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購銷差率

中國價格體系中的購銷差價有工業品購銷差價、農產品購銷差價和建築產品購銷差價等大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產品購銷差率
  • 表現形式:購零差價、原料成品差價
  • 又稱:進銷差價
  • 類型:價格差額
簡述,購銷差價定義,與不同差價類型有關的銷差率,

簡述

由於經營企業不同,其購銷差價還有幾種不同的具體表現形式:①購零差價。經營企業在產地邊收購、邊以零售價格銷售其商品所形成的購銷差價,多見於農產品和工業品批零兼營企業。②原料成品差價。經營企業在當地收購,就地進行簡單加工,再以零售價出廠價批發價銷售商品所形成的差價,多見於農工商、牧工商、漁工商、林工商等一條龍企業。

購銷差價定義

商業企業在同一時間、同一地區購進與銷售同一商品的價格差額。又稱進銷差價。由經營該商品的企業或企業群體在從事商品收購、運輸、儲存、銷售活動中所形成的費用,稅金和利潤,市場供求狀況以及國家政策等因素決定。 中國管理國家定價國家指導價通常使用購銷差率和銷進差率。購銷差率是指購銷差價額占購價額的百分比;銷進差率是指差價額與銷價額的百分比,又叫折扣率。前者適用於順加作價,後者適用於倒扣作價,是計算和控制銷售價格水平,協調農商、工商企業利益,維護國家、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利益的重要工具;也是工商企業管理價格,進行企業價格決策使用的方法之一。
當經營某種商品的購進價高於銷售價時,其表現為負值的進銷差價,通常稱為進銷價格倒掛。許多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對少數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價格管理通常採用這種辦法,但需要由國家財政給予補貼。

