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九曲

轉九曲

轉九曲又稱轉燈,是在黃河流域流傳著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是正月里人人參與的一項活動,是從陝北流傳過來的古老的習俗。到正月十五下午,人們敲鑼打鼓,喜開九曲門,渾厚的鑼鼓,敲擊著千百年來人們的希望,敲出了黃土地的氣勢,人們用高粱稈栽成一個四方形的圖陣,最早是"四曲"後來發展成九曲的,上面再放上用泥做的油燈。“九曲”像個城廓又似一個迷宮,其回廓沒有重複路徑。有人把九曲稱為“九曲黃河陣”。夜幕降臨,360盞油燈同時點亮,鑼鼓嗩吶齊奏,秧歌隊打頭進入九曲連環陣。俗話說:“轉九曲,消災驅病,人活九十九”。因此,轉九曲男女老少,人人不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轉九曲
  • 性質:民俗活動
  • 地區:陝北
  • 來源:黃河流域
  • 起源:軍事,運用於祀神
  • 目的:求財的、求官的、求吉祥的
逐步演化,選擇地點,祭奠活動,活動日期,燈場設定,九曲陣,起源,活動的人,

逐步演化

轉九曲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的民間藝術形式。當地人把九曲叫“走九曲”、“鬧老教”,是一種祭禮老子的活動。現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大部分地方已經演變成一種大眾化娛樂活動,和秧歌舞、社火一起演出。

選擇地點

轉九曲要選一個較寬敞的平地,將367根高粱稈(柱頭)等距離栽成四方形陣圖,將住頭與柱頭按一定規則用高粱稈連線起來。一排欄與另一排欄柵之間留出彎彎曲曲的路,走過去再返回來,各有九道曲折。每返回一次就向中心前時一次。在柱頭上安放由各家各戶捐做的367盞油燈,中間柱頭安放7盞,叫七星燈。油燈一般是將白蘿蔔中間挖空,注滿麻籽油,加棉花捻子點燃。九曲像一個很大的城廓。九曲迴廊,設有重複路徑,逐個看,大城廓內又分9個小城廊,而小城廓的門徑、走向各不相同,有人便把九曲稱為“九曲黃河陣”。實際上九曲是道教陰陽太極圖的變陣形式,一個大的太極圖,當中包括9個小太極圖。
轉九曲轉九曲

祭奠活動

“轉九曲”民間也稱“轉燈”,它城城連環、城城相套;複雜多變,規模宏大,盛況空前,屬於一種民俗性祭奠活動。人們為的是求神靈保佑,在一年內驅逐邪魔,消災免難,人畜平安,五穀豐登,安寧健康,幸福美好。
此種傳統風俗與宗教信仰是分不開的,據傳:《封神榜》中三仙島的三位娘娘 (雲霄、瓊霄、碧霄)為報殺兄之分在西岐布下一座戰陣,叫做“九曲陣”。自立了玉帝、三官廟(天官、地官、人官)和古佛殿後,為紀念三位娘娘替兄報仇喪命而改為“九曲燈”。此風俗從此在民間中,盛行起來,並一代一代地流傳至今久盛不衰,現今人們把它列入民間文化藝術的行里。

活動日期

作為一種民俗文化,轉燈一般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進行,部分村莊也有固定日子,如正月初七、初八等。也有不少村莊在正月鬧起秧歌后,或來外村秧歌進行慰問之時,隨便進行,沒有固定的日期。

