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口鎮

迪口鎮

迪口鎮地處建甌市東南部,距市區86公里,屬中央蘇區和革命老區鄉鎮。東與古田縣鳳都鎮接壤,南與延平區洋後鎮毗鄰,西與延平區南山鎮交界,北與小橋鎮百丈村相接。地處古田、南平、建甌三(縣)市結合部。迪口鎮轄17個行政村,100個自然村,162個村民小組,8888戶,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7萬人。境內自然資源豐富,生態人文景觀保護良好,有林地面積48.8萬畝,森林覆蓋率84.1%。其中毛竹林面積達22.6萬畝,居全國鄉鎮之首;境內有風景秀麗的“蟹龍崗”風景區、保存完好的百年古廊橋、西坑游擊戰爭遺址及福建省十大“樹王”之西坑銀杏王和中田福建柏。2015年,迪口鎮被評為“福建省特色景觀旅遊名鎮”。京台高速公路建(甌)閩(候)段穿境而過,並在集鎮設立互通口,迪口距建甌41公里、福州114公里。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畲族等少數民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迪口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
  • 下轄地區:岩下村、凌坑村、霞溪村等村
  • 政府駐地:迪口村
  • 電話區號:0599
  • 郵政區碼:353133
  • 地理位置:中國 福建 南平建甌市
  • 面積:372.13平方千米
  • 人口:3.6萬人
  • 方言:閩語
  •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蟹龍崗、中國傳統村落-鄭魏村、值慶橋、福建樹王、油菜花海等
  • 車牌代碼:閩H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氣候環境,自然資源,人口民族,自然資源,植物資源,礦藏資源,交通,基礎建設,道路交通,電力供應,郵電通訊,集鎮建設,有線電視,農業設施,社會事業,科技,教育,醫療,文化,特色經濟,林業,竹筍,菌類,茶葉,中田辣椒,旅遊資源,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迪口具有光輝的革命歷史。解放戰爭時期,迪口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為閩北的解放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1934年,黃立貴率領工農紅軍閩北獨立師由崇安入境,隨後,曾鏡冰、左豐美、陳貴芳、劉捷生、饒守坤、王助等也先後帶領隊伍到迪口開展革命鬥爭,發動民眾鬧革命。鎮內所屬的西坑村天斗自然村,上、下明洋自然村(後劃歸延平區南山鎮),曾是閩浙贛省委機關經常活動的地方,迪口革命老區由此得名。新中國成立後,迪口曾劃為建甌縣第六區,1958年成立燎原人民公社,1961年改為迪口公社,1984年改為迪口鄉,1985年被省政府定為老區貧困鄉,1992年5月經民政部批准改為鎮。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迪口鎮處建甌市東南部,東與古田縣鳳都鎮接壤,南與延平區洋後鎮毗鄰,西與延平區南山鎮交界,北與小橋鎮百丈村相接。地處建甌、古田、南平三(縣)市結合部。下轄17個行政村,100個自然村,162個村民小組,8888戶,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7萬人,非農業人口1283人。京台高速公路建(甌)閩(候)段穿境而過,並在集鎮設立互通口,迪口距建甌41公里、福州114公里,迪口融入省城一個小時經濟生活圈。

氣候環境

迪口鎮山清水秀,峰巒疊嶂,自然條件優越。境內四季分明,溫暖濕潤,
年平均氣溫為16.7℃,最低氣溫1月份5.9℃,最高氣溫7月份26.5℃,吉溪貫穿全境並注入閩江,其它支流有霞莊溪、值源溪、西坑溪、霞溪溪、杉洋溪、武步溪;霞莊溪、武步溪為迪口的兩大溪流。境內有風景秀麗的“蟹龍崗”,崗上奇峰怪石,星羅棋布,氣候怡人,是人們踏青遊玩的極好去處。

自然資源

迪口鎮資源充足,物產豐富。全鎮林地面積44.4萬畝,耕地面積2.83萬畝,毛竹林面積20.6萬畝,為全國鄉鎮毛竹林面積最大鄉鎮之一。毛竹每年提供商品竹150多萬根。經濟作物栽培方面,有柑桔5000多畝,錐栗1萬多畝,其他經濟林3萬多畝。迪口土特產品種較多,盛產香姑、黑木耳、竹蓀、筍乾、松脂等。境內水系發達,電力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3.2萬千瓦,實際可開發1.8千瓦。全鎮已先後建成龍溪、中田、可建、紅旗、楊梅坪、岩下、魚腰等大小23座電站,總裝機容量1.6萬千瓦,年發電量6000萬千瓦時,年創產值2000多萬元,居我市各鄉鎮前列。礦藏資源也較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銅、白雲石、透輝石、滑石、鉛、鋅等11種。其中杉溪滑石礦,西坑、鄭魏、下莊透輝石礦儲量大、品位高,已在開採之中。

