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明

農業文明

現代農業文明的實現,不僅滿足了人類對能源、資源的需求,同時也推動了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意味著對傳統經濟社會組織的顛覆與改造。現代農業文明帶給當代人類的不僅僅是一種新能源,更是繼工業革命之後的又一次經濟形態轉型的新革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文明
  • 外文名: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 來源:中國傳統農業
基本定義,經濟與上層,因素,解答,原因,古代農業,主要特點,

基本定義

農業精神來自於中國傳統農業,體現和貫徹中國傳統的天時、地利、人和以及自然界各種物質與事物之間相生相剋關係的陰陽五行思想,精耕細作,輪種套種,是它的典型工作生產模式。中國在長期的農業社會中形成了,具有典型的農業特點的農業精神。由於中國農業人口多,耕地相對不足形成了具有滿足個人溫飽,在一小塊地上自耕自作,無約束、無協作、無交換而長期形成的一種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就是所謂的小農意識,也就是中國的農業文明。

經濟與上層

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經濟是一個社會的基礎,政治上的事情很多可以在經濟基礎上面獲得解析,農業社會的發展模式的效率低下,是屬於人類文明的低級形式,它主要是解決人們的溫飽、生存問題。農業社會的生產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人口的生產,物資資料的生產(主要是糧食),這兩個方面共同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人均物資資料(社會總物資資料/社會總人數)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穩定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 當人均物資資料充足,能夠滿足人民的需求,那么整個社會總體上就表現得繁榮,糧食充足,社會穩定。當人均物資資料不足到了一定程度,無法滿足人民生存的需求,那么整個社會就會出現動盪,農民起義。王朝的更替在生產方面體現出來就是一個人均物資資料這個參數的一個循環。
怎么辦?
從式子:人均物資資料 = 社會總物資資料/社會總人數 可以看出,為了增加人均物資資料,可以做的就是增加社會總物資資料或是減少社會總人數,下面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因素

增加社會總物資資料(主要表現為糧食),影響土地的單位產出的因素主要有三個: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單位土地的勞動力投入。從中國兩千多年的農業發展來看,生產工具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生產技術在現代袁隆平發明了雜交水稻之前也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對於某一特定王朝來說,為了提高糧食的產量,可以做文章的只有單位土地的勞動力投入。而勞動力投入在初期會表現為糧食產出高速增長,慢慢的,當投入的人數達到一定的程度,繼續追加勞動力就會發現糧食增長的速度變得緩慢,舉一個例子:假如一畝土地上由5個人耕種時可以達到人均的最佳糧食產出,那么當由10個人耕種時,糧食的產出是差不多的,但是人均的糧食卻減少了一半,而當由1個人耕種的時候人均的糧食也沒有5個人耕種那么高。所以王朝的維持的關鍵是讓社會保存在一個人均最佳糧食產出的狀態,那么整個社會就可以維持繁榮,穩定,那么歷代的王朝又為何無一倖免的走上了滅亡的道路?他們無法維持這個最佳組合的原因是什麼?

解答

我們從一個王朝的產生到它的滅亡的整個歷程來解答這個問題,中國的朝代更替大多都是農民起義推翻掌權的王朝,從而建立起新的王朝,在戰亂的年代,由於戰爭,瘟疫,饑荒等等原因,人民大量死亡,每一次戰亂都損失了大量的人口,比如西漢時期人口有6千萬人,經歷了朝代的變更的55年的戰亂,到東漢初期,人口數量只剩下2.1千萬,損失了2/3的人口;在長平之戰中,戰勝方一次就屠殺俘虜40萬人;在宋朝被元朝取代的過程中,元朝推行的屠城政策,經常攻占一個城市後將所有的居民都殺光,雞犬不留,加上戰亂時期爆發的瘟疫,疾病,饑荒等等,在元朝初期人口數量銳減。每一個朝代的產生都經歷了類似的過程,所以歷代開國之君實行的都是減少賦稅,鼓勵人口生產的政策,因為土地並不會隨戰亂而減少,但是人口大量減少,地大人少,所以需要多一些的人口來補充。隨著人口的增長,經濟慢慢復甦,當一畝土地上的人口達到了最佳組合時,整個社會就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在這個時候當權者並無法讓人口停止增長,因為人口是呈加速度增長的,越來越塊,君王並無法控制,而且他們也不想去控制。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土地上追加的人口越來越多,但是土地的產出並沒有增加多少,這就造成了人均糧食的下降,當人口需要消費的糧食增加,而糧食產出的增長滿足不了需求的時候,糧食的價格就會上升,從而造成了土地價值的增長,因為單位土地的產出可以獲得更多的價值,這種價值的增加促進了有權勢的人對土地進行歸併,然後出租給農民,自己從中獲得更多的利潤,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這個時候整個社會呈現出來的是政治的腐敗,農民生活的困苦,而糧食價格的上升也使很多人無法生存。但是人口數量還是維持加速度的增長,這個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了農民起義。

原因

農民起義實際上是用暴力的手段強行地回復人口/土地的這個平衡,可見人口數量對於一個王朝的繁榮和滅亡都起著關鍵的作用。農業社會中人口快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幾個。
1. 上面提到,建立王朝的初期,因為形勢需要而進行了政策鼓勵
2. 古代君王往往將人口的多少作為一個王朝實力的衡量標準
3. 貧困的農民養育孩子的費用低(相比現代城市很多人都不願意要孩子一個原因是因為撫養費用太高)
4. 為了增加家庭的勞動力,獲取更多的收益。
5. 農村中社會地位往往也是由家族的大小來衡量,這也是造成農村中多子多福,重男輕女的思想。
這些原因都導致了貧困的農民生比較多的孩子,使得人口的快速增長。
中國的農業文明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其發展程度以達世界領先,它是一個非常穩定的,不斷進行自我調節(王朝更替)的系統,靠它自身的力量很難打破這個系統,需要有足夠大的外來力量才行,所以在農業文明的長期的過程中雖然有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都無法在這個系統中發展。
農業文明的生存效率低下,導致了它的種種問題,隨著人類的發展,進入到效率更高的工業文明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工業文明最開始在英國出現,但時的英國從遊牧社會轉到農業社會才幾百年的時間,其農業發到程度遠遠沒有中國高,為何工業文明最開始會在英國出現?

古代農業

此階段主要是指現代印刷術發明前的一段時間,即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19世紀初)之間的時期。早期信息組織的形式起源於兩河流域檔案庫及檔案目錄,其活動可追溯到人類早期系統的文字記錄—檔案文獻的生產、積累與利用、農業文明時期信息組織工作的主要活動是書目工作,這是一種對現有著述或文獻特徵進行識別、選擇、著錄與排序的系列工作。

主要特點

⑴ 以手工編纂書目的信息組織形式為主流。
⑵ 信息組織活動以個人或統治集團個體勞動為主。雖然偶爾也存在簡單的協作關係,但未形成一種長期固定的專門機構。
⑶ 信息組織著眼於文獻的收藏管理,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管理一定範圍內的文獻,並非著眼於文獻檢索與利用
⑷ 信息組織的主要對象是圖書和檔案文獻
⑸ 信息排序多採用分門別類的方式,國外偶爾採用主題方式揭示和排序。其“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功能及分類揭示與排序的手段對後來信息組織的影響十分深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