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十二師五一農場

農十二師五一農場

五一農場成立於1957年5月1日,2012年12月13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二師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五一農場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五一農場。

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烏昌城市腹心,東距烏魯木齊市中心28公里,距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8公里,東與烏魯木齊市新市區安寧渠鎮相鄰,西與昌吉市隔頭屯河毗鄰,南緣312國道,北與烏魯木齊市新市區六十戶鄉接壤。全場行政區劃面積61.24平方公里,常年耕地種植面積4.6萬畝。農場現有基層企事業單位36個,其中:事業單位15個(學校、醫院、社區、“四類”綜合事業單位等);經營性公司7個(國資公司、農業公司、投資公司、置業公司、文化傳媒公司、市政管理公司、勞務派遣公司),各公司下設子公司(管理單位)14個,其中:農業公司經營管理7個農業生產連隊、3個農業服務單位和農產品銷售公司。轄區人口1.5萬人(少數民族占37%),從業人員5931人。現有基層黨組織25個,黨員567人,幹部389人,各類專業技術人才341人。2015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6.03億元(現價),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11億元,同比增長20%,連隊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20元,同比增長13%,實現綜合利潤1406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疆生產兵團第十二師五一農場
  • 外文名:無
  • 建  於:1957年
  • 全場總面積:61平方公里,
  • 人口:1.5萬人
歷史沿革,產業發展,地理位置,所獲榮譽,地形地貌地質,氣候氣象,土壤植被,行政區劃,人口狀況,黨員幹部,少數民族分布,資源狀況,土地資源,水資源,非金屬礦藏,經濟,綜合,農業,工業,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環境建設,宗教,

歷史沿革

五一農場成立於1957年5月1日,自成立至1958年12月五一農場直屬自治區農業廳領導;
1959年1月五一農場交自治區農墾廳直接領導;
1963年12月至1969年12月屬自治區農墾廳烏魯木齊西郊管理處領導;
1969年12月至1983年4月五一農場屬烏魯木齊市領導;
1983年5月起五一農場屬兵團烏管局和烏魯木齊市農墾局雙重領導;
2000年11月27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覆,將原兵團烏魯木齊農場管理局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二師(簡稱農十二師)”。2001年1月,農十二師正式成立,五一農場從此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二師領導;
2012年12月13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二師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五一農場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五一農場。

產業發展

農場現有基層企事業單位36個,其中:事業單位15個(學校、醫院、社區、“四類”綜合事業單位等);經營性公司7個(國資公司、農業公司、投資公司、置業公司、文化傳媒公司、市政管理公司、勞務派遣公司),各公司下設子公司(管理單位)14個,其中:農業公司經營管理7個農業生產連隊、3個農業服務單位和農產品銷售公司。轄區人口1.5萬人(少數民族占37%),從業人員5600人。現有基層黨組織25個,黨員567人,幹部389人,各類專業技術人才341人。2015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6.03億元(現價),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11億元,同比增長20%,連隊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20元,同比增長13%,實現綜合利潤1406萬元。
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10年27:30:43調整為2015年28:11:61,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升級。農業結構調整有了新內涵。農業內部結構持續最佳化,加工番茄等傳統低效經濟作物陸續退出,逐步形成“苗木花卉、瓜果蔬菜、設施園藝、奶牛漁業養殖”主導產業,建立了2.6萬畝苗木花卉、1.5萬畝陸地果蔬、1千畝設施農業、2千頭奶牛養殖、3千畝水產繁育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綠漾園”有機果蔬品牌效應初顯,農產品加工銷售水平不斷提升累計造林綠化4500畝,景觀綠化1250畝,被評為兵團級防護林整團推進示範團場。轉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加快發展集旅遊休閒觀光體驗為一體的都市消費型農業,促進農業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效拓寬了職工多元增收途徑。工業轉型升級有了新定位。按照“宜居宜業宜游”五一新鎮規劃,對場域內環境污染、資源消耗型非煤礦山企業進行全部關停。利用閒置場地廠房開展租賃經營盤活存量。規劃建設一期3萬平米標準化工業廠房,引導扶持科技型、創新型小微企業落戶農場。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合作戰略,農場建築公司、建材公司、熱力公司等企業先後與師屬集團公司整合,農場參股各類企業總計12家,長期股權投資2.2億元,累計稅後股份分紅5711萬元,在融合經濟和股份合作發展上實現了新突破。現代服務業發展有了新特色。服務業產值由2011年1.75億元提高到2015年3.6億元,服務業比重首次突破60%。城鎮服務業發展迅速,社區管理和物業服務人員達300餘人,服務面積100萬平方米,社區和物業服務走進千家萬戶。城鎮道路交通、環境衛生、垃圾清運、污水處理、熱力、天然氣供應等市政基礎設施配套不斷完善,管理城鎮和服務居民能力明顯提高。緊緊圍繞提升五一新鎮功能和改善職工生活品質,累計開發建設商品房23.87萬平米、商業門面4.4萬平米,為城鎮商貿流通業發展及職工多元增收注入了新活力。組建了農場旅遊公司,利用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3A級旅遊景區和蘆葦花田垂釣基地,打造“一日游”旅遊線路,策劃開展旅遊活動35項,吸引烏昌城市遊客前來觀光旅遊,累計接待15萬人次,實現旅遊業產值350萬元,帶動了商服、餐飲、運輸等二三產業發展,旅遊業逐漸成為提升農場形象、拉動經濟和促進職工多元增收的新引擎、新動力。

