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聖瑪利婭女校

追憶聖瑪利婭女校

《追憶聖瑪利亞女校》收錄的均為出自百歲老人的口述回憶或耄耋老人親筆撰寫的文字,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留下了關於一個時代和一個教育機構的寶貴記憶。這些記憶當然首先是這些老人及其後人的,其實也是我們這座城市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聖瑪利亞之類教會學校及其學生和背後的家庭(我們不妨稱為“共同體”)在整個社會的轉型過程中,其地位和作用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認識,甚至存在“污名化”的情況。作為一種城市遺產,聖瑪利亞女校原址已基本無存,《追憶聖瑪利亞女校》十收錄的這些回憶,對於後人了解一個時代的生活,無疑會有很大的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追憶聖瑪利婭女校
  • 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
  • 頁數:295頁
  • ISBN:9787560855080
  • 作者:徐永初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開本:16
  • 品牌:同濟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追憶聖瑪利亞女校》由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回憶
我的母親——“梵皇渡嬤嬤”
近百年前的回憶
聖瑪利亞女校的陳家四姐妹
深深懷念我們黃色圍牆中的母校
聖瑪利亞對我一生的影響
中國生殖醫學的奠基人——葛秦生
百歲校友憶八十年前學校生活
憶姐姐郭秀梅
一所貴族化、西化、封建色彩交織的教會學校
我永遠懷念的時光
我漫長的人生始於聖瑪利亞女校
甜蜜的回憶
母校的培育恩師的教誨
歐氏家族與聖瑪利亞女校
學海無涯
聖瑪利亞趣聞二三
兩件小事對我一生的影響
聖瑪利亞女校的音樂活動
憶母校
根和源
懷念聖瑪利亞女校
憶母校生活點滴
母親和我與聖瑪利亞女校
快樂的回憶
聖瑪利亞女校就讀六年記
回憶聖瑪利亞女校的假小子
我在聖瑪利亞女校的兩年半
聖瑪利亞女校,我心中的豐碑
我們這一群
一九四四年的記憶
校園·舞台
念茲在茲永不忘汝,聖瑪利亞女校
回憶我八十年的人生歷程
我的綽號叫“老虎頭”
最美好的時光
我們的胖胖——京劇大師李世濟
聖瑪利亞女校的姐妹班
聖瑪利亞並校第一屆畢業生
青春的回憶
一張照片的故事
回憶聖瑪利亞女中團支部
對母校的熱愛永存心間
懷念聖瑪利亞女中和父親石蘭生
回憶在腦海深處
聖瑪利亞國中三年對我的影響
難忘金色少年時
師恩
孔凱利老師
馮錫良老師
父親與張愛玲的師生情誼
母親刁楊調芳和聖瑪利亞琴科
愛地老師的來信
憶恩師Deaconess Evelyn M.Ashcroft
憶父親洪德應牧師
憶郭秀梅校長
祖孫三代與聖瑪利亞女校的緣分
汪慶保老師
聖瑪利亞女中,我人生的起點
汝乃華老師
陸羽老師
鄭慧君老師
永恆的旋律——憶何義法老師
葛學球老師
懷念英語老師朱珍美及洪德應校長
憶母親丁寶理老師
讀後感(代後記)

後記

一所百年女中給我們留下的是什麼?讀了《追憶聖瑪利亞女校》,感慨萬千。我是市三女中1964屆的校友,又在這所學校工作了一輩子,但是對於聖瑪利亞女中的歷史了解並不多。特別感謝聖瑪利亞的校友們,感謝我的學姐們,策劃完成了這本書,讓我們全面了解了這所歷史上的名校。從校友們的回憶,我們不僅可以讀到龔澎、張愛玲、張佩珠、聞玉梅、李世濟等一大批傑出校友的名字和她們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從中可以感受到她們成長的軌跡。回憶篇的文章不僅來源於當年就讀於聖瑪利亞的校友,還有她們的兒孫輩和親友,這也讓我們感受到這所學校的巨大影響和它在校友心中的位置。
從一篇篇文章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校友對母校的深厚情感,對老師的感恩之情,對同窗好友親密無間的友情。一所學校的品牌在於教師隊伍,他們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歲月的流逝,永遠抹不去學生對老師的深深懷念。讀著這些文章,一個個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羅遲慧、蔡小謝、何義法、鄭慧君、丁寶理、朱珍美、范敬敏、劉葆宏、李家松等等,引起了我對她們的回憶。儘管她們中有些已離我們而去了,但她們對我們來說是永遠的恩師。鄭慧君是我高一的英語教師,在六十年代我們是高一年級才開始學英語的,所以鄭老師也是我學習英語的啟蒙老師。我一直忘不了高一上學期的第一課,鄭老師讓我回答問題,我戰戰兢兢站起來,把“we”發成了“維”的音,鄭老師一遍遍不厭其煩地給我糾正發音;朱珍美在高三年級教我們英語,每一節課提著一塊小黑板走進教室,上面寫著這節課的練習,耐心地給我們講解,經常帶著歉意對我們說:“我的中文不太好。”正是老師們嚴謹認真的教學,給我們打下了紮實的英語基礎,也為我日後成為英語教師奠定了基礎。1964年高中畢業後我留校當了英語教師,就跟隨英語教研組的老教師聽課、學習備課、上課。那時丁寶理老師是我們的教研組長,至今我還記得她經常帶我們去復興路上的五十一中學(現位育中學),展開兩校英語教研組聯合教研活動,舉行校際公開課的研討交流活動,研討如何能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效率,那些活動對於我來說得益終生。我想,市三女中英語教學的特色正是由於這些老教師的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才得以傳承和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市三女中的畢業生從事與英語相關工作的特別多。雖然,范敬敏老師並不教我們班,我對數學很感興趣,老師就讓我參加了范老師輔導的數學競賽班。每周一個晚上,我們留在學校參加數學輔導活動。范老師嚴謹的講學,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對數學的熱愛和鑽研也感染和影響著我們。雖然日後我沒有從事數學工作,但市三女中優質的數學教學,培養了我的邏輯思維能力。1965年我正式開始教學生涯,搬進了學校五一大樓的教工宿舍,住在何義法老師對門。每次節日教工排練大合唱,藝術指導就是何義法老師。何老師非常嚴格,只要經她指導,唱出來的歌就成了天籟之音,老師們都有些怕她,但都由衷地佩服她。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從聖瑪利亞到市三女中,正是由於這樣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熱愛學生的教師隊伍,才使學校傳統得以繼承發揚,才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女子精英,使這所百年女校成為女子成才的搖籃。
感謝您,親愛的母校!感謝您,我們的恩師!
何亞男

