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航天兵

軍事航天兵

軍事航天兵是俄羅斯特有兵種,俄航天兵是在原隸屬於戰略火箭軍的軍事航天部隊和太空飛彈防禦部隊的基礎上組建的。它作為總參謀部直接指揮的獨立兵種,主要擔負航天發射、衛星測控、衛星攻擊和飛彈防禦等任務。

根據俄軍事建設計畫,2002年俄戰略火箭軍將由軍種變為獨立的兵種,2005年前俄武裝力量將變為由陸、海、空三個軍種以及戰略火箭兵空降兵、航天兵三個兵種構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軍事航天兵
  • 國家:俄羅斯
  • 誕生時間:2001年6月1日
  • 司令:佩爾米諾夫
兵種簡介,誕生意義,航天兵,五大系統,空天作戰兵器,天空之爭,

兵種簡介

俄羅斯航天兵司令佩爾米諾夫上將1日宣布,自當日零時起,俄武裝力量航天兵開始全面執行自己承擔的任務。這標誌著俄航天兵正式宣告成立。佩爾米諾夫說,由於太空飛行器在軍事和國家安全系統中的作用不斷提高,普京總統於作出了建立航天兵的決定。佩爾米諾夫對建立航天兵的軍事意義作了全面闡述。他說,通過情報偵察,航天兵可防止敵人的突然進攻,提高軍隊在平時和戰時的活動效力。建立航天兵也是對國家大幅度裁軍導致軍力下降的補償。國家還可藉助航天力量對雙邊和多邊國際條約、協定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他強調,航天兵是進一步鞏固國防和國家安全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具有重要影響。此外,航天發射和衛星偵察還有極其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民用價值。俄航天兵是在原隸屬於戰略火箭軍的軍事航天部隊和太空飛彈防禦部隊的基礎上組建的。它作為總參謀部直接指揮的獨立兵種,主要擔負航天發射、衛星測控、衛星攻擊和飛彈防禦等任務。根據俄軍事建設計畫,2002年俄戰略火箭軍將由軍種變為獨立的兵種,2005年前俄武裝力量將變為由陸、海、空三個軍種以及戰略火箭兵、空降兵、航天兵三個兵種構成。此間軍事觀察家指出,航天兵的成立不僅是俄軍事改革的組成部分,也是俄保護自身戰略安全的需要。美國現政府不顧俄羅斯等許多國家的反對和警告,執意推行國家飛彈防禦系統,並可能退出1972年反導條約,而且至今沒有承諾不在太空部署戰略武器。在此情況下,俄重組航空航天力量無疑是應對美國挑戰的重要選擇。