地理位置

五一農場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烏昌城市腹心,東距烏魯木齊市中心28公里,距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8公里,東與烏魯木齊市新市區安寧渠鎮相鄰,西與昌吉市隔頭屯河毗鄰,南緣312國道,北與烏魯木齊市新市區六十戶鄉接壤。全場行政區劃面積61.24平方公里,常年耕地種植面積4.6萬畝。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五一農場位置

所獲榮譽

近年來,五一農場連續獲得十二師三個文明建設第一名,獲得兵團“安全文明團場”、烏魯木齊“雙文明單位”、兵團“十佳企業”、兵團“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團場”、全國“全民健身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地形地貌地質

五一農場地貌屬於天山北坡沖積平原中下部,海拔高程520m-616m,地形由西南向西北傾斜,平均坡降7.6‰,整體地形南高北低,坡降均勻,東西略有起伏。項目區地表層岩性為粉土,比較深厚,地基允許承載力為150-200kPa,地震烈度Ⅶ度。

氣候氣象

五一農場屬中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區,夏熱東寒,春暖多變,秋溫下降迅速、溫差變化大,乾旱少雨,蒸發量大,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全年平均氣溫6.5℃,風向主要為西北風和東南風,年平均風速為2.6m/s,大風多發生在4-9月。

土壤植被

農場土壤類型單一,屬於灰漠土類和灌耕灰漠土亞類。土層較厚,土質較疏鬆,土壤肥力較高,土壤中有機質含量15.7 g/kg,土壤質地屬重壤土和輕粘土,保水保肥性能良好,適宜於多種作物生長。農場自然植被較少,多為人工植被,主要為喬灌木,其中苗圃2.8萬畝,道路林、防護林4500畝,果林4300畝,植被覆蓋率41.8%。由於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的影響,野生動物很少。

行政區劃

目前,農場下轄連隊11個(一連、二連、三連、四連、五連、六連、七連、九連、十連、十一連、酒花二連);社區4個(怡豐園社區、興業街東社區、國潤樓蘭社區、怡和社區)。

人口狀況

截止2015年底,轄區總人口11588人,其中:男性6345人,女性5243人,少數民族4240人,占總人口37%,人口出生率6.5‰,自然增長率2.26‰,年末從業人數5931人。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1345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646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940人。現有基層黨組織25個,黨員567人,幹部389人,各類專業技術人才341人。

黨員幹部

農場現有基層黨組織25個,黨員567人,幹部389人。其中:女黨員158人,占黨員總人數的27.77%;少數民族黨員85人,占黨員總數的14.94%;工人黨員147人,占黨員總數的25.8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黨員383人,占黨員總數的67.31%。
農場幹部來源主要從職工、復員退伍軍人、大中專畢業生中擇優錄用。2011-2012年,農場招聘大中專畢業生總計69名,幹部人數達到361人。2013-2015年,農場共引進各專業大學生87人,其中國民教育本科學歷60人,大專學歷27人,到2015年年底幹部人數達到395人,女幹部190人,占幹部總數的48%;少數民族人數58人,占幹部總數的16.68%;大專以上學歷355人,中專24人,高中8人,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占幹部總數的89.87%,農場幹部隊伍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

少數民族分布

農場常駐少數民族人口4240人,占總人口的37%。農場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壯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薩克族、東鄉族、羌族、撒拉族、錫伯族17個民族居住。民族構成主要以漢族為主,占總人口65%左右,其次是回族較多,占總人口的30%左右。

資源狀況

土地資源

截至2015年底,全場總面積6124.03公頃,其中:耕地2883.59公頃,園地658.9公頃,林地254.71公頃,牧草地46.26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232.31公頃,交通用地272.53公頃,水域466.27公頃,其他農用地140.58公頃,未利用地168.88公頃。