序言

聖瑪利亞女校是上海著名的女子教會學校,自1881年建校到1952年與中西女中合併成立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歷時71年。雖然已過去大半個世紀,當年受教於聖瑪利亞女校的學生對母校的愛還是那么強烈!她們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回憶母校生活的點點滴滴,回憶老師的諄諄教導,為我們還原了當年聖瑪利亞女校的教育方式、教學特色。那是一種充滿了愛的教育,是為學生終身發展著想的教育,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思考,對當下的教育改革也有借鑑意義。
聖瑪利亞女校是中國近現代女子中等教育的縮影,是我們研究中國女子教育的一個範本。《聖瑪利亞女校》系列圖書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資料。那些出白百歲老人的口述回憶,八九十歲耄耋老人親筆撰寫的文字,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史的史料。
我對聖瑪利亞女校和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的了解始於對其學生的了解。我讀國小時在家附近有好幾所女中——俾文女中、清心女中、曉明女中……女中的學生一般都有校服,這是我很羨慕的。那時我聽大人說有一所聖瑪利亞女校,但不是一般人家的女孩能去的。我讀中學時,學校送我到市少年宮話劇隊學演兒童劇,隊里有幾個很出挑的女孩是從市三女中來的,在她們面前我有點自卑,因為她們性情活潑,舉止大方,而且悟性很高,那時我就知道市三女中不一般。我讀大學時,結識了來自市三女中的夥伴,她很優秀,尤其音樂素養特高,發音方法和音色似乎很專業。喔,市三的女孩就是不一樣!大學畢業後,我在一所不起眼的學校任教,但我很仰慕名校的風采,市三對我來說是那么遙遠,尤其是德高望重的女校長薛正所領導的,更令我神往……直到我踏上市教育局的工作崗位,有機會向呂型偉等前輩學習並與一任又一任校長打交道,在我腦海中朦朧的市三才逐漸清晰起來。原來市三有著聖瑪利亞女校和中西女中兩所著名女子教會學校的優良教學傳統。
呂老所以主張把市三恢復為女校,是因為教育是千姿百態的,教育應按人的身心發展規律施教。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有著巾幗不讓鬚眉的傳承,研究女性成才的規律更是時代賦予的使命與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市三一任又一任校長以責任、智慧、辛勞,幸福耕耘著都市的一片綠洲,培養獨立、能幹、關愛、優雅的女孩是她們共同的追求。課程的精心設定,多元的學習選擇,優雅進取氛圍的營造和文化薰陶,施展才華空間的拓展,讓女孩尋找適合於自己成長的空氣、水分和土壤。多少年了,許多女孩已經成為作家、醫生、科學家、外交官、藝術家、校長、部長、模範標兵……漫長歲月中,聖瑪利亞女校“公誠勤敏”的校訓也潛移默化地在市三學生的身上烙下了印記。
隨著歲月的流淌,本書字字句句記載的是珍貴的歷史,是從聖瑪利亞女校到市三女中的變遷;是教育史,是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獻身事業的豐碑,是一代代學女成才後報效祖國的豐碑;是回憶錄,是女孩成長的甜蜜回憶,是她們放飛夢想的足跡,是對祖國繁榮昌盛的祝願,是對後來學女殷切的期盼……
我真誠地祝願聖瑪利亞的老校友們身體健康,祝願市三女中的未來更加輝煌燦爛。
夏秀蓉
2014.2
(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