誕生意義

2001年6月1日,俄羅斯航天兵司令佩爾米諾夫上將宣布,從即日起,俄武裝力量航天兵開始全面執行自己承擔的任務。正如艦船的發明必然導致建立海軍,飛機出現必然導致空軍的創建一樣,航天技術的發展也會導致航天兵的成立。軍事分析家說,這支人類歷史上新的獨立兵種——被稱為“天軍”的航天兵的誕生,意味著太空軍事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從人造衛星到載人航天,從小型太空飛行器到大型空間站,自1957年10月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進入太空以來,人類在40餘年的征服宇宙之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據專家介紹,在太空中運行的各類衛星已達數千顆。未來10年內,人類還將把1500多顆新衛星送上太空。然而,令人不安的是,這些衛星中的大部分是軍用衛星或被用於軍事目的。無論是偵察、監視、天氣預測,還是通信、精確制導,乃至計算機防務,現代戰爭的每個方面實際上都要利用太空。雖然作為獨立兵種的俄羅斯航天兵部隊剛剛成立,但人類對太空的軍事利用早已開始。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有約100顆軍用衛星投入作戰,衛星系統成為美國軍事指揮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70%左右的遠程通信任務。“愛國者”飛彈攔截“飛毛腿”飛彈,多國部隊的協同和精確制導武器的打擊,都是基於各類衛星的支持。專家說,隨著太空軍事化和商業化的迅猛發展,空間已經成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所必須關注和占據的戰略“制高點”,這也正是航天大國加快太空軍事化的主要原因。天空和海洋是20世紀以前的戰場,太空將成為21世紀的戰場。基於這種認識,美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相繼組建了軍事航天力量。1997年,美國成功地進行了一次雷射打衛星試驗。2001年1月22日,美國舉行了代號為“施里弗2001”的人類歷史上首次太空軍事演習。5月8日,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宣布,他將任命四星上將埃伯哈特兼任北美防空部隊司令和空軍航天部隊司令,以強化對太空的軍事利用。他還提出,把分散於各軍種中與太空部隊相關的組織統一到空軍,以便順利推進太空戰略的制定。作為另一個航天大國,俄羅斯在1992年曾組建過獨立的航天部隊,後來被劃歸戰略火箭軍。作為一支獨立的兵種,航天兵將擔負太空作戰,支援空中、地面、海上作戰,開發宇宙空間等重要任務。時至今日,儘管以太空為主戰場、以天基兵器為主要力量、以太空格鬥為主要作戰形式的“天戰”還沒有發生,但隨著各種反衛星武器、天基雷射武器、軍用空天飛機等空間武器的研製和部署,“天戰”出現的可能性將進一步增大。軍事專家預測,未來10年內,精確制導的動能攔截 武器、高能雷射武器、粒子束武器等新概念武器將陸續問世,航天兵將由以偵察監視和信息支援為主的“保障軍種” ,發展成為真正的具有強大攻擊力的“作戰軍種”。此外,航天兵還基本上是以地面為基地和作戰平台,攻防使用受到地面部署地域的限制很大,隨著新型的太空梭、空天飛機的出現和普及,以及空間站技術的發展,未來的航天兵將實現作戰平台和基地空間化,那時的“天戰”,將與電影“星球大戰”描繪的情景相似。航天專家指出,太空戰爭活動不受地球、國界、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可以在軌道允許的範圍內全方位行動,使作戰行動達到了真正的靈活和協調,從這個意義上講,掌握“制天權”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作戰的主動權。但是,“天軍”的建立一方面需要技術,一方面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這無疑將是一場更高層次上的軍備競賽。而從技術角度上講,“太空戰”攻易於防,要想真正取得“制天權”決非易事,一旦發生戰事,最終結果將更可能是兩敗俱傷。