水資源

五一農場地處烏魯木齊河、頭屯河中段,頭屯河沿農場西部邊界通過。農場引烏魯木齊河、頭屯河及王家溝紅岩水庫水灌溉,烏魯木齊河、頭屯河上均建有調節水庫。烏魯木齊河每年為五一農場供水600-800萬m,頭屯河每年供水1300-1800萬m,紅岩水庫每年供水200-300萬m。北部處於沖積扇泉水溢出帶,地下水資源豐富,沿312國道120m深度內有60m的含水層。東部10-15m見水,場部7.5m即可取水,西部10 m見水。經水文地質物探測算,全場地下水開採可達3.4 m3/s,全年灌溉季節可抽取3637萬m。

非金屬礦藏

沙石土。沙石土是重要的建築材料,農場境內頭屯河床長約9000米,平均寬度100米,深3—5米均是沙石土,粗、中、細沙儲量豐富,含土量少,質量好,便於開採。
磚瓦黏土礦。農場東西分別有燒坊溝、頭屯河,在溝、河邊上黃土層深厚一般7—8米,土質粘細,質量好。西部頭屯河邊長約7000米,徑深300米左右,溝壟起伏,不宜耕種,東部燒坊溝邊長約3000米。資源豐富,利用率高,開採便利,是燒制粘土磚和水泥的重要原料。

經濟

綜合

2015年農場實現生產總值6.03億元,是2010年的2.4倍,年均增長19.2%;人均生產總值5.2萬元,較2010年增長2.45倍,年均增長19.7%;資產負債率由85%下降到76.8%;累計實現綜合利潤6331.51萬元,較“十一五”時期增長1.74倍,年均增長11.8%。“十二五”時期是農場固定資產投資和重大項目建設總量最多的五年,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入8.1億元,農網升級改造投入3270萬元,保障性住房建設投入16億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19個,投入資金50.39億元,較“十一五”增長8.9倍,年均增長23.3%。招商引資工作初見成效,簽約項目12個,到位資金7748萬元。農牧工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2.66萬元,連隊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達到17120元。

農業

農業內部結構持續最佳化,加工番茄等傳統低效經濟作物陸續退出,逐步形成“苗木花卉、瓜果蔬菜、設施園藝、奶牛漁業養殖”主導產業,建立了2.6萬畝苗木花卉、1.5萬畝陸地果蔬、1千畝設施農業、2千頭奶牛養殖、3千畝水產繁育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綠漾園”有機果蔬品牌效應初顯,農產品加工銷售水平不斷提升。累計造林綠化4500畝,景觀綠化1250畝,被評為兵團級防護林整團推進示範團場。轉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加快發展集旅遊休閒觀光體驗為一體的都市消費型農業,促進農業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效拓寬了職工多元增收途徑。

工業

按照“宜居宜業宜游”五一新鎮規劃,對場域內環境污染、資源消耗型非煤礦山企業進行全部關停。利用閒置場地廠房開展租賃經營盤活存量。規劃建設一期3萬平米標準化工業廠房,引導扶持科技型、創新型小微企業落戶農場。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合作戰略,農場建築公司、建材公司、熱力公司等企業先後與師屬集團公司整合,農場參股各類企業總計12家,長期股權投資2.2億元,累計稅後股份分紅5711萬元,在融合經濟和股份合作發展上實現了新突破。

