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工業

軍事工業

軍事工業:在我國,主要是指主要為國防建設服務,直接為部隊提供武器裝備和其它軍需物資的工業部門和工廠等軍需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軍事工業
  • 簡介:與軍隊戰爭有關的工業方面
  • 從業人員:超過700萬人
  • 科研的機構:超過1000家
概念,世界現狀,當代結構,地理分布,發展前景,發展特點,集中化,結構高度化,國際化趨向,軍民結合程度,不平衡,拓展閱讀,

概念

軍事工業
軍事工業自誕生於18世紀末的工業革命以來,大致經歷了誕生後的成長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快速發展階段、冷戰時期的擴張階段和冷戰後的轉型階段等四個重要發展階段,其中後三個階段都發生在20世紀,而21世紀初仍處於轉型階段中。
由於冷戰的結束和全球範圍國防預算的普遍大幅度削減,各國軍事工業都遇到了空前的挑戰:一方面在信息技術革命和新軍事革命的浪潮推動下,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研製與生產費用持續增長,另一方面國防採辦費用銳減,要求軍事工業改變產業產品結構和單一從事軍品研製生產的體制,擺脫規模過於龐大而效益低下的困境,並建立小而精、反應靈活的軍民一體化科技工業基礎,既滿足國家未來的安全需求又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因此,當前各國普遍通過調整軍事工業發展戰略、政策,制定新的發展規劃,改革管理,重組結構與能力,加強國際合作,以形成充滿生機、富於創新和競爭力的新型軍事工業,抓住國民經濟和國防基礎新的發展機遇。