航天兵

2001年6月1日,俄羅斯武裝力量新的獨立兵種航天兵正式組建。這一舉措是俄羅斯軍政高層經過多次研究和論證後,於2000年8月11日由俄國家安全會議在其最終制定的《2001~2005年俄羅斯武裝力量建設與發展計畫》中確定的。該計畫規定,俄羅斯武裝力量將由4個軍種裁減為3個軍種,即陸軍、空軍和海軍。戰略火箭軍將於2002年降格為兵種,成為戰略火箭兵。與此同時,戰略火箭軍編成內的軍事航天力量和飛彈—太空防禦兵從戰略火箭軍編成內劃出,於2001年 6月1日組建新的兵種——航天兵,作為俄羅斯武裝力量的一個獨立兵種。2001 年1月,俄羅斯總統普京批准了這一計畫。這樣,俄羅斯武裝力量3個軍種和3個兵種的結構已經形成。俄軍航天兵並非是一個新的兵種。它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其前身是軍事航天力量和飛彈-太空防禦兵。它們分別是在1992年和1967年3月30日成立的。
①軍事航天力量——專司衛星發射與控制的部隊 1957年10月4日,蘇聯首次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從那時起,前蘇軍開始了組建航天部隊的進程。為了統一領導航天部隊的建設與發展,1965年,在原蘇聯戰略火箭軍編成內組建了太空飛行器中央局,負責研製、發展和使用太空飛行器。1970年,隨著航天科研規模的擴大和軍用衛星的積極作用,太空飛行器中央局升格為太空飛行器總局。此後,前蘇聯太空飛行器不斷地發展,太空飛行器總局所屬的航天部隊遂行的任務逐漸增多,並且開始具有跨軍種性質。這樣,太空飛行器總局隸屬戰略火箭軍的狀況就難以適應它所擔負的任務。1981年,前蘇聯國防部決定將太空飛行器總局從戰略火箭軍編成內劃出,直接隸屬國防部。1986年,太空飛行器總局改為太空飛行器主任局。蘇聯解體後,根據俄羅斯當時總統葉爾欽1992年的命令,當年8月10日,太空飛行器主任局正式成為俄羅斯武裝力量的一個兵種——軍事航天力量,為國防部直屬兵種。1995年12月10日,葉爾欽簽署命令,確定每年的10月4日,即蘇聯首次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那一天為軍事航天力量節。1997年,在俄羅斯第3階段改革中,俄軍又把軍事航天力量編入戰略火箭軍。軍事航天力量的使命是向宇宙空間發射包括偵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和定位衛星在內的各種太空飛行器以及實施大地測量和水文氣象測量等。其編成內編有發射部隊和衛星測控部隊以及科研機構、院校和保障部隊。發射部隊包括拜科努爾、普列謝茨克和斯沃博德內伊3個航天發射場。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位於哈薩克斯坦境內。蘇聯解體後,該發射場歸屬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採用租借的方式使用。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位於俄羅斯西北部地區,現在是俄羅斯航天兵主要的和最大的發射場。該發射場1966年3月17日首次發射攜帶“宇宙”-112號衛星的 “東方”-2型運載火箭,35年來總計發射運載火箭1512枚、衛星1900顆和洲際彈道飛彈500餘枚,為戰略火箭軍試驗了11種飛彈和10種運載火箭。1994年11月,根據葉爾欽總統的命令,該發射場改稱俄聯邦國家第一試驗航天發射場。它在俄羅斯航天事業中起著關鍵作用。斯沃博德內伊航天發射場位於遠東地區的阿穆爾州,1996年3月建立,同年1 1月首次發射了“起飛”-1號衛星。衛星測控部隊為太空飛行器試驗與控制中心。該中心為軍民兩用,位於莫斯科西郊的克拉斯諾茲納緬斯克。它於1957年11月建立,當時的代號是“目標413”。太空飛行器試驗與控制中心的使命是保障俄羅斯所有軌道衛星的通信與控制。該中心編成內有11個指揮測量站。該中心控制著150多顆衛星,包括偵察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通信衛星和海洋監視衛星等。
