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法治論

農村社會法治論

《農村社會法治論》是2009年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育全。

基本介紹

  • 書名:農村社會法治論
  • 頁數:201頁
  • 出版時間:第1版 (2009年11月1日)
  • 裝幀:平裝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後記,

基本信息

出版社: 雲南大學出版社;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811129540條形碼: 9787811129540
產品尺寸及重量: 20.2 x 13.8 x 1.2 cm ; 240 g
ASIN: B003SQH452

內容簡介

《農村社會法治論》以農村社會法治化建設為主線,以國家法和民間法為分析的進路和視角,就農村社會法治化建設中的相關問題展開分析論證,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以一種新的視角和進路探索農村社會法治化建設問題,力圖分析制約農村社會法治化建設的深層次問題,以規則和秩序的形成為分析路徑,克服了以往以社會現象為論題、以經濟為基礎的分析模式;二是人文關懷是《農村社會法治論》的一個重要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三是分析了國家法在農村社會中的局限性,改變了純粹從理論上分析國家法自身的缺陷而無實際的帶有特殊性的分析;四是系統地梳理了民間法的定義、內容、淵源等問題,更深入地分析了民間法的基本重大理論問題,克服了把民間法作為一個概念使用而沒有深人分析具體的民間法理論問題,提升了民間法研究的理論深度和價值;五是具體分析了國家法與民間法衝突和互動的模式,並用實例加以分析說明,使國家法與民間法的關係具體化,在改造和重塑民問法的同時,樹立國家法的權威,構建以國家法為主導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升了對國家法與民間法關係的研究。

作者簡介

李育全,男,漢族,1972年9月生,雲南宣威人,副教授,法學碩士,碩士生導師,雲南農業大學園林園藝學院黨總支書記。中國法學會會員,雲南省法學會和雲南省岩溶協會理事。
主要研究農村法治和社會治理。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1項、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和德育課題各1項,主持校青年基金課題1項,參研國家級課題2項。參研省級和校級課題10項,出版專著2部:《新世紀高校共青團員素質培養的實踐與探索》(雲南科技出版社,2001年版)。《公務員行政許可法培訓教材》(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副主編著作1部,參編著作、教材3部。在《當代法學》《學術探索》、《求實》、《雲南法學》、《社會主義論壇》、《華中農業大學學報》(哲社版)、《廣西政法千部管理學院學報》、《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等刊物上公開發表文章50篇。

目錄

緒論
第1章 一種視角與進路的探討
1.1 問題的提出
1.2 找準中國社會法治建設的切入點
1.3 探索中國特色法治之路的基本依據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2章 農村社會法治化的定位
2.1 農村社會的概念和特徵
2.2 中國社會結構二元分層的意義
2.3 農村社會在我國法治化進程中的地位
2.4 影響農村社會法治建設的主要因素
2.5 農民法治觀念的誤區
第3章 農村社會中國家法的審視
3.1 國家法的含義、本質和特徵
3.2 農村社會法治化進程中國家法的局限性
第4章 農村社會中民間法的演進
4.1 什麼是民間法
4.2 民間法的內容
4.3 民間法的淵源
4.4 民間法在農村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5章 農村社會中國家法與民間法的互動
5.1 國家法與民間法的異同
5.2 國家法與民間法的衝突
5.3 國家法和民間法的互動
第6章 農村社會法治化的解讀
6.1 農村社會法治化進程中國家法的困境
6.2 農村社會法治化進程中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
6.3 農村社會法治化的思考
6.4 農民法治觀念的引導
第7章 農村社會法治化的途徑
7.1 改善農民生活是農村社會法治化的基礎
7.2 農民當家作主是農村社會法治化的前提
7.3 提高農民素質是農村社會法治化的條件
7.4 依法辦事是農村社會法治化的保障
7.5 精神文明建設是農村社會法治化的載體
後記
參考文獻

後記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遷中,離不開規則的約束與治理,法律作為最常見的規則體系,表現出多元化的形態,認真分析農村社會中國家法與民間法的關係,認真梳理民間法的演變與發展,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更好地塑造和完善國家法的地位與權威、認清農村社會法治化建設的艱巨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書最終的目的是要說明民間法在與國家法的互動中,展示了人類文化或者人類自身發展演變的歷程,是為了更好地認清規則的由來與演變,在社會生活發展變遷的實際中挖掘傳統法治資源,展示璀璨的法律文化,從而更好地構建國家法,樹立國家法的權威,積極探索、開創農村社會法治化建設的新思路、新途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