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實踐活動

農村社會實踐活動,或學農,主要是指中國的一些學校或其他團體組織民眾到農村或學農基地參與農村的社會生產、社會服務及社會調查的活動,持續時間由一周至幾個月不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村社會實踐活動
  • 活動主體:住在城市的具有勞動能力的青少年
  • 內容形式:農村社會生產等
  • 起源: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
活動主體,內容形式,活動歷史,

活動主體

居住在城市的、已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青少年(一般為高中生或大學生)。

內容形式

農村社會生產:指在當地農民的帶領下,深入田地,主要參與播種、插秧、除草、施肥、收割、打穀及揚場等。
農村社會服務:指為支援農村經濟、文化建設而提供的各種志願服務,包括支教、公益宣傳、社區服務、科技推廣、義演義賣等。
農村社會調查:指通過調查農村的某一方面,獲取社會發展或社會對人才發展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並同時接受社會教育,包括考察當地未來發展方向、農業面臨的問題、科技教育文化建設、農村企業發展、勞動力分配、村民收入等。

活動歷史

在中國,一些學校最早約在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出現學習當時蘇聯形式的“學農”、“學工”和“學軍”的實踐活動。
最初的“學農”活動是以參加農村社會生產為主的學農活動,之後,一度因文化大革命導致學校停課、學生“上山下鄉”而中斷。中國改革開放後,更多的學校和團體繼續組織了更為廣泛的農村社會實踐活動。
到了20世紀90年代,因原本開闢的自然村經濟發展迅速,不再有足夠勞動機會分配給學生,一些學校只好開始尋找更偏遠的、發展程度較低的鄉村。
21世紀初,農村社會實踐活動的範圍也擴大、主體也變得更加廣泛了。一些學校開發了數個自然村作為其農村社會實踐活動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