人口民族

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畲族等少數民族。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銀杏迪口鎮有現存世界珍稀樹種,有百年銀杏老樹130株,占建甌全市300株的1/4,僅霞溪鄭源自然村就有古銀杏樹39株,每株銀杏年純收益2000餘元。西坑池丹自然村的銀杏樹王在2013年被評為“福建省十大樹王”。又新植銀杏2萬多株。銀杏集果、葉、材三用和觀賞於一身。其果實既是高級滋補食品、化妝品,又有很高的健身美容、延年益壽的藥用功效。銀杏的葉子是醫藥業的上等材料,銀杏木材紋理細緻、有光澤、經久耐用,是美術工藝品的上等原材料,銀杏支葉奇特、秀麗、樹冠濃綠,是人們觀賞、淨化空氣、美化環境的良好樹種。2005年,全鎮又新種樟、楠、檫、花櫚木、銀杏、羅漢杉、紅豆杉等鄉土珍貴樹木300多畝。
鄭源古銀杏樹鄭源古銀杏樹

礦藏資源

迪口鎮已發現的礦藏有大理石、稀土、鋅、鉍、煤、白雲石、透輝石、銅、黃鐵、滑石、磷等13種。其中西坑的白雲石礦蓄藏量高達500多萬噸,居全省同類礦藏蓄量的第一位,杉洋的滑石礦,西坑、鄭魏、霞莊的透輝石礦儲量大、品位高,已在開採之中。

交通

境內外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利。京台高速公路建(甌)閩(候)段穿境而過,並在集鎮設立互通口,迪口距建甌41公里、福州114公里,迪口融入省城一個小時經濟生活圈。全鎮現有竹山二、三重山機耕路710多公里。
集鎮已實現主道水泥路硬化,2008年底實現17個行政村通往集鎮公路的道路硬化,與出鎮4條主要交通要道一起形成聯通境內外的完善交通網路,促進經濟發展。

基礎建設

道路交通

在1986年全鎮17個村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1998年100個自然村村村通公路,同年又鋪設了迪口至大布林28公里瀝青路面。2003年協助南雅鋪設其境內皇康至小康11公里的水泥路面,協助南山鋪設其境內大布林至南山12公里的水泥路面。至此,迪口的兩條主要出鎮通道得到硬化。1999—2006年全鎮還新開竹山機耕路600公里,竹農的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竹山效益得到大幅提高。隨著(建)甌——古(田)高速公路迪口互通口的建成,迪口將融入福州一個半小時交通經濟區,一改過去迪口是建甌的“西藏”的歷史,成為建甌的前沿。

電力供應

1986年,全鎮有可建、龍北溪、楊梅坪、紅旗、岩下等5座小水電站,總裝機4600千瓦,並實現全鎮聯網。1992年,對可建電站實施擴容技改,同時與省電網實現聯網聯營,為迪口小水電開發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礎。1998年6月,由迪口鎮政府投資600多萬元、裝機1260千瓦的魚腰電站投入運營。1999年,由個人投資的杉洋泉下電站恢復發電。隨後,迪口電站投資開發主體向多元化發展。
2001年4月,迪口鎮政府與福建太禹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建甌市迪口興迪水電有限責任公司,並由太禹公司控股60%,滾動開發迪口鎮內裝機在500千瓦以上的所有水力資源。同年11月,首期容量16300千伏安的秦溪變電站投入使用。迪口電力向外輸送的“瓶頸”得到突破。迪口小水電開發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1999—2005年,迪口新建電站19座,新增裝機12000多千瓦,總裝機達15635千瓦。
2005年,全鎮電力總裝機達16620千瓦,新建變電容量達26300千伏安的變電站1座,架設了迪口到南山35公里35千伏的高壓環回線路,極大地提高了供電可靠安全性。迪口成為名符其實的電力大鎮。

