康軍教授,擢著作郎兼屯田郎官,出知潮州,又知漳州。卒年七十四,文為洪邁所賞,詩與楊萬里唱和。其詩較能反映民生疾苦,樂府詩的風格與張藉、王建相近。著有《巽齋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