世界現狀

世界軍事工業經過冷戰時期的擴張及其以後的調整,21世紀初仍保持著相當大的規模,不僅分布於世界近百個國家和地區,而且覆蓋了航空、航天、兵器、艦船、電子、核等多個行業,產品範圍極其廣泛。21世紀初,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典、以色列、印度和中國10個主要國家直接參與軍事工業的,參與國防,軍工企業超過15000家。2001年,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瑞典、日本、以色列、印度10個主要國家軍事工業產值達3000億美元,約為這10個國家GDP值總和的1.42%。
在世界軍事工業中,以美國的規模最大,其軍事工業產值高達2000億美元,約占美國GDP值的2%。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其它主要國家的軍事工業產值在90~260億美元之間,與各國GDP的比值在0.6%~4.1%之間。軍事工業產值占GDP值的百分比最多的國家是以色列,高達22.8%。俄羅斯軍事工業的直接從業人員最多,約為300萬人;美國超過100萬人,其它主要國家的軍事工業直接從業人員在2~35萬之間。美國的軍工企業最多約上萬家,其中約65%的企業是從事軍事電子併兼營民用電子的企業。日本的軍事工業幾乎完全“寓軍於民”,所以直接從事國防科研的大型機構只有1家,大型軍工企業也只有17家。各國國防研究與發展(R&D)費和裝備採購費對軍事工業的發展及規模有重要支撐作用。2001年,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6國的國防研究與發展(R&D)費的總額為542.24億美元,裝備採購費總額為807.51億美元,分別占以上6國國防預算總額的13.09%和19.5%。
雖然經過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重組、收縮,主要國家現有的軍事工業生產規模仍然大大超出了滿足各自武器裝備採購的需求,各國國軍事工業都以相當大的規模和能力生產出口軍用產品和民用產品,大力爭取在國際軍貿市場和民品市場的份額,以保持本國軍事工業的不斷發展並為本國的經濟競爭力作出貢獻。2001年,美、俄、法、英、德、意6國的軍事工業產值總計為2745億美元,是這6國武器裝備採購費總和807.51億美元的3.4倍。其中俄羅斯的軍事工業產值約為124億美元,更達到本國裝備採購費8.18億美元的11倍之多。顯然,上述國家即使不從其它國家採購武器裝備,完全依靠本國產品來滿足武器裝備的需求,也根本無法支持軍事工業的現有規模和持續發展。實際上,主要國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軍事工業產品用於出口。2001年,俄羅斯軍事工業武器與軍事裝備的出口銷售額達到44億美元,約占俄軍事工業產值的35.2%;英、法兩國的軍事工業產值中也分別有31.3%和22%的產值為出口產品銷售額。另一方面,主要國家軍事工業的民品產值約占總產值的一半,如2001年,俄羅斯軍事工業民品產值的份額就為總產值的47%。但是,即使這樣,在一些國家現有軍事工業的許多產品領域中,依然存在相當規模的生產力過剩。以美國為例,在固定翼飛機、大中型運載火箭、潛射戰略飛彈和艦船的生產上只使用了不超過現有規模50%的生產能力。
21世紀初的世界軍事工業是由多個與國防緊密相關的產業或行業組成、具有從科研、生產到維修職能的完整的科學技術與產業體系,其產品不僅包括所有武器裝備也涉及大量的經濟、科技及其它非國防產業的民用產品。大多數國家的軍事工業由多種科研部門和多層次不同類型的企業構成,這些組成部分的產權所有制一般都包括國有制、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等多種所有制。
經過200多年的發展,當今的世界軍事工業由兵器、艦船、航空、核、航天和軍事電子六個主要行業以及軍事工程等其它部分構成。六大行業既各有其特點和獨立性,相互間又有一定聯繫,其中航空航天兩個行業之間的聯繫最為密切,在美國、歐盟國家和俄羅斯等主要國家甚至將其統稱為航空航天工業。各國軍事工業各行業的規模和產值比重各不相同,但是在美國、俄羅斯、法國等主要國家中以航空行業或航空航天行業的規模、產值所占的比重最大。如,2001年美國的航空工業產值和航天工業產值分別占其軍事工業產值總額的42%和19.5%,俄羅斯的航空航天工業產值總計占其軍事工業(不含核工業)產值總額的42%。
軍事工業的產品大多是六大行業各自獨立研製、生產的產品,即基本上是由一個行業單獨完成研製生產的產品。但是也有一些重要軍事工業產品是跨行業的產品,即由兩個或更多個行業協作、共同完成研製生產的產品,例如核潛艇彈道飛彈核武器和潛射核飛彈武器系統就分別是由艦船與核、航天與核、艦船和航天與核兩個或三個行業完成研製生產的產品,太空梭則是具有航天、航空兩個行業特點的產品。今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空天飛機、核推進太空飛行器、天基雷射器等一些軍事工業新的重要產品上,行業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這對軍事工業的行業結構產生也將一定影響。
軍事工業的產品一方面按其用途即是否用於軍事目的分為軍品和民品兩部分產品,另一方面又根據產品的特性、功能分為不同類型的產品。21世紀初,在軍事工業的產品結構中,軍品與民品的比例大致各占約50%。2000年,全球軍事工業的十大企業中有6家企業的軍品銷售額超過各自產品銷售總額的50%。同時,這十大企業的總銷售額約為2038億美元,其中軍品銷售額約913億美元占45%,民品銷售額約1125億美元占55%。按產品自身的特性、功能、作用或在各行業中的地位,軍事工業產品分為基本產品、配套產品和輔助產品三類產品。基本產品是代表各行業基本特徵的產品或各行業的核心產品,一般為武器、武器系統或獨立套用的民用系統。如航空行業的飛機、直升機,航天行業的飛彈、太空飛行器,兵器行業的坦克、火炮,艦船行業的水面艦、潛艇,軍事電子行業的自動化指揮、控制系統,核行業的氫彈、核電站等。配套產品是根據基本產品的任務而設計並安裝在基本產品上的設備、裝置或以基本產品為系統的分系統產品。如飛機的發動機、飛彈的推進系統和戰鬥部等,坦克、艦船上的通信設備、導航設備、雷達等。這裡也包括其它行業提供配套產品,如軍事電子行業向各行業提供的光電設備、元器件等。