郵電通訊

1989年,迪口全鄉只有搖把式電話53部。1994年全鎮僅有程控電話3部,分別是電信支局、鎮政府、木材採購站各一部,是將電話線掛靠在廣播電線桿上,直接從建甌經南雅接入。1995年,迪口鎮首次開通500門容量的程控電話,當年發展電話用戶400多戶。1996年全鎮電話擴容到1000門,1998年擴容至2000門,2000年擴容到5000門,並實現了全鎮所有自然村通電話。2005年,全鎮程控電話容量達10000門,已裝機4910多部,其中公用電話112部、IC卡電話46部,行動電話達3200部,建成了移動信號基站25座,全鎮基本掃除信號盲區。2001年開通了寬頻網業務,2005年全鎮寬頻用戶達250 多戶。

集鎮建設

1986年以來,迪口鎮大力進行集鎮舊街拆遷改造。特別是1997年以來,迪口先後鋪設了長3公里、寬18米的集鎮水泥路,開發了復龍商住小區,興建了復龍農民公園,新建了林業站辦公大樓、中學教學樓、中心國小教學樓、衛生院門診部、信用社辦公樓、秦溪橋等一大批建築,重塑了集鎮的“視窗”形象。完成了迪口至南雅的瀝青路鋪設,協助完成了大布林至南山的水泥路鋪設,基本突破了出鎮通道“瓶頸”狀態。
迪口鎮

有線電視

1989年,迪口鄉擁有電視差轉台23座,黑白電視機200台、彩色電視機100台,電視節目只有中央一套、二套和福建一套三個台套。1992年10月1日,投資15萬元在迪口鎮所在地建成了有線電視網,傳輸7套電視節目,其中一套為鎮廣播電視站自辦的錄像節目,有線電視用戶達500戶。1996年7月,迪口鎮政府投資6萬元,把原先機房隔頻傳輸設備改為鄰頻傳輸,電視節目由7套增加到12套。2001年2月,迪口鎮廣播站由建甌市廣電局上收為歸口管理,同年投資62萬元,在2002年春節前建成了經由南雅至建甌的光纜,實現了市鎮村三級有線電視光纜聯網,電視節目達35台套。2004年11月27日,隨著大布林、霞莊、坑頭最後3個村聯網工程的完成,迪口鎮17個行政村和葉坑采育場全面實現了市、鎮、村廣播電視光纜的大聯網。2005年,全鎮有線電視用戶達5000多戶。同時,在集鎮和葉坑采育場發展寬頻用戶20戶,電視入戶率達98%,大大豐富了廣大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農業設施

綜合開發取得實效,2006年全鎮共有灌溉面積500畝以上引水渠道32條69.8千米,灌溉面積100畝以下引水渠道119條,建石壩85座,水壩27座,防洪堤19處2728米,為提高糧食產量,抵禦農業自然災害,實現旱澇保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迪口鎮

社會事業

科技

科普機構得到健全,新的科學技術得到推廣套用,如高位嫁接改造水果新技術,銀杏人工鋪助授粉技術、銀杏早實豐產栽培技術等。2006年,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60%以上。

教育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迪口提出了“苦日子不苦孩子,緊財政不緊教育”的口號,鎮村兩級投入巨資抓教育。1985年,全鄉共建有學校87所,有教職工230人,在校學生數4639人。學生入學率為96.08%,鞏固率為96.6%,畢業率為97.41%。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迪口抓教育力度不減。1993年,迪口老區中學向迪口村征地40畝,建成了長400米的標準跑道。1994年,投資160萬元,建起了擁有35間教室的中學教學樓,投資100萬元,建起了中心國小教學樓。同時,各村中心校也得到大大改善,杉洋希望國小、店村希望國小相繼建成投入使用。1986—2005年二十年間,迪口已累計投入教育達1500餘萬元。2005年,全鎮共有中學l所,國小17所,幼稚園1所,有教職工200多人,在校學生數3000多人。當年適齡兒童入學率在100%,在校生保留率達98%,國小畢業班畢業率達100%。中學中考連續6年保持穩步上升勢頭。2005年,迪口老區中學考上高中、中專人數達100人。據統計,自1978年恢復高考起,迪口考上各類大專院校以上的學生達1400多人。