②飛彈-太空防禦兵——“雪藏”30年後才公布於眾 1967年3月30日,根據當時蘇軍總參謀長扎哈羅夫大將的命令,蘇聯正式組建了飛彈-太空防禦兵,將其作為一個兵種。該兵種組建後一直編在國土防空軍(後改為防空軍)內。1997年,飛彈-太空防禦兵從防空軍編成內劃出,同軍事航天力量一起編入了戰略火箭軍。飛彈-太空防禦兵從成立之初就一直處於嚴格的保密狀態。不僅美國和北約不了解它的情況,就連蘇軍自己的高級軍官也極少知道它。直至30年後,俄軍才正式向外界公開了飛彈-太空防禦兵的情況。飛彈-太空防禦兵的使命是,對可能發射彈道飛彈地域的空天和所有的戰略空天方向實施不間斷的偵察,準確而及時地向最高統帥部報告敵方開始實施飛彈核襲擊的情況,隨時確定敵方航天系統的狀況和敵方可能挑起太空作戰的情況,對抗敵方航天系統的打擊,保護本國重要的軍事、政治和經濟設施免遭敵飛彈突擊。
飛彈-太空防禦兵當時編有3個集團軍,分別是飛彈襲擊預警集團軍、飛彈防禦集團軍和太空監視與防禦集團軍。現這3個集團軍的建制已撤消,全部改稱系統,即:
飛彈襲擊預警系統 其使命是獲取和及時向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部等指揮機構傳送飛彈襲擊預警的信息,包括敵國飛彈核突擊開始時間、規模和方向的信息,以便使最高統帥部定下戰略核力量實施回擊行動的決心。同時,該系統還向反導系統傳送預警信息,向太空監視系統傳送太空飛行器的信息。該系統包括兩個梯隊:一是太空飛行器集團,其使命是探測世界上任何地區飛彈發射的情況。二是地面監視站系統,其使命是自動探測對俄羅斯及其盟國的飛彈襲擊。太空飛行器集團擁有22 顆衛星,其中有可探測洲際彈道飛彈和潛射彈道飛彈發射情況的衛星、照相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地面監視系統包括地面雷達樞紐網和莫斯科反導系統遠程探測雷達、地面雷達樞紐網、超地平線視距探測雷達站和遠程早期預警雷達站。
飛彈防禦系統 對於實現俄羅斯的遏制戰略具有重要作用。1960年,前蘇軍生產了B-1000型(北約稱之為SH-11型)反導飛彈。1961年3月4日,在一次演習中,蘇軍使用這種飛彈的殺傷爆破彈頭在25公里高空截擊了飛行速度為3000餘米/秒的P-12型彈道飛彈的戰鬥部,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美國直至1984年才取得這一結果。1971年,B-1000型反導飛彈投入試驗使用,1977年正式裝備莫斯科防空區,用於莫斯科地區的防空。1978年,飛彈防禦系統開始裝備新型的A-35型(北約稱之為SH-08型)反導系統,可先敵展開非戰略性飛彈防禦系統,能夠在19 72年《反導條約》限制的範圍內截擊和消滅非戰略性(射程3500公里以內)彈道飛彈的突擊。俄軍裝備有B-1000型反導飛彈發射裝置36部、A-35型反導系統64部。
太空監視與防禦系統 其基本使命是反衛星作戰,對於保障俄羅斯的戰略穩定占有重要地位。該系統可探測太空軍事行動、太空對地軍事行動的準備與開始的情況,並能降低敵方太空軍事行動的效果,從而制止敵戰略性進攻武器和航空兵集團的行動。該系統擁有雷達、光電器材、光學器材和無線電技術器材,可觀察近地軌道和高空軌道的航天目標,及時發現近地軌道太空情況的變化。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部署在莫斯科附近普希金諾的“頓河”-2型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該雷達為厘米波雷達,半球型電子視界,可對大氣層外和大氣層的目標進行探測和跟蹤目標,並可為反導系統指示目標。太空監視系統配備有高速計算機,可自動處理40公里高空的太空信息,確定航天目標的體積和參數,查明外國太空飛行器的作用和能力。
③軍事航天力量與飛彈——太空防禦兵合編——俄羅斯軍事航天活動的新篇 此次俄軍將軍事航天力量與飛彈-太空防禦兵合編為新的航天兵,其基本構想是,航天兵力與器材和飛彈—太空防禦兵的兵力兵器是在相同的領域——太空遂行任務的,而且為其研製武器裝備的工業企業合作密切,因此,將軍事航天力量和飛彈-太空防禦兵合編為新的航天兵,將會有助於這一兵種獲得更大的發展,特別有助於進一步提高相對落後的航天信息技術,提高太空飛行器的使用效率,加強對軍事航天活動的統一指揮,有助於統一為各軍種提供航天信息。在俄羅斯航天兵重新組建之際,俄軍強調,未來太空飛行器對軍隊行動效果的影響將會不斷提高,因此俄航天兵將會不間斷地監視太空,確定航天集團對保障地面戰鬥行動的準備程度,更加準確和及時地向國家和武裝力量領導提供有關太空戰鬥行動(未來還包括從太空向地面實施戰鬥行動)準備與開始的情報。為了能夠適應未來軍事航天活動的需要,俄航天兵擬定了2002~2010年航天兵改革計畫。其基本內容是裁減人員,提高對軍事航天活動的指揮效率,進一步最佳化軌道設備和地面航天基礎設施。