當代結構

美國和歐洲主要國家的軍事工業企業結構根據其作用和規模分為系統主承包商、分系統/部件轉包商和零部件/原材料供應商三個層次,呈上層小、下層大的金字塔型。一個大型武器系統研製生產計畫的主承包商可能只是1家大公司或是1個由2~3家公司組成的承包組,而涉及的轉包商和提供零部件的供應商卻可能多達上千家以至上萬家。美國DDG-51驅逐艦計畫涉及500多家轉包商,每個轉包商下面又有一大批供應商,如該項目的一個轉包商通用電氣公司就有1200多家零件供應商。武器系統主承包商也稱為系統集成承包商,負責武器系統的總體設計、綜合協調和最後的組裝,處於軍事工業企業結構金字塔的頂層,構成軍事工業的核心。作為武器系統主承包商的公司擁有強大的設計和工程研製力量和先進的設施與手段,主要從事產品研製,也承擔部分套用研究和少量基礎性研究工作。這類企業均為世界知名的大型企業,如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英國的BAE系統公司和法國的塔萊斯公司等。21世紀初,在一些大型武器系統的研製上,還由一家大公司牽頭與另外一兩家大公司組隊共同作為主承包商,如美國天基雷射器計畫的主承包商就是洛克希德·馬丁-波音-TRW聯合承包組。系統主承包商直接對軍事工業管理部門或用戶負責,掌握承包項目? 曬悍訓?0%~60%,實力強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或支配各國國內的防務市場。分系統/部件轉包商負責製造武器系統的分系統和主要部件,如雷達、發動機、計算機和電子設備等。分系統/部件轉包商系統一般為系統主承包商的子承包商,處於軍事工業企業結構金字塔的中間層,規模不等,有各分系統領域的專營公司、有主承包商或大公司的下屬企業,也有政府所屬的軍工廠。分系統/部件轉包商主要在轉包項目方面或分系統領域從事廣泛、深入的研究,開發其賴以生存的專業技術。轉包商一般只與主承包商打交道,但作為重要分系統/部件的轉包商也要接受軍事工業管理部門或用戶的指導和監督。零部件/原材料供應商是為數眾多的廣泛分布於軍事工業金字塔結構底層的中小企業,負責向武器系統或分系統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如電子組件、積體電路、電池和和軸承等。這類企業紮根於國家科技工業基礎之中,大多數都生產軍民兩用產品,從事多種經營。

地理分布

長期以來,世界軍事工業在地理上的分布一直是不平衡的,絕大部分科研機構和實力強的企業集中在北美和歐洲少數工業發達的軍事強國,尤其是在美國和前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下來的前蘇聯軍事工業長期衰退,而美國的軍事工業的通過轉型繼續保持著全球最大的規模和持續的發展活力。從綜合總體規模的大小、創新研發和研製生產能力的強弱以及在軍貿市場占有份額的多少看,當前世界軍事工業從強大到弱小的地理分布大致是:北美洲、 歐洲、亞洲、大洋州、南美洲和非洲。
北美洲的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軍事強國和國防高新技術與武器裝備最重要的發源國,代表了軍事工業的最高水平和最強的綜合能力。2001年,美國的軍事工業產值約2000億美元,約占全球軍事工業總產值的60%,國防R&D經費高達393.4億美元,從業人員超過100萬。另一個北美國家加拿大的軍事工業也比較發達。2001年,加拿大軍事工業的三個主要行業航空、航天和軍事電子的銷售額高達296億美元。 歐洲是21世紀初的世界軍事工業中位居第二的重要地區,前蘇聯曾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的軍事工業,至今俄羅斯的軍事工業仍有300萬從業人員,加上英、法、德、意等國,歐洲軍事工業的從業人員超過全球從業人員總數的50%。2001年,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瑞典6個主要歐洲國家2001年軍事工業的產值銷售額約為732億美元,估計整個歐洲軍事工業的產值超過全球軍事工業總產值的25%。
亞洲也是世界軍事工業的重要地區,雖然與歐洲相比其總體規模和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在位於東亞的中國和日本、南亞的印度和西亞的以色列等幾個國家集中了亞洲軍事工業的絕大部分,並且在航天、電子信息、核等軍事工業的主要行業擁有較先進水平。中、日、印、以等亞洲主要國家2001年的軍事工業產值估計在400億美元以上,超過全球軍事工業總產值的10%。
在大洋州、南美洲和非洲,除澳大利亞、巴西和南非等少數國家擁有一定規模的軍事工業外,大多數國家或通過技術引進建立規模有限的軍事工業,仿製、生產若干武器裝備;或未建立本國軍事工業,主要通過進口獲得先進國家的武器裝備。
世界軍事工業大型企業同樣集中於北美洲和歐洲少數經濟發達軍事強國。十大企業集中在北美洲的美國和歐洲的法國和英國3個國家;北美洲的7家大企業全部在美國,其中的2家是全球規模最大軍事工業企業,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3家在歐洲的企業,法國、英國各1家,另一家是歐洲跨國公司。百強企業中有88%在北美和歐洲,其中半數以上共51家在美國;歐洲的35家分布在9個國家,其中僅英國、法國、俄羅斯和德國4國就有26家,為歐洲百強企業數的74%;亞洲的11家企業分布在4個國家,其中以色列一國就有5家,占亞洲軍事工業百強企業家數的45%,另外6家分別在印度、日本和新加坡。
21世紀初,全球有近60個武器裝備出口國,每年武器裝備的軍貿總額在200~300億美元。世界軍貿市場出口的占有份額主要分布在美國和英國、俄羅斯、法國等幾個國。其中,全球軍貿出口總額接近一半的份額在美國,40%以上的份額在歐洲的俄、英、法、德、意和亞洲的以色列等國,其它50多個國家的份額則不到12%。與軍貿的出口不同,世界最大的武器裝備進口國和地區21世紀初集中於亞洲。在1991~2000年的10年間,亞洲國家和地區武器裝備的進口額超過1500億美元,約為同期世界軍貿總額的65%。其中主要的武器裝備進口國是西亞的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和科威特等國,僅沙烏地阿拉伯在這10年間的武器裝備進口額就達335億美元,約占世界同期軍貿總額的15%。其次是東亞的台灣地區、日本和韓國以及南亞的印度,台灣地區從1991年以來的10年間共進口23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約占世界同期軍貿總額的10%。
北約和西歐國家的年購買武器裝備量約占世界總額的30%,是世界第二大武器裝備進口地區。中東歐各國為加入北約而改裝軍備,成為近10年間武器裝備進口額達數百億美元的重要地區。在非洲埃及是最大的軍貿進口國,南美洲主要武器裝備進口國則是巴西、智利和秘魯。