醫療

1953年,在迪口設立了第一個衛生醫療機構。1983年,迪口衛生院已初具規模,設有外科、化驗室、手術室等13個科室,興建了一座30套間的職工宿舍樓,在迪口街還增設了一所門診部。1995-1997年三年間,在省衛生廳的大力扶持下,衛生院對原有舊的門診大樓進行了拆遷重建,增設了五官科、牙科,新添置了B超機等儀器設備。2005年,衛生院共有床位20張,醫務人員120多名,並配備了“120”急救車一台。獲南平市鄉鎮“一級甲等”醫院,醫務人員的素質不斷提高,已能獨立完成闌尾炎等小手術。17個村都設立了門診部,基本做到“小術不出鎮,小病不出村”。

文化

截止2005年,迪口鎮已建有4個文化站,5個公共圖書室,藏書5100餘冊。建起17所老人活動中心,組建5支電影放映隊。村村實現了通廣播電視,全鎮有電視機6700餘台,普及率達96.2%。民眾性體育運動得到普及。先後建成了機關籃球場、復龍農民公園健身中心等,開展民眾性長跑運動,組織中老年人晨練活動,組建了多支籃球運動隊,成立了老年運動隊,並多次獲得建甌市體委舉辦的體育運動獎項。
迪口鎮

特色經濟

林業

迪口鎮是聞名遐邇的“建木”重點林區之一,尤其是鄭魏一帶大面積的杉木林區,曾有“砍不完的鄭魏柴”之美謂。據歷史資料記載,宋代中後期,這裡的百姓就已經開始耕山插杉,更有混交於雜木、毛竹之間的天然“插花杉”。由於迪口雨量充沛,原始森林腐植肥層深厚,杉木生長迅速,材質特好,尤其樹齡長的杉木,體大而勻長,質地色紅而堅韌,是造船、建築、制農具的搶手貨。同時,也由於當地林農營林有方、間距得當,管理得法,採伐、裁鋸上都有一整套經驗,各種標準掌握嚴格,金筒、正柴、橫擔等級分明,經“做節”和金筒的“拉花”處理,材貌美觀,因而深受各地木商的青睞,飲譽海內外,長盛不衰。1989年,在全鎮消滅荒山中凡能造林的荒山均種上杉木。2000年以後,隨著杉木市場價格的陡升,全鎮又一次掀起種植杉木的熱潮。截止2005年,迪口鎮營造杉木用材林累計7.2萬畝,占全鎮造林面積的16.9%,總蓄積量70萬立方米。

竹筍

建甌的筍製品,被譽為“八閩山珍,全國之首”。但迪口則是建甌筍製品種類最全、質地最優的主要筍區鄉鎮之一。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曾吟道:“遠傳冬筍味,更覺彩衣春”。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也在詩中讚嘆道:“南園苦筍味勝肉”。迪口筍質,因氣候適宜、雨量適中、土質黃壤、弱酸性,土層深淺適度等自然條件優越的緣故,春筍多產出地面“黃尾”的“黃泥娘”、“黃泥甘”,去殼潔白如玉,光彩照人,特別脆嫩、鮮甜、爽口。
迪口鎮

菌類

香菇。迪口是香菇的重要產地。歷史上,在迪口生產香菇的則是浙江處州(今麗水)一帶農民的專利。每年冬春,有“香菇客”五、六千人之眾在迪口深山安營紮寨,一般年產量2000擔至3000擔。迪口香菇的傳統製作,是以菇木間伐為主的宜菇闊葉樹種,用菇斧刻花包衣產菌種植法,二年“開衣”產菇。香菇經採摘、炭火焙乾,分揀出等級出售,在東南亞市場享有盛譽。“花菇”葉厚又脆,香甜爽口,品位極高。現有袋栽和段木培植多種,年產量30餘噸,迪口多數用段木培植,香菇質量仍勝人一籌。
迪口鎮
紅菇。當地人稱紅菇為“紅主菇”或“紅朱菇”,以區別是於其他雜紅菇。紅菇葉面色紅清晰,中央呈紫紅加點,邊沿緣有皺狀花紋,菇腳有紅有白,焙乾後菇葉底面呈藍色。紅菇,含有很高的糖份、粗蛋白、鈣、鐵及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維生素。食之清純美味,是山中珍品。閩南婦女坐月子用紅菇。市場上每市斤上等紅菇售價達300餘元。迪口是建甌紅菇的主要產地。因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所產紅菇質量特優。其中又以高龍村的紅菇奪魁。高龍紅菇顯著特點是,色澤特別鮮艷、菇葉小而厚、菇腳結實、又脆又甜。曾為香港市場指定產品,名揚東南亞。由於高龍紅菇特別搶手,集體化時曾用行政手段指令該村年採集乾菇2500公斤,一般也能完成,現今高龍紅菇一般年產只有150餘公斤。歷史上迪口鎮一般年產紅菇20噸至50噸。闊葉樹銳減,產量急劇下降。它產於結堅果類柯櫧、石櫧、岩櫧、楮櫧、構栗、銀栗等闊葉樹種的樹底下地面上,但不等於上述樹種都產紅菇,有宜菇專門場地的特性。紅菇屬野生菌菇,至今仍無法人工培植。
迪口鎮