服務業

服務業產值由2011年1.75億元提高到2015年3.6億元,服務業比重首次突破60%。城鎮服務業發展迅速,社區管理和物業服務人員達300餘人,服務面積100萬平方米,社區和物業服務走進千家萬戶。城鎮道路交通、環境衛生、垃圾清運、污水處理、熱力、天然氣供應等市政基礎設施配套不斷完善,管理城鎮和服務居民能力明顯提高。緊緊圍繞提升五一新鎮功能和改善職工生活品質,累計開發建設商品房23.87萬平米、商業門面4.4萬平米,為城鎮商貿流通業發展及職工多元增收注入了新活力。組建了農場旅遊公司,利用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3A級旅遊景區和蘆葦花田垂釣基地,打造“一日游”旅遊線路,策劃開展旅遊活動35項,吸引烏昌城市遊客前來觀光旅遊,累計接待15萬人次,實現旅遊業產值350萬元,帶動了商服、餐飲、運輸等二三產業發展,旅遊業逐漸成為提升農場形象、拉動經濟和促進職工多元增收的新引擎、新動力。
交通運輸、商貿流通、居民服務業
全場擁有各種機動車輛1323輛,其中各種載客車296輛,載貨車483輛,全年道路運輸旅客周轉量2998萬人公里,貨物周轉量14243萬噸公里。交通運輸業產值12016萬元,增加值5726萬元。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33萬元,比上年增長16.6%。
堅持“民生優先、民眾第一、基層重要”理念,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突出城鎮基礎設施、職工居民就業、社區服務、文化體育、教育醫療、社會保障、職工多元增收、扶貧開發等重點民生領域,累計完成“十個方面實事”民生項目,占農場項目總支出的95%以上。通過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引導、鼓勵職工利用農閒時間進行勞務增收,參與城鎮商貿流通、餐飲住宿、採摘體驗、休閒垂釣等三產服務業,拓寬職工多元增收空間渠道,一線職工參與率達90%,職工非農經營性收入人均超過1500元,順利完成職工多元增收3年攻堅計畫任務制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扶持政策,最大限度為職工、職工子女及大中專畢業生搭建創新創業平台,深入開展就業培訓、創業補貼、小額擔保貸款,設立500萬元創新創業專項資金,充分發揮閒置廠房、樓宇、商業門面和職工小微創業園促進“雙創”工作積極性作用,工青婦群團組織累計發放青年就業創業基金貸款1185萬元,實現創業帶動就業620人次。成立農場勞務派遣公司,加大就業崗位推薦力度,累計新增就業852人次,轉移勞動力726人次,援助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42人次,就業政策支持體系不斷完善。大力開展職工技能和素質培訓,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205期,培訓1.23萬人次,發放職業資格證書2770人,一線專業技術崗位職工持證上崗率達100%。社會保險征繳擴面、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險“雙九五”目標全面完成,養老和醫療保險參保率均達100%;累計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08.94萬元,受助人群9183人次,困難職工民眾救助款422.65萬元,發放保障性住房綜合補貼400餘萬元,統一裝修84套公共廉租住房。在保障房區域新建社區門診、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和康復服務站,社會服務體系和健康養老保障平台日益健全。統籌推進殘疾人康復、教育、扶貧和社會保障,殘疾人養老和醫療覆蓋率達100%。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兩基人口及鞏固率達到100%,學前兩年入園率達到13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8%,累計投入5500萬元用於教育發展事業,學校標準化運動場和保障房幼稚園投入使用,投入500萬元完善4個小區體育健身器材,全民健身意識大幅提升。累計完成科技投入4998萬元,占農場GDP的2.08%,其中本級科技經費投入1751.5萬元,年均增長25%,實施科技項目15個,極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套用能力。持續加大醫療衛生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居民就醫條件,實現“小病不出門”目標。全面落實人口和計畫生育各項獎勵優惠政策。

固定資產投資

以“五一新鎮”規劃和“連隊整合集中居住”保障性住房建設為重點,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城鎮框架全面打開,城鎮化率達85%。重點完成了五一新鎮11km總規和4.4km控規編制工作,核心區11km“四橫四縱”道路基礎設施及綜合管網建設工程基本完工,師場兩級新建及續建城鎮道路35.2公里,照明工程4.2公里,總投資達7億元。投資2150萬元進行城鎮電力改造,城鎮集中供熱、供水、供氣覆蓋率達100%,污水及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達98%,城鎮綠化率達41%,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顯著增強;2011年以來,全面建成保障性住房83 棟(6668套),全場房屋徵收置換工作完成96.8%,實現了職工身份由連隊職工向城鎮居民轉換,職工住房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兵團政務組團”建設項目拉開序幕,兵團文化傳媒基地、兵團國家安全局、師黨校、師反恐基地等重點項目陸續落地。積極發展集約、智慧型、綠色、低碳、節能的新型房地產業,“保利”、“綠城”等7家知名房企入駐農場,“以城聚產、以產興城、產城融合”的兵團特色新鎮和建城戍邊模式初步形成。創新城鎮管理模式,組建了市政養護管理公司,提升五一新鎮建設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環境建設

以服務職工生產生活為根本,在保障性住房區域成立了怡豐園社區、興業街等3個社區及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以基本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加大社會保障、文化體育、教育醫療、環境衛生、客運交通等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增強了城鎮居民公共服務供給能力。

宗教

農場轄區宗教活動場所9個,其中:清真寺7個(回族寺6個、維吾爾族寺1個)、伊斯蘭教傳教點1個(回族)、基督教活動點1個。宗教活動場所管委會8個,管委會成員30人,其中:教職人員8人,助理教職人員2人。全場共有信教民眾3300餘人。隨著農場城鎮化推進,連隊整合、職工集中居住後,為方便信教民眾,農場將宗教活動場所整合為“六寺一點”。2016年計畫新建宗教活動場所3個,其中:回族清真寺1個、維族清真寺1個、基督教活動點1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