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用無線電通信裝備

軍用無線電通信裝備

軍用無線電通信裝備,是軍隊中利用無線電波傳遞信息的技術設備的總稱。其共同的工作原理是:在傳送端,信息經末端設備變為基帶信號,然後調製發射機的載波,形成已調射頻信號,經放大達到一定的功率後,饋至發射天線輻射出去;在接收端,接收天線收到無線電信號後,經接收機的選擇、變頻、放大,解調成為基帶信號,再經末端設備還原成信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軍用無線電通信裝備
品種分類,簡史現狀,中國曆程,艱難起步,一代裝備,二代裝備,三代裝備,四代裝備,

品種分類

無線電通信裝備的品種隨技術的發展而增多,早期的無線電台只能收發無線電報,稱為收發報機;隨後增加了無線電話,稱為收發信機或報話機;利用中間站轉發作遠距離多路通信的設備稱為接力機;利用對流層或電離層不均勻性散射傳播的多路通信設備稱為散射機;利用通信衛星轉發信息的通信設備稱為衛星通信設備。按照工作波長範圍可分為甚長波電台、長波電台、中波電台、短波電台超短波電台微波電台等。按照工作方式可分為收信、發信交替進行的單工電台,同時進行收、發的雙工電台。按照運載方式可分為攜帶型、車載(或機載、艦載)式和固定式通信裝備。按照調製方式可分為調幅電台、調頻電台和單邊帶電台。按照信息傳輸容量可分為單路、多路通信設備。多路通信設備包括頻率分割多路復用、時間分割多路復用及不同編碼序列的碼分多路復用通信設備。按照裝備系列可分為戰略、戰術通信設備等。此外,還有載波的頻率或相位按數位訊號作跳變的移頻鍵控、移相鍵控通信設備。在頻頻寬度容許的範圍內,調頻電台、單邊帶電台、接力機、散射機和衛星通信設備等可配用適當的數字終端設備傳輸數位訊號。

簡史現狀

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J.C.麥克斯韋創立了電磁輻射的理論。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H.R.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
1895年,義大利物理學家G.馬可尼和俄國物理學家A.C.波波夫分別研製成無線電收發報機。
1905年,中國北洋新軍裝備了火花式無線電台,供海軍艦隊指揮通信用,發射功率為1.5~2.5千瓦,工作波長為600米。
1927年,中國北伐軍開始使用電子管短波電台。
193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身中國工農紅軍開始使用15瓦、50瓦短波電台和小型收發報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使用報話機、超短波電台、調頻電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陸續裝備了國產的步談機、超短波電台、短波電台、單邊帶電台、接力機和其他通信設備。
60年代以後,戰術分隊裝備的小功率電台、接力機已陸續半導體化。火炮、坦克、飛機、艦艇都配有專用的無線電通信設備。
70年代以來,散射機、衛星通信設備以及快速電報終端機、跳頻電台等新型通信設備也已裝備使用。
無線電通信裝備的發展, 經歷了火花式、 電子管、電晶體、積體電路等階段。
今後的發展趨勢是:提高可靠性,實現通用化、標準化、系列化;採用數字傳輸與數字交換;套用微處理機技術,以實現自動化;廣泛套用保密設備以提高無線電通信的保密性;採用各種措施,如檢錯糾錯、擴頻技術、自適應天線等,以提高設備的抗干擾能力;
短波通信利用實時選頻設備,可隨時探測信號傳輸和干擾情況,以獲得最佳工作頻率,進而向短波通信自適應方向發展;戰術分隊將裝備輕便的綜合測試儀,配合機內檢測電路,可在戰地迅速查明並排除故障;進一步尋求對抗電磁脈衝的有效途徑;以無線電傳輸為主的、自動轉接的移動式綜合通信網和地域通信系統將不斷完善,並在實現軍隊指揮自動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曆程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無線電通信裝備發展,經歷了漫長曲折的歷程。

艱難起步

早在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紅三軍團攻打長沙時就繳獲了9部無線電台。8月,紅一軍團在文家市全殲戴斗垣旅時又繳獲了一部電台。
1930年底至1931年初,第一次反“圍剿”的龍崗戰役中,紅軍全殲國民黨第十八師並繳獲了一部電台,俘虜了部分電台工作人員。但這部電台的發報機被砸壞了,只留下一個收報機,紅軍最早擁有的就只有這半部無線電台。
在第二次反“圍剿”作戰中,紅軍繳獲了國民黨第二十八師公秉藩部一部100瓦電台。1931年中秋節,中央蘇區用這部電台與在上海的黨中央取得聯繫,從而大大密切了中共中央與紅軍總司令部、蘇區中央局的聯繫。
在第三次反“圍剿”作戰中,紅軍又繳獲了3部電台,紅一方面軍這時已擁有6部電台。1931年12月14日,蔣介石強令進攻中央蘇區的原西北軍舊部第二十六路軍在江西寧都暴動加入紅軍,帶來電台8部、40多名無線電技術人員和不少通信器材。這樣,紅一方面軍的電台增至14部,紅軍的無線電台有了一個飛躍發展。
1931年1月10日在小布陳家土樓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無線電通訊隊,開始了無線電技術偵察工作和無線電通信。對於這“一部半電台”,還有一段不凡的經歷。1930年,紅軍主力3萬多人聚集在寧都小布,12月30日,紅軍取得了龍崗戰鬥的勝利,繳獲了敵人的一部電台。由於紅軍對該物品不認識,又出於階級仇恨,把其中的發報機砸毀,所以稱它為半部電台。為此,紅軍當即通報全軍,“勝利後須注意收繳敵之軍旗及無線電機不準破壞,並須收集整部機器及無線電機務員、報務員……”1931年1月3日,紅軍取得寧都東韶戰鬥的勝利,又繳獲敵軍譚道源師的一部電台。第四次反“圍剿”結束後,中央蘇區建立了一所通信材料廠。此廠隸屬軍工局,業務上受通信部門領導,開始裝配、維修電台。自此開始了我軍無線電通信裝備的發展歷程。

一代裝備

20世紀50年代以仿蘇體制的電子管通信裝備為主,組織研製了步談機、報話機,仿製出九種調幅、調頻電台,包括九一型100W短波電台、八一型15W短波電台、七一型2W短波電台,702型超短波超再生步談機等。形成了我軍第一代無線電通信裝備。

二代裝備

從 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隨著半導體器件、頻率合成技術的發展,我軍研製生產了以半導體器件為主要特徵的調頻電台、接力機對流層散射機、短波單邊帶電台等,初步實現了裝備的系列化、小型化,包括15瓦短波單邊帶電台、超短波段電台等,形成了我軍第二代無線電通信裝備。

三代裝備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基於中小規模積體電路,我軍自行研製生產了短波、超短波、微波(接力、衛星通信)等裝備及保密機,各種經過統型的通信車輛陸續裝備部隊。同時引進少量西方通信裝備,形成了我軍第三代無線電通信裝備。

四代裝備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隨著微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電子對抗的需要,以大規模積體電路為主,我軍研製了一批具有自適應、跳頻、擴頻功能的抗干擾通信裝備,極大地提高了我軍無線電通信裝備的對抗能力和智慧型化水平,實現了裝備的標準化、系列化,形成了我軍第四代無線電通信裝備。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通信裝備將特別突出無線電通信裝備的網路系統功能,採用多種無線電傳輸手段,同時加上數位化與各種加密措施,新一代通信系統的可靠性、生存性、抗毀性能力更高,更加適應未來高科技戰爭的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