茶葉

可建茶葉始於清同治年間,盛於上世紀三十年代。除月嶺、深溪外,其餘5個自然村共有10餘戶經營茶葉,一般戶產毛茶1000餘公斤,多者1500餘公斤,因其土質環境優越,茶質優而中外聞名,在東南亞市場每擔可賣銀元80餘塊。尤以大布山上產的“大布水仙”茶質最優,專制專場,每擔可賣得80多塊銀元。抗日戰爭暴發後,渡口受阻,可建茶葉衰落,新中國成立後開始恢復。1980年,在香港的原住建甌的老茶商專門寫信給建甌縣外貿部門,指名要“可建大布水仙茶”。
迪口鎮

中田辣椒

中田辣椒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引進作為反季節蔬菜栽培的,現已遠近聞名,暢銷福州、南平等市場。因中田高山區獨特的氣候、土壤等條件,生產出的辣椒富含多種維生素等,食之能增加飯量,增強體力,改善怕冷、凍傷、血管性頭痛等症狀。同時還含有一種物殊物質,能加速新陳代謝,促進荷爾蒙分泌,保健皮膚。特別是富含的維生素C,可以控制心臟病及冠狀動脈硬化,降低膽固醇。含有較多抗氧化物質,可預防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可以使呼吸道暢通,用以治療咳嗽、感冒,還能殺抑胃腹內的寄生蟲。2007年,中田辣椒已正式註冊為“蟹龍崗”牌野紅椒。
迪口鎮

旅遊資源

迪口鎮充分挖掘和整合各種旅遊資源,加大文化旅遊品牌的包裝和規劃,初步形成了以蟹龍崗—古廊橋—古戲台-十大樹王-西坑游擊戰爭遺址-富民農業生態觀光園-生態村為主題內容的旅遊線路和客家婚俗(背新娘)、迪口特色小吃等習俗文化資源。同時,當地民眾還自主開發了“農家樂”、“森林人家”、“葡萄採摘園”等觀光休閒旅遊產業。目前,“蟹龍崗”景區已完成省級風景名勝區的報批工作、西坑老區革命紀念館修建及古廊橋維修保護等工程已完工,投資上億元的岩下漂流項目正與客商洽談之中,富民農業生態觀光園也已初具規模。
迪口鎮
迪口境內蟹龍崗、矮將崗、虎頭岩、涼傘山、白石岩、龍溪石洞、龍崗蝙蝠洞等山川名勝和金峰寺、廣教寺、定光廟、白華庵、萬民庵、厝橋、萬壽橋等文化古蹟。其中最負盛名的是蟹龍崗風景區。其景點從岩下開始至中田結束,以蟹龍崗為中心,方圓幾十里,區內有原始森林、奇松、怪石、險崖錯落有致。還有獅子岩、風動石、塞坪通天洞、一線天等秀麗景點二十餘處,更有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引人入勝。
富民農業生態觀光園通過土地流轉,採取土地租賃的方式,由建甌市富民農業有限公司實施開發經營。目前,園區規劃面積1030畝,項目計畫總投資2125萬元,建設集科研、種植、養殖、旅遊休閒為一體的綠色生態農業觀光園,圍繞“食、住、行、游、購、娛”,極力打造一個“四季有花開,瓜果香滿園”的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園區建設項目有:水果觀光採摘園、百竹園、兒童遊樂園、瓜果長廊、生態餐廳、學生夏令營、野營燒烤、無公害綠色蔬菜基地等十多個旅遊功能區,同時配套建設休閒綠道、觀光涼亭、客服中心等設施。項目建成後,年均接待遊客10萬人以上,可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500餘人,年增加農民收入700多萬元,真正成為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業產業。

行政區劃

迪口村、值源村、占村村、下房村、店村村、西坑村、龍北溪村、鄭魏村、大布林村、下莊村、坑頭村、下溪村、可建村、凌坑村、中田村、岩下村、杉洋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