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鳥

近鳥

近鳥(學名:Anchiornis)是種小型有羽毛恐龍,可能屬於手盜龍類鳥翼類傷齒龍科,生存於中國西北部,生存年代仍不確定,可能屬於中侏羅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近鳥
  • 拉丁學名:Anchiornis
  • 別稱:近鳥龍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蜥形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 近鳥龍科
  • :近鳥屬
  • 分布區域:中國遼寧
簡介,特徵,羽毛顏色,古生物學,

簡介

模式種是郝氏近鳥(A. huxleyi),屬名意為“接近鳥類”,因為其命名者徐星認為這種新恐龍是恐龍與鳥類演化階段中的重要發現;種名是以托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為名,以紀念他提出演化論的貢獻。模式標本是在2008年11月由中國骨生物學家徐星等人敘述、命名,於2009年發表於《中國科學通報》。化石是一個呈天然狀態的骨骼,缺少頭骨、部分尾巴、右前肢。徐星估計近鳥的身長約34厘米,是已知最小型的恐龍之一。
近鳥的早期復原圖近鳥的早期復原圖

特徵

近鳥的特徵是前肢比例相當長,前肢長度約是後肢長度的80%。其前肢/後肢比例接近始祖鳥等早期鳥類,徐星等人認為這種長前肢是飛行能力的必要特徵。近鳥有可能可以飛行或滑翔。模式標本還保存了碳化的羽毛痕跡,證明近鳥擁有羽毛。胸部羽毛的平均長度是2厘米,但羽毛的保存程度不夠好,無法辨識其羽毛細節。

羽毛顏色

一個由耶魯大學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科學》雜誌網路版報導說,科學家們通過破解隱藏在化石中的細微線索發現了裝飾已經滅絕1億5千萬年的羽狀恐龍的鮮艷色彩。
比例圖比例圖
最近在中國發表的研究報告推斷說,不同種類的羽狀恐龍存在兩種黑色素。與這一報告不同的是,《科學》雜誌的研究從單體動物的整體化石中分析了被稱為黑素體的著色結構。這一成就使得科學家們能夠揭示整個動物的豐富的顏色圖案。
實際上,由耶魯大學研究小組進行的黑素體分析非常精確,乃至於該小組可以把不同顏色分派到赫氏近鳥龍的單個羽毛上。赫氏近鳥龍是侏羅紀晚期在中國境內生存的一種四翼傷齒龍。這種恐龍整體呈現灰色,具有摩霍克狀的紅棕色羽冠,面部有小斑點,翅膀和腿上有白色羽毛,還有黑光發亮的醒目翼尖。在2010年,一群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宣稱發現郝氏近鳥龍的羽毛顏色。他們研究其羽毛痕跡中的黑色素體(Melanosomes,一種存在於羽毛、皮膚、鱗片的吸光色素)的大小、分布形態,並與現代鳥類羽毛中的黑色素體作比對,可推測羽毛黑色素體在生前所代表的顏色。在過去,中華龍鳥、中國鳥龍也曾被推測有不同的羽毛顏色,但僅止於深色、淡色的辨識。郝氏近鳥龍是第一個被精確鑑定出羽毛顏色的恐龍。
色彩斑斕的近鳥色彩斑斕的近鳥
根據研究人員的推測,郝氏近鳥龍的身體羽毛顏色可大致分為灰、黑兩種顏色。頭頂羽毛主要呈紅褐色,頭頂羽毛的基部則呈黑色。臉部羽毛則主要為黑色,散布者紅褐色羽毛。前肢、後肢的長羽毛則是黑、白相間,以條紋方式排列。後肢則是灰色羽毛,而腳掌、腳趾則是黑色羽毛。由於被研究的標本缺少尾巴,研究人員無法推測這隻郝氏近鳥龍的羽毛顏色。

古生物學

近鳥龍的特徵是前肢比例相當長,前肢長度約是後肢長度的80%。其前肢/後肢比例接近始祖鳥等早期鳥類,徐星等人認為這種長前肢是飛行能力的必要特徵。近鳥龍有可能可以飛行或滑翔。與其他獸腳類恐龍(不包含鳥類)相比,近鳥龍的手腕更類似鳥類。他們最初推測近鳥龍可能具有飛行或滑翔能力。但後來的研究發現,雖然近鳥龍的前肢類似鳥類,但與小盜龍等近親相比,前肢仍然太短而不能飛行。此外,小盜龍的羽毛長、不對稱,是具有氣動性的飛羽;而近鳥龍的羽毛短而對稱,是較為原始的羽毛,因此沒有飛行能力。
近鳥龍的後肢比例,仍較類似獸腳類恐龍,顯示它們可能是快速奔跑的動物。但是,近鳥龍的後肢、足部覆蓋者長羽毛,類似小盜龍,這些羽毛將妨礙近鳥龍的地面運動能力,因此它們不可能在地面快速奔跑。
如同現代鳥類,近鳥龍的羽毛顏色分布、排列複雜。這些色彩斑駁的羽毛,可能有視覺辨識物的功能,使用在求偶、界定領域、或是威嚇掠食動物或競爭對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