重點發展空天作戰兵器
2001年6月1日,俄羅斯軍隊成立了一個新兵種——航天兵,這被看作俄羅斯天軍成立的標誌。俄軍認為,未來高技術戰爭首先將從宇宙空間開始,制天權是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的先決條件。其實,早在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就在航天領域你追我趕,大力發展軍事航天和太空作戰兵器。但蘇聯的解體使其通往天空及太空的高速列車驟然停止甚至倒行,直到俄軍航天兵成立,才又重新啟動。10年後的2011年12月1日,俄軍在航天兵的基礎上,合併空軍的空天防禦戰略戰役司令部,又組建空天防禦兵,進一步推進空天大融合。過去的10年,是俄天軍加足馬力,奮起直追的10年。天軍已經成為俄武裝力量中最年輕也是發展最快的兵種。
俄天軍在曲折反覆中發展
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後,俄空天防禦能力直線下降。當時雷達部隊員額削減60%,分隊總數減少80%,對1000米以下低空目標偵察能力下降了50%。這既有國家經濟不給力的因素,也有改革造成的體制原因,但更主要的還是與俄軍政高層的戰略判斷失誤有關。俄羅斯成立之初,奉行親西方政策,認為已不存在來自西方的任何威脅,美國和北約也由原來的“冷敵”變成了“蜜友”。失去戰略對手後,俄軍建設迷失了方向,軍隊發展完全由高層領導的喜好決定,特別是謝爾蓋耶夫擔任國防部部長期間,有限軍費中的80%都用在戰略核力量建設上。這也導致俄軍高層對武裝力量的調整缺乏理性、統一的長遠規劃。1997年11月,俄將原直屬國防部的軍事航天力量與原防空軍的飛彈太空防禦兵併入戰略火箭軍。次年,將原空軍和防空軍合併,組成新空軍。這造成空天防禦的主體力量——飛彈太空防禦部隊和國土防空軍分別落在戰略火箭軍和空軍兩個軍種之中,其發展受到嚴重桎梏。就在俄軍發展處於迷茫期時,1999年,北約實現首輪東擴,並提出先發制人的“戰略新構想”,隨即繞過聯合國發動科索沃戰爭,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和傳統勢力範圍受到擠壓。普京上台後,對國家安全形勢進行了冷靜反思。2000年1月和4月,俄先後頒布新版《俄聯邦國家安全構想》和《俄聯邦軍事學說》,徹底結束對西方一廂情願的“單戀”,客觀地將美國和北約視為主要的潛在敵人和戰略對手。同時確立“均衡發展”的建軍新方針。為挽救國家空天防禦能力,2001年6月,俄羅斯把軍事航天力量和飛彈太空防禦兵從戰略火箭軍中又分離出來,組建航天兵。幾經曲折反覆,俄天軍終於得以獨立門戶。
進入21世紀,美國明確提出以絕對軍事優勢謀求“絕對安全”的防務戰略,“9·11”事件更使美國意識到防空反導預警系統的極端重要性。2001年12月,美國宣布退出反導條約,建立國家飛彈防禦系統。此後幾年裡,美國處心積慮地在俄羅斯的後院波蘭和捷克境內部署攔截飛彈、建立反導雷達預警基地。這使得俄羅斯苦心經營的“看家寶”——遠程洲際彈道飛彈的效能大打折扣。美國在努力打造防禦“盾牌”的同時,也在研發和部署新一代空天進攻的“利劍”,如X-37高超音速空天飛機等。據俄空軍總司令澤林判斷,到2030年美國將具有在全球範圍內,隨時對俄境內任意目標實施高精確打擊的能力。面對美國步步緊逼,俄軍事專家認為,在未來戰爭中,空天對抗的地位將更加突出。科索沃戰爭也證明,一體化的空天戰略襲擊已成為美國和北約在未來戰爭初期最可能使用的入侵樣式。如果俄羅斯在空天領域的對抗中失手,所面臨的核打擊和大規模地面入侵的威脅都將上升。因此,俄國內要求恢復統一空天防禦體系的呼聲不斷高漲。2010年12月,俄總統梅德韋傑夫下令建立空天防禦兵。一年後,該兵種宣布組建完畢,並開始投入作戰值班。空天防禦兵的成立,標誌著俄軍空天防禦系統建設進入空天大融合的新階段。