發展前景

進入21世紀,世界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新軍事變革的步伐加快,戰略力量對比失衡,綜合國力競爭激烈。各國在進行軍事戰略調整的同時,也在積極制定新的軍事工業政策和發展計畫、規劃,繼續推進軍事工業的轉型和良性發展。可以預期,未來軍事工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會繼續加強,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將進一步深入,主要國家的武器裝備的生產可望持續增長,軍事科技的創新能力將持續增強。
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等主要國家為力爭在今後的全球戰略格局中贏得先機,分別提出了新的軍事戰略、國防科技戰略、軍事工業政策和軍事工業改革規劃,力圖充分發揮軍事工業在本國戰略力量中的先導作用和潛力基礎。美國政府提出了21世紀初期“先發制人”的軍事戰略,這一軍事戰略明確了軍事工業作是“新三位一體”戰略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在其2002年10月公布的軍事工業政策中也表明,一個充滿生機、富於創新精神和競爭力的軍事工業對於英國的國防至關重要、必不可少。
各國在21世紀發展軍事工業的目標,不僅是要使軍事工業為武裝部隊提供高質量的裝備和保障,同時,還要求軍事工業為國家經濟和科學與技術基礎的發展服務,推動一個有高技術含量和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的形成。而軍事工業在軍民兩用技術和兩用產品上經過連續多年的投入發展,已經並將繼續對各國的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當前,軍事工業面臨的挑戰之一是既要削減過剩的一般能力又要維持有效競爭和創新能力。為此,美國和歐洲軍事工業結構和能力的重組將在實現集團化的基礎上追求大規模的專業化,俄羅斯將結合專業化重組超大型的國防科研生產綜合體,顯示世界軍事工業集團化、專業化的結構調整還將繼續進行。而為了擴大融資渠道、降低風險、增強競爭力各國軍事工業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將進一步加強。同時,一些軍事工業產權以國有制為主的國家,為了提高效率和效益將繼續推進國有軍工企業私有化或私營化的改革。
近兩年,美國和歐洲系統主承包商一層的大型企業繼續通過併購組成規模更大的跨行業巨型企業集團,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深入進行內部重組,剝離非核心的業務,增強在主要優勢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某些分系統承包商和另部件/材料供應商則是在專業化重組的同時,通過併購向集團化發展。更多的中小轉包商和供應商則突出專業化,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在2002年收購TRW公司後,成為跨艦船、軍用電子、航空、航天等行業的全球第二大軍事工業企業。在這一收購過程中,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出售了TRW公司的航空系統業務和汽車業務,以加強其在飛彈防禦及相關空間系統、大型系統集成項目等領域與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巨頭集團的競爭能力。美國雷聲公司在出售剝離飛機綜合系統公司後對國防業務重新調整、定位,將原電子系統與指揮、控制、通信與信息系統兩部分業務整合分立為綜合防務系統等7個部分。俄羅斯在今後幾年也將以集團化、專業化的方式,進行軍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俄羅斯2001~2006年軍事工業改革與發展規劃》規定,俄將根據武器裝備的類型,以各行業的核心設計局和工廠為主體,組建科研生產綜合體的軍事工業結構。現有1700多家軍工企業將按3個方向合併重組為36家超大? 凸?攬蒲猩??酆鹹澹?2家武器裝備總裝企業,主要生產飛機、直升機、太空飛行器、坦克艦船等裝備;13家武器系統生產企業;11家動力和其它配套設備生產企業,主要生產雷達、發動機、電子儀器、彈藥等。