與不同差價類型有關的銷差率

同種商品因其質量、購銷地區、購銷季節和流通環節等因素不同而形成的價格差額。一般是商品生產和經營中所耗社會必要勞動差異的貨幣表現。
商品差價的相對量為差價率,即差價占計算基價的百分比。其中,在出廠價和收購價等基礎上形成的差價率為加價率;在銷售價和批發價基礎上形成的差價率為折扣率。在中國的計畫價格體系中,國家常通過規定加價率和折扣率的辦法,控制差價及其相關的價格水平
商品差價,是中國價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購銷差價批零差價地區差價季節差價質量差價等。
購銷差價 亦稱進銷差價,指商業企業(包括物資經營企業)在同一時間、同一地區購銷同一商品的價格差額。它由經營企業從事商品收購、運輸、儲存和銷售過程中所形成的流通費用稅金利潤構成,是經營商品所耗必要勞動的貨幣表現,是工與商或農與商合理分配部分剩餘勞動的貨幣表現。商品購銷差價占其收購價格的百分比,叫購銷差率,是中國現行計畫價格體系中計算和控制商品銷售價格水平的重要工具。正確核定購銷差價,是正確處理工商、農商以及國家和消費者關係的重要環節。
中國的購銷差價,大體可分為工業品購銷差價與農產品購銷差價兩大類。前者是同一工業品在同一時間的出廠價格(見工業品出廠價格)與產地批發價格之間的差額,由商業批發企業的流通費用和合理的利潤構成;後者是同種農產品在同一時間的產地收購價與產地銷售價的差額,由商業經營企業的流通費、利潤和稅金構成。但是,由於農產品的特點不同,其購銷差價的表現形式也有以下的不同:①購零差價。在當地邊收購、邊以零售價格銷售的農產品的購銷差價。②購批差價。按批發價供應當地工業企業作原料使用的農產品的購銷差價。③原成差價。當地生產、就地加工,其加工產品以零售價在當地出售的農產品的購銷差價,即原料收購價格與成品零售價格之間的差價。
地區差價 同種商品在同一時間因地區不同而形成的價格差額。中國的商品地區差價的形成原因,主要是:①同種商品在不同地區因自然條件、經濟條件、生產條件等的不同,其生產所耗社會必要勞動量也不等。②同種商品從產地運往銷地,經營部門需要支付一定的運輸費用;而且產地到銷地的距離不一,運輸條件不同,所耗費的運雜費也不等。這些費用要在價格上得到補償。
地區差價在不同社會制度下反映著不同的經濟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對農產品收購實行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遞遠遞減”的政策,即距離大城市越遠,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越低;對工業品銷售實行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遞遠遞增”的政策,即距離大城市越遠,工業品銷售價格越高,而且都大大超過合理的限度。這種政策反映著資產階級剝削勞動人民的經濟關係。建國以後,國家根據各個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狀況和生產建設的需要,分別制定了“產運銷三者有利”、“城城微利”、“城鄉合理”等原則,對不同商品規定了地區差價的控制幅度,少數商品還實行了全國統一價格。合理的地區差價,有利於促進商品正常流通、生產力合理布局、擴大地區間物資交流,有利於改善人民生活和鞏固工農聯盟。
季節差價 同一種商品在同一市場不同季節之間價格的差額。季節差價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季節性生產、常年性消費的商品,需要支付一定的儲存費用;或是在不同季節生產同一種商品的生產成本不同,如冬季在暖房裡種植蔬菜比春夏季的生產成本要高得多。這部分多耗費的生產成本或儲存費用,要在價格上得到補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季節差價是資產階級剝削勞動人民的工具,例如,秋季新谷登場,資本家就壓價收購;到青黃不接的春季,農民缺少口糧,資本家則以高價賣出。建國以後,國家首先取消了季節差價中極不合理的部分,隨後有計畫地取消了工業品和主要農副產品的季節差價。但是,對時令性強、容易腐爛變質、保管費用和損耗較大的鮮活商品,如蔬菜、水果、鮮蛋、水產品等,仍規定一定的季節差價,以利於調節生產和消費。
批零差價 指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市場上,商品的零售價格高於其批發價格之差額。它是商品流通過程的最後一個差價環節,由零售企業所耗費的流通費用稅金和利潤構成。
在中國計畫價格體系中,為便於計算批發價格零售價格,各級物價管理部門常將批零差價換算成批零差率,即批零差價占計算基價的百分比。其中,批零差價占批發價格的百分比,稱為順加批零差率;批零差價占零售價的百分比,稱為倒扣批零差率。在實際工作中,國家物價管理部門經常採用規定一種基價和一種批零差率的辦法,加強批、零價格的管理,並控制其水平。
同時,為了促進社會主義流通,做到貨暢其流,國家物價管理部門還分別不同情況,對不同商品規定不同的批零差率。通常的原則是:凡單位商品價格較低或不便經營的小商品,其批零差率較大;凡單位商品價格較高的大商品或貴重商品,其批零差率較小,使經營各種商品的零售企業,能夠得到大體相同的利潤水平。合理的商品批零差價水平起著協調批發企業與零售企業利益的槓桿作用,並有利於促進開展經濟核算,提高國民經濟效益
質量差價 又稱品質差價。同種商品因質量不同而形成的價格差額。質量差價占標準品價格的百分比,稱為質量差率。
商品質量差價主要有:品質差價、品種差價,等級差價、花色差價、式樣差價、規格差價等。它反映同種商品在使用上的耐用、適用程度的不同。同種商品形成質量差異的因素主要有:勞動者生產技術、熟練程度、栽培或飼養方法的不同,生產設備技術水平、工藝水平和原材料的不同,以及礦藏資源和自然條件的不同等。一般說來,在生產過程中,不同的企業生產同類產品,耗費的原材料和人工是有差別的,這種耗費與產品的質量成正比。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量多,價值量大,商品的質量就好;反之,勞動量少,價值量小,商品的質量也差。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價值量大、質量好的商品,價格應該高些;價值量小、質量差的商品,價格應該低些。但是,有些商品質量的差異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由於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量不同所形成,而是由商品使用價值的差別所決定的。
按質論價是社會主義價格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同種商品按其質量不同分等定價,實行優質優價、劣質低價,能鼓勵企業生產優質產品,滿足社會需要;有利於企業積極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增加新產品;促進企業加強經濟核算,提高經濟效益。如果優質不優價,或者差價偏小,就會使生產優質品的企業因提高產品的質量而多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得不到補償,影響企業生產優質產品的積極性。同樣,對劣質品不實行低價,就會從價格上保護落後,使企業不關心改善經營管理,甚至會助長粗製濫造。
規定合理的質量差價,必須正確制定商品的質量標準。質量標準應以國家正式頒布的標準為依據;國家未正式頒布質量標準的商品,由工商企業共同協商確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