五大系統

發展能攻善守的兵力、兵器,是俄天軍對抗美國空天霸權,應對未來戰爭威脅的重要舉措。俄天軍設有兩個司令部,即航天司令部和防空反導防禦司令部,其編制主要包括五大系統:一、航天發射場。俄天軍共有3個航天發射場。其中承擔主要發射任務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由俄羅斯向哈薩克斯坦租賃。另外兩個分別是“普列謝茨克”第一國家航天試驗發射場、“斯沃博德內”第二國家航天試驗發射場。俄國防部2010年決定重點改造“斯沃博德內”發射場,計畫於2015年前在其基礎上建成“東方”民用航天發射場,預算資金為4000億盧布。該發射場建成後,俄天軍主要航天發射活動將從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轉移到這裡。

二、在軌太空飛行器。截至2002年8月,俄羅斯在軌運行91顆太空飛行器,其中有13顆軍民兩用太空飛行器,有42顆軍用太空飛行器。太空飛行器數量還在不斷增加,2003年在軌太空飛行器為97顆,2010年又有3顆軍用太空飛行器發射入軌。未來幾年,俄天軍計畫繼續發射地球遠距離探測、通信、導航、測繪太空飛行器。俄軌道集群的特殊性在於,大部分太空飛行器具有兩用性,和平時期它們很少用於軍事目的,在出現軍事危機時,它們將由國防部指揮控制。
三、飛彈襲擊預警系統。俄飛彈襲擊預警系統由地面的遠程預警雷達和太空的預警衛星兩部分組成。俄羅斯共有12個大型遠程預警雷達站,境內8個,境外獨立國協國家4個。各雷達站的工作扇面構成了以莫斯科為中心的閉合環形,基本覆蓋了俄羅斯的所有飛彈來襲方向。俄天軍在境內加速部署“沃羅涅日-DM”新型雷達站,以期儘早擺脫對境外雷達站的依賴。飛彈襲擊預警系統的太空梯隊由“眼睛”和“預測”兩個衛星系統組成,由於組網衛星數量嚴重不足,目前僅能滿足俄飛彈預警的最低要求。其中,“眼睛”預警衛星系統主要用於監視美國本土的戰略飛彈基地,至少需要4顆衛星,現在只有3顆在軌運行。“預測”預警衛星系統主要用於探測美國以外彈道飛彈的發射情況,特別是從大洋上發射的潛射彈道飛彈,只有兩顆在軌,而滿編為7顆衛星。
四、反導系統。俄天軍的反導系統主要由戰略反導系統和非戰略反導系統組成。戰略反導系統主要是部署在莫斯科防區的A-135反導系統,裝備有兩種型號的反彈道飛彈,其中“橡皮套鞋”SH-11飛彈,用於在大氣層外攔截洲際彈道飛彈和低軌道衛星;“小羚羊”SH-08型飛彈,用於攔截進入大氣層的核彈頭,兩者互為補充。非戰略反導系統基本由S-300、S-400飛彈系統以及安泰-2500飛彈系統構成,用於中高空攔截。此外,俄天軍計畫從2014年開始批量生產兼具防空、反導和反衛星功能的S-500防空飛彈系統,該系統可解決40~50千米高度的近空間防禦任務。
五、太空監視系統。俄太空監視系統是與飛彈襲擊預警系統、反導系統以及反衛星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同步發展起來的。1968年,蘇聯曾在伊爾庫茨克和巴爾喀什使用“德涅斯特”遠程預警雷達建立了兩個太空監視站。由於精度不夠,後來在北高加索和遠東建立了專用的“樹冠”對天監視雷達系統,在塔吉克斯坦建立了“視窗”光電觀測系統。“樹冠”系統用於跟蹤監視中低軌道的太空目標,“視窗”系統主要用於探測高軌道目標。

