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安古塔

農安古塔

農安古塔坐落在吉林省長春西北六十公里處農安縣內農安鎮城西門,又“佛塔、遼塔、金塔”。古塔因近千年的風雨侵蝕,損壞嚴重。解放前此塔已瀕臨坍塌,1953年國家撥專款全面修繕古塔,後因故停工,一九八三年又對未竟工程進行續建,終使千年古塔恢復了原貌。2013年3月5日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農安古塔
  • 外文名稱:nongan stupa
  • 地理位置:長春市農安縣農安鎮城西門
  • 開放時間:全天候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建造時間:公元 1023-1030
  • 文物年代:遼·太平三年至十年間
  • 所屬城市:吉林省長春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簡介,古塔修復,塔內文物,歷史沿革,交通信息,

簡介

農安遼塔
農安遼塔 農安是祖國東北方歷史上的重鎮,早在公元四世紀中葉,夫余國即以此為後期的國城;八世紀以後,這裡是唐代渤海的夫余府;十世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滅渤海凱旋,經此駕崩,遂改稱黃龍府;金代改稱隆安;之後歷經元、明、清各代,一直是東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南宋名將岳飛曾對部下說:"直取黃龍府,與諸將共飲耳,"即指此地。
農安遼塔是遼代黃龍府遺留至今的唯一的古建築,建於遼聖宗耶律隆緒太平三年至十年間(1023-1030),距今已近千年。由於歷盡風雨剝蝕和人世滄桑,至解放前已破敗不堪,瀕臨倒塌。1953年,政府撥款進行保護性修繕,修築至十層,1983年,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規模修繕,使古塔恢復了本來面貌。
農安遼塔為磚築,實心,密檐式,八角十三層,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構成,通高44米,造型優美端莊,表現了遼代建築藝術的風範。
承托塔身的塔座高一米,平整堅固,基部直徑東西8米,南北8.30米,每邊長7米。塔身第一層13米,每面間隔著各建一個龕門或假門。上方承檐部分置兩組斗拱;稜角部位為仿木構明柱,上置轉角鋪作。第二層以上各層,層層收分,均高1.75米,承檐部分均置斗拱兩組,稜角部位置轉角鋪作。檐上戧脊均飾蹲伏的猛獸,前為獅子,後為龍馬,昂首向天,栩栩如生。在瓦壠前端有圓形瓦當,周飾雙重套環,中間為"喜"字圖案。檐角均安有鐵環,上系風鐸,天半風來,搖曳擺動,錚錚作響,悅耳動聽,為了古城增添了生趣。 塔身上面是塔剎,塔剎底部是三層綻開的仰蓮,仰蓮上是細頸鼓腹的寶瓶,寶瓶上是鍍金的圓光,圓光上有一彎鍍金仰月,其上鑲五顆鍍金寶珠。寶蓋設在第二顆寶珠上,頂端兩顆寶珠建作葫蘆形。寶蓋下垂四條銅鏈,分別掛在最上層戧脊的鐵色上。1953年對農安遼塔進行修繕時,在塔身第十層中部發現一磚室。磚室的西北角設有一磚砌小台,台上為一硬山式木製的圓形骨灰盒、盛骨灰和舍利子的布包、瓷香盒、瓷香爐、銀質小型圓盒、單線陰刻佛像銀牌飾等。其中瓷香爐極為精緻,瓷香盒施用攪釉技術,褐白相間,密密層層如花辨狀呈輻射式展開,晶瑩秀麗,是遼瓷中難得的珍品。
遼代盛行佛教。僅鹹雍八年(1072)三月,在今該省西部一帶的長春州、泰州和寧江州,即有三千人出家,剃度為僧尼。農安遼塔作為佛教建築,正是這一歷史背景產物。幾百年過去了,這座建築至今之所以仍備受珍視,卻並非因為宗教價值,而是因為它巍然屹立的本身,向人們展現了遼代高度發達的工藝水平和優美而莊重的建築風格,是人們研究歷史的實物例證。農安遼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塔修復

古塔因近千年的風雨侵蝕,損壞嚴重。解放前此塔已瀕臨坍塌,1953年國家撥專款全面修繕古塔,後因故停工,一九八三年又對未竟工程進行續建,終使千年古塔恢復了原貌。每逢旅遊旺季,來此參觀的中外遊人絡繹不絕。現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內文物

在塔身第十層中部曾發現一小磚室,內藏銅鑄的佛像和菩薩像,木製骨灰盒、瓷香盒,細線陰刻佛像銀牌飾等珍貴文物,此塔對研究遼代宗教和建築藝術等具有重要價值。

歷史沿革

農安鎮歷史悠久,原鎮古城建於扶餘國,是扶餘國後期346的王城——文明遐邇的黃龍府所在地,古城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遼聖宗太平三年(1023—1030年),建有寶塔,位於古城西恆外一百米處,亦稱:佛塔”,遼塔,“寶塔”。古塔,八角十三層,塔高44米,為密檐實心塔,以形狀各異精製灰磚瓦建造。塔身有亞門,平欄門,角梁,斗拱,花拱,採用不同樣式的平瓦,貓頭瓦,飛翅瓦等不同工藝形式。
農安縣是金代黃龍府所在地。遼金時代這裡是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為當時遼國首都,當年的遼國曾在此擺下龍門陣,吸引楊家將進攻,檐角風鈴琮琮。
兩漢時期,農安曾為夫余國都城,遼滅渤海後,改名為黃龍府,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公元1125年,金滅遼後,對宋發動戰爭。南宋名將岳飛率兵北進抗金時,在誓師會上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李大釗也有“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築神州風雨樓”的詩句,使農安遐邇聞名。黃龍府的名字,來源於神話故事。傳說,天顯元年(926)七月,遼王耶律阿保機征戰渤海國(今寧安東京城)回來,病死在扶餘國行宮。這天烏雲密布,在一陣暴風驟雨里,下來一條金光耀眼的黃龍,降落在行宮裡。此後,人們傳說,遼太祖是黃龍的化身,從此遼將夫余府改為黃龍府
據史料載:黃龍府雄踞在伊通河西岸的高地上,呈正方形,城垣周長3 840米,四面除有大門外,在南、西、東三面還各有一個小門,四角各有一個高大的角樓。
有名的農安古塔就是在這個時期修建的。該塔用磚砌成,八角13層,高33米,是中國東北地區最早修建的佛塔,至今已有千年,仍矗立在古城農安。
明朝末年,此處是蒙古族的遊牧之地。清初為郭爾羅斯前旗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朝廷實行“招民實邊”政策,放荒招墾時,關內來此耕種的流民日漸增多,光緒八年(1882年),設立民署,屬長春廳。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式設農安縣。
清朝建立後,在東北設定盛京、寧古塔、璦輝三將軍,管理東北三省,蒙古族居地則由清廷的理藩院直接管理。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郭爾羅斯前旗招民興墾以後,關內流民不斷湧入, 大都來自山東省的登州、萊州、青州三府,多因當地旱澇災害頻繁,為了謀求生存,到關外來墾荒。那時,沒有火車,闖關東的流民,只能推著車子,載著乾糧和衣物;有的挑筐、背簍,裡邊裝著孩子,徒步行走。他們不畏艱險,背井離鄉,來到荒無人煙的蒙古族草原,開荒種地,搭房蓋屋,繁衍生息,成為黃龍府的開拓者。

交通信息

在公路客運中心乘長途汽車(05:50—18:00)可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