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隋朝民歌)

這是一首隋朝的送別之作,表達了一種委婉深切的離愁別緒。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別
  • 創作年代:隋朝
  • 作者:無名氏
作品全文,注釋,白話譯文,作品賞析,創作背景,

作品全文

楊柳青青著地[1]垂,楊花漫漫[2]攪[3]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 借問[4]行人歸不歸。

注釋

[1]著地:碰到地。
[2]漫漫:遍布貌。
[3]攪:《說文》:亂也。
[4]借問:敬詞,請問。

白話譯文

楊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楊花漫天飛舞。
柳條折盡了楊花也已飛盡,借問一聲遠行的人什麼時候回來呢?

作品賞析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這兩句是說青青的楊柳枝條的垂到地面,楊花漫天飛舞。
將撩亂的離情與春天的柳絲柳絮聯繫起來,這是由來已久。《詩經·小雅·採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詩句已肇其端,至漢代灞橋折柳則成為送別習俗,並演為《折楊柳》這一樂府詩題。據說,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速長,用它送友意味著無論飄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弱的柳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而我們今天從詩歌中所看到的用柳來表現離情別緒的詩句,要早於這種習俗。此詩承襲這一傳統,而開拓出一種新的意境。首句寫柳絲,千條綠枝,如煙似霧,著地而垂,隨風依依,似惜人離別,又似離恨條條,令人意惹情牽。第二句寫楊花(柳絮)如雪,漫天飛舞,迷濛一片。“漫漫”二字極寫楊花數量之多,範圍之廣,飄飛之亂,特別是“攪”字,不僅傳神的寫出楊花飛舞之狀,也攪動了離別之人的情腸,暗示了離情別緒的紛擾無端。這兩句青青翠條和雪白楊花相對,色彩鮮明;“著地垂”的柳枝是靜態的,給人以垂直下垂之感,“攪天飛”的柳絮是飛動的,具有向上輕舉之態,二者一動一靜,一上一下,一為線條,一為團塊,動靜結合,上下並舉,構成一幅縱橫交織的立體圖案,造成了一種沉靜而紛亂,淒清而無緒的意境,為下面兩句對離別情感的抒發做了鋪墊。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這兩句是說,柳條折盡了楊花也已飛盡,那么,行人在外漂游就沒有盡頭嗎?
末兩句則借景生髮,由景轉情,加以進一步聯想,並藉此矚勸遠行之人。柳絲似離恨條條,楊花如遊子飄泊,折盡柳枝飛盡楊花,意味著要結束離愁別恨。末兩句所含之意有兩層:繁多的柳枝楊花也有折盡飛盡之時,那么,行人在外漂游就沒有盡頭嗎?此其一;柳枝楊花代表著春天,象徵著美好的風物與時光,然而即使如此的美好的風物與時光也有消盡之時,那么,在外的行人難道就不珍惜這美好的時光,早早回來嗎?此其二。兩個“盡”字與兩個“歸”字前後照應,密切相關,“盡”表示事物的結束和時光的流逝,“歸”表示行人在外飄泊生活的結束。重疊使用,更感到作者的情深意切。由於詩意模糊,我們難以確認送別人的身份,不過,無論他所寫的是情人的惜別、夫妻的分離,還是親朋的遠行,其意境的深遠情意的懇摯,都足以引起讀者的心理共鳴。所以,詩的“模糊”,遠勝於“確認”,這就是詩的魅力所在。
此詩短小精悍,前兩句寫景,描繪出一幅宏闊的空間意象,後兩句言情,開掘出深摯的內在情感,可謂前後照應,情景交融。兼以對仗工整,韻律悠揚,與前情深,意味雋永,若置於盛唐絕句之列,亦毫無愧色。

創作背景

據《東虛記》所載,此詩作於隋大業年間,隋煬帝巡遊無度,使得民窮財盡,故詩中望其返國。更有甚者認為,“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以“楊柳楊花”之“楊”諧隋煬帝楊廣之“楊”,以“楊柳”、“楊花”鋪天蓋地之勢,影射諷刺隋煬帝“楊廣”荒淫無道,禍國殃民。“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這兩句借問話,表達了百姓對隋朝滅亡的寄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