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中兄典邵州

詩詞原文

官騎連西向楚雲,朱軒出餞晝紛紛。

百城兼領安南國,雙筆遙揮王左君。

一路諸侯爭館榖,洪池高會荊台曲。

玉顏送酒銅鞮歌,金管留人石頭宿。

北雁初回江燕飛,南湖春暖著春衣。

湘君祠對空山掩,漁父焚香日暮歸。

百事無留到官後,重門寂寂垂高柳。

零陵過贈石香溪,洞口人來飲醇酒。

登樓暮結邵陽情,萬里滄波煙靄生。

他日新詩應見報,還如宣遠在安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送中兄弟點韶州
  • 作者韓翃
  • 朝代:唐代
  • 體載:詩
詩詞原文,詩詞題解,詩詞鑑賞,作者簡介,

百科名片

名稱:《送中兄典邵州》
作者:韓翃
朝代:唐
體裁:詩
《全唐詩》《全唐詩》

詩詞原文

官騎連西向楚雲,朱軒出餞晝紛紛。
百城兼領安南國,雙筆遙揮王左君。
一路諸侯爭館榖,洪池高會荊台曲。
玉顏送酒銅鞮歌,金管留人石頭宿。
北雁初回江燕飛,南湖春暖著春衣。
湘君祠對空山掩,漁父焚香日暮歸。
百事無留到官後,重門寂寂垂高柳。
零陵過贈石香溪,洞口人來飲醇酒。
登樓暮結邵陽情,萬里滄波煙靄生。
他日新詩應見報,還如宣遠在安城。

詩詞題解

這裡選的是韓翃的一首七言歌行。本來是應當連線寫的,我現在把它每四句分為一段,段與段之間空出一行,這樣,全詩被分為五段,每段是一首七言絕句。讀者就容易看出全詩是用三首平韻絕句和二首仄韻絕句交織而成。每四句的音調,無論平韻或仄韻,都完全符合於七言絕句,而不是古詩。但這五段連起來,卻是一首七言歌行,或說七言古詩(七古)。這種形式的七言歌行,其特徵是以律詩的音調,用入古詩。在盛唐、中唐詩人的七言歌行中,此種作法比較多見,高適的《燕歌行》恐怕是其先例。

詩詞鑑賞

第一段四句是一首平韻七絕。敘述他的二哥帶著從人騎馬出發,向西行,入湖北境。每到一城,都有乘坐朱漆車輪的地方官員為也迎送。邵州是個大州郡,管領著一百多個城市,還兼管著安南國。這是誇大得不合事實了。邵州本來是邵陽縣,唐貞觀十年,升為州。天寶元年,改為邵陽郡。乾元元年,又改為邵州。從縣而州,是由於戶口增多。從郡改為州,這是唐代政區名稱改來改去的結果,與戶口增減無關。在唐代,邵州全境東西為四百七十里,南北為三百七十六里。一共只有兩個縣:一個是邵陽,一個是武崗。兩縣的民戶,在開元年間,一共只有一萬八千戶(據《太平寰宇記》)。邵州既沒有一百個領縣,更統治不到安南國。大概韓翃的地理知識很貧乏,把他的二哥吹捧得不像一個刺史,而像一個藩王了。第四句不甚可解。《唐書·百官志》云:“漢制,丞郎見二丞,呼曰左君、右君。”丞與郎,都是七八品的小官,見到尚書左丞,就尊稱為左君,見到尚書右丞,就稱為右君。此句中所謂“王左君”,也許是指王維,“雙筆遙揮”,是指他二哥能詩,不亞於王維。但王維的官職是尚書右丞,似乎應該稱王右君才對。也許他的二哥擅長書法,故比之為王羲之,但王羲之的官職是右軍將軍,也不該用左君。我懷疑此句原文應是“右君”或“右軍”,否則,這個“王左君”就待考了。
第二段四句是一首仄韻七絕。構想他二哥經過湖北時的旅途情況。一路上的諸侯(即地方官)都爭著供應住宿和一伙食。到了洪池,有盛大宴會;到了荊台,聽到美妙的歌曲。洪池,今曰洪湖;荊台,即楚國的京都,即今江陵。到襄陽,有妓女給你唱《襄陽白銅鞮》(襄陽民歌),給你勸酒。在石城(今锺祥縣),有人設宴張樂留你歇夜。這一絕中所提到的地方,都在今湖北省,但南北次序,並不符合地理現實。
第三段四句又是一首平韻七絕。構想他的二哥行到湖南境內的情況。南來過冬的北方大雁都回去了。江上有燕子飛了。這是春天。所以下句說南湖春暖,該換春衣了。湘君的祠廟,閉門對著空山。在傍晚,漁翁在廟裡燒過香,都回家去了。湘君、漁父,都見於《楚辭》,是湖南的典故。
第四段又是仄韻七絕。構想他的二哥到邵陽後的情況。到官就職之後,公事隨時辦訖,一切都沒有積壓。官署中高柳垂蔭,十分閒寂。第三句“過贈”二字不可解,恐有誤字。零陵屬永州,在邵陽之南三百多里。這裡作者又弄錯了地理方位,他的二哥到邵陽去上任,決不會過零陵的。大約他把邵陽誤為祁陽了。石香溪,想必在零陵,也沒有關係。第四句是說他二哥的治績優良,使少數民族也對他有好感。在封建時代,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每年春節或臘日,州縣官都要請少數民族的頭人來喝酒。他們肯來,就表示擁護。州縣官以此作為自己能“安撫蠻夷”的政績。“洞”字或寫作“峒”,指少數民族聚居的山谷,現在稱為“壩子”。
第五段以一首平韻七絕作結束。傍晚在酒家樓上為你餞行,從此相去萬里,水有蒼波,山生煙靄,使我將時時懷念邵陽,好比和邵陽結了情分。不久以後,希望你有新作的詩篇寄來,正如古代詩人謝宣遠在安城時常有詩寄給他的堂弟謝靈運一樣,這是已把他的二哥比為謝瞻(字宣遠),而自比為謝靈運。
這首詩,就內容而論,不是一首好詩。它只是一段一段堆砌著閒文,沒有真摯的思想感情。但從形式上看,顯然是作者有意在嘗試這一種新體歌行。在作者的詩集中,還有《別汜水陳尉》、《寄雍邱竇明府》、《贈別華陰道士》等好幾首七言歌行,也都是用平韻仄韻絕句交織而成。或者二平二仄,或者三平三仄,或者三平二仄,也有二仄一平的,篇幅長短不等。歌行長篇轉韻,一般都是平仄互動的。平韻轉仄韻,仄韻轉平韻。以平聲韻開始的,也以平聲韻結束。以仄聲韻開始的,最好亦以平聲韻結尾。但作者有一首《送巴州楊使君》,以仄平仄三個絕句組合,這更是突出的形式嘗試。

作者簡介

韓翃,(754年前後在世),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十三載(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隨侯希逸回朝,閒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詩多寫送別唱和題材,如《韓君平詩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三卷。
韓翃韓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