空天作戰兵器

俄天軍自成立以來,一直奉行首任航天兵司令佩爾米諾夫上將提出的防禦性軍事戰略。在2004年~2008年間擔任俄航天兵司令的波波夫金上將也提出,“我們的任務是擊退敵人的進攻。我們不嚮往與任何人在太空作戰,但是我們也不允許誰在那裡發號施令。”俄軍認為,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他們都無法與美國抗衡,所以要摒棄以往全面建設的思路,轉而走向“非對稱”質量建軍之路。在發展空天作戰兵器方面,俄軍主張不隨強國的音樂起舞,在整體弱勢的情況下,找準對手“軟肋”,重點發展能抵消對手優勢的“撒手鐧”空天作戰兵器,以最廉價可靠的手段進行“重點突圍”,以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為此,一方面,俄軍對美國等航天大國重點推廣的項目進行跟蹤研究,認為西方國家在研製空天襲擊兵器方面的主要科研和試驗設計工作旨在實現:高超音速,空中和太空相統一,往返於空中與太空之間,利用以前未曾利用過的從30~40千米到100~120千米高度段。
另一方面,立足於歷史遺留下來的技術優勢,把蘇聯時期研製成熟或有待升級的太空戰兵器作為突破口,進行重點研發。例如,針對美國13個X系列的高超音速飛行器等未來襲擊兵器的研製,俄天軍正在研製可搭載各種武器的核動力太空飛船。對美國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和發展天基武器系統的現實威脅,重點發展動能反衛星武器、雷射反衛星武器等來應對。

天空之爭

俄天軍的成長過程反覆周折,其實,這完全是由俄軍不懂行的領導主導改革製造出來的麻煩。早在上世紀60年代,蘇聯對空天一體化建設就有了充分認識,在建設飛彈襲擊預警和太空監視系統之初,就將其納入國土防空的框架內。然而,後來的試錯式改革使統一的空天防禦體系遭到破壞。俄軍又下定決心,重新進行一體化建設,繞了一大圈,又回到起點。

俄軍在理論上對空天防禦的一體化問題已沒有分歧,但在如何重建上卻存在不同意見。以原防空軍(蘇聯在1958年建立的由截擊機部隊、地空飛彈部隊和戰略雷達部隊組成的軍種,1998年被重新劃歸空軍)為代表的人士要求恢復防空軍,把空軍的國土防空力量和航天兵的飛彈太空防禦力量重新整合回來。這種做法勢必要打破3軍種(陸軍、海軍、空軍)3兵種(戰略火箭兵、航天兵、空降兵)框架,給既有的利益格局帶來嚴重衝擊,所以沒有被採納。而空軍則主張以空軍為基礎,收編航天兵,建立“空管天”型空天防禦系統。俄軍總參謀部則堅持以航天兵為基礎,接管空軍的國土防空力量,建立“天轄空”型空天防禦系統。幾經爭論,最後,“天轄空”型空天防禦系統獲勝。建立“天轄空”型空天防禦系統,好處就是組織震盪小,但這種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航天兵的作戰指揮經驗沒有空軍豐富;雷達部隊劃歸空天防禦系統後如何為空軍航空兵作戰提供情報保障;空天防禦系統的建設開始是以空軍為主導展開的,而航天兵接手後,對空天防禦系統的建設又需要從頭開始積累經驗等。
此外,經整合空天防禦兵成立後,只整合了原空軍空天防禦戰略戰役司令部的防空飛彈部隊和雷達部隊,空軍其他空防司令部的防空飛彈部隊和雷達部隊還沒有合併到其中。也就是說,俄軍只是把首都防空防天力量整合到了空天防禦兵,其他屬地防空力量仍還保留未變。隨著空天防禦系統建設進程的推進,空軍的其他防空力量是否會合併到天軍的建制中,還有待觀察。雖然還存在不少問題,但俄羅斯對天軍的地位和重要性已經有了清晰認識,明確了發展策略,增加了軍費投入,經過10年建設,天軍正在逐步成為崛起的昔日強國,在未來戰爭中奪取制勝權的“主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