燈場設定

燈場一般設在平整、寬敞、避風、路平離村子較近的地方。栽燈場時一般用高粱桿剪成長一米左右,橫、豎各倒栽十九行,共三百六十一把,象徵全年的天數。桿間相距一米,在把頂上坐上泥,然後按上用面捏成或者用洋芋、蘿蔔挖成的“燈碗”,倒上清油,放上棉花捻子(有時也用蠟燭),罩上五色紙燈罩。栽好以後,也正好形成一個四方城城圖,城內設有九個小城,九個小城以金、木、水、火、土、日、月、羅喉、計都九個星宿,也象徵九道門。
燈場的進、出門挽松柏枝、插紅旗、粘吊子、貼對聯、掛紅燈。東、西、南、北、中貼五方貼。真是大城套小城,小城連大城。燈場栽好未點燃,便有一對對剛結婚或者結婚多年至今還沒有小子(男孩)的夫婦們提前來轉此燈(也叫轉黑燈),據傳說轉了此燈能生小子。
另外還要在燈場一側用一塊蓆子圍成房子形的模樣,裡邊放上桌子、桌子上放上一隻盛滿米的插香斗,把所有的神位寫在紙牌上,插於中,兩邊放上香、黃裱、酒盅、祭品等,這就是轉燈時請來各路神仙就位的地方,俗稱“神台”(也叫“神堂”)。
而在燈場的另一側,還要放上一張四方的高桌,高桌上放上炕桌,炕桌上扣上斗,斗上扣上升子,升子上扣上半升,半升上扣上各升,然後在每層的四角都放上面燈,這便是所謂的燈山,供各路神仙觀賞。
轉九曲起場後,首先去謁廟(祭廟)。謁廟,由本村的會長或年老者提著燈籠,拿著黃香、黃裱及面卷、白面圪塔、撈飯等祭品在前引路,隨後跟著由傘頭領頭,在鑼鼓家什伴奏下的秧歌隊到本村的廟院前祭神。 謁廟完畢,秧歌隊來到燈場後,傘頭便用唱秧歌的形式,在神堂前安神,請先生念祭文及背燈山圍風,然後轉燈開始。在整個燈場燈光閃爍,焰火通天,鞭炮齊鳴時,傘頭領頭秧歌隊在鑼鼓家什的伴奏下唱一首進門秧歌。然後以求來年消災免難,四季平安,心想事成的男女老少,手拿黃香拖兒帶女依次進城,共同游轉。轉罷燈,出燈場後,傘頭又要用唱秧歌的形式,來到神堂前進行送神。 隨後人們開始偷燈。偷燈在默許的情況下進行,每人偷一兩隻,回家放在財神灶君前或者門楣上,讓沒有能來轉燈的人也共享快樂,永久平安。當地民間有偷燈是偷福之說。也說偷了綠燈生女子,偷了紅燈生小子……這樣紅火熱鬧的轉燈就此結束
彎彎曲曲的黃河,一瀉千餘里,河水養育著岸邊的兒女,同時也給沿途留下了許多優美動聽的故事。流傳於黃河中上游一帶的民間灶火———轉九曲,即“九曲黃河陣”,既是一項道教活動儀式,也是黃河留給人們的一種遊藝及娛樂活動形式。其場面壯觀、吸人,因而世代相襲,經久不衰。
相傳在殷紂時期,三仙島的三位雲女——雲霄、碧霄、瓊霄,為了給兄長趙公明報仇雪恨,費盡心思,用母親河布下“九曲黃河陣”,亂拿闡教門徒,元始天尊太上老君聞知門徒被困,便下凡解救,破了“三霄”的黃河陣,致“三霄”陣破身亡。後世道教徒為了紀念教祖的豐功偉績,用燈盞相連象徵黃河,精心設計了所謂的 “九曲黃河陣”圖,每每舉行道教活動時,成群結隊的人們沿曲曲折折的陣道轉來轉去,祈禱國泰民安,吉祥如意。

九曲陣

九曲,民間也稱“九曲連環陣”或 “九曲迷惑陣”。整個陣呈正方形,橫排19行,豎排19排,陣內361個座標點,東、西、南、北、中共分為九個曲陣。每曲中又有曲頭,據說一個曲頭就是一個死胡同,即進陣門只要按特定的路線前進,可順利出門,反之會誤入歧途。陣中東西走向的曲叫“平曲”,南北走向的曲叫“立曲”。有的陣圖是進門先轉四周后轉中宮,有的陣則直取中宮後轉四周,有的陣平曲多於立曲,又有的陣則立曲多於平曲。曲陣的平與立、多與少及順序走向在於設陣人的精心擺布、變化。但是,九曲中九大星君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九大星君分別為金、木、水、火、土、太陰、太陽、羅候、計度等,一一按東西南北中位置布設。“金”的位置在正東方, “木”的位置在正西方,“火”的位置在正南方,“水”的位置在正北方,“太陰”的位置在西北角,“太陽”的位置在東北角,“羅候”的位置在東南角,“計度”的位置在東西角,“土”的位置在正中央。整個陣容星羅棋布,壁壘森嚴,大有神聖不可侵犯之勢。
道教活動中的轉九曲,用361根竹桿或高梁桿(連同陣門共367根)圍成陣,桿高3尺許,桿距為5尺,前後桿之間用繩子串連,行成曲直通道。每桿設有燈盞,燈盞底部由硬紙片做成,用鐵釘固定於桿上端,紙片上放一燈瓜瓜,有磁燒的,也有用洋芋之類挖的,燈瓜瓜內放燈芯和大麻油。371盞燈皆由色紙圍筒罩著,夜幕下顯得五光十色,萬紫千紅。後來有了電,九曲中的燈自然由五顏六色的彩色燈泡取代。

起源

轉九曲起源於軍事,運用於祀神,後來逐步發展為民俗遊藝娛樂活動。陝北轉九曲一般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期間舉行。上燈時分,人們將九曲燈點著,轉九曲的人流由一老道領頭,並有嗩吶、秧歌隊開道,從陣門浩浩蕩蕩進入,彎彎蜒蜒,曲折向前。每曲中有星君牌位,並設有專門看曲人,當人流進入曲頭時,看曲人要點香、燒紙、放炮,並有道人誦經,以示戰捷。

活動的人

參加轉九曲的人往往很多。有很多是求財的、求官的、求吉祥的、求平安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迷信觀念逐漸淡化,現在加入轉九曲的人也並非求這求那,大多圖的是紅火熱鬧。新時代的黃河兒女秉燭夜遊,他們圖的是今宵紅火,堅信明朝更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