軍事工業的國際化正在模糊以往對其產權所有國構成的界定,而外資對本國軍事工業的投入將在技術創新、智慧財產權和就業機會等方面為本國帶來效益。為了長期從國外向本國的投入中獲益,英國、印度等國制定了有利於將外資吸引到本國軍事工業的政策,這將促進軍事工業企業產權國際化的發展。英國在其最新的軍事工業政策中表明,軍事工業企業“所有權或控股權的國籍已經遠不象以往那樣重要或具有戰略性意義”。英國政府已經取消了外資所持英國軍事工業企業股份不得超過50%的限制,同時為防止軍事工業企業被國外個人或單一機構完全控制,保留了每個國外股東的持股比例不得高於15%的限制。2002年,印度政府決定以合資公司的方式允許外國企業直接投資印度軍事工業,並限制外資控股的比例不得超過26%。當然,軍事工業事關國家安全,其國際化發展還有一定限度。法國明確表示,涉及到國家主權和根本利益的核武器及其相關技術裝備,必須保持完全獨立自主的研究、研製、生產和開發能力;某些涉及決策和作戰指揮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敏感技術領域,適當地考慮與盟國合作,但必須保持獨立研製和發展的能力和技術優勢;其他主要的常規武器裝備均可以考慮同歐洲盟國分享技術成果和共同研製;普通的共同性常規武器裝備則充分實 行來源多元化。?
在軍事工業以國有制為主的俄羅斯、以色列和印度等國,將逐步推進軍事工業的產權私有化和國有企業的私營化進程。法國將在股份制大型軍事工業企業中逐步降低國有股的比例。出於對私有化利弊的不同考慮,這些國家進一步實施軍事工業私有化的態度相對謹慎,因而私有化的進程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預計各國軍事工業的私有化將從兩個方面繼續進行:一是國有制的軍事工業企業實行私有或私營,如法國在混合所有制的大型國防企業中逐步減少國有股份的比例;二是允許以前軍事工業以外的私有企業和部門進入軍事工業。
由於軍民兩用技術、兩用產品經過10多年不斷發展取得的成果,軍事工業在國家經濟和科技發展中的作用不斷增強,以及新的產品供應商進入軍事工業領域,預計軍事工業產品中的民品比例,將在21世紀初約50%的基礎是進一步增長。尤其是在航空、航天、核和電子等行業民品產品比例增長將更為明顯。
隨著高技術局部戰爭對高新武器裝備需求的增長,新的軍事戰略、國防轉型政策對軍事工業發展的支持,尤其是各國國防預算、國防研究與發展(R&D)和武器裝備費的增長,主要國家軍事工業的軍品產品的研製、生產,有望改變冷戰後約10年的下降趨勢,進入一個近10年的小幅增長時期。冷戰結束後各國軍費逐年縮減的狀況到世紀交替之際已開始改變,從2000年以後,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印度等主要國家的國防預算已相繼逐年增長。在國防預算增長的同時,各國國防研究與發展(R&D)費和武器裝備採購費在國防預算中的比例一般保持穩定或有所提高,使R&D費和武器裝備採購費隨國防預算同步增長。根據美、英、法等國的國防預算長期計畫,預計主要國家國防預算增長的趨勢將延續到2008年以至2008年以後。隨著新一代武器裝備的研製發展,主要軍事強國將有新的採購需求,軍貿市場的交易也會趨於活躍。所以,預計軍事工業在武器裝備的軍品研製生產方面將有一個約10年的持續小幅增長期。到那時軍事工業可進入下一個發展紀元。

發展特點

集中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軍事和戰爭的需要,特別是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和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軍事對抗和軍備競賽的推動下,蘇美兩國和兩大軍事集團出於追求武器裝備在技術上與對方的比較優勢,各自幾乎都無一例外地加強了政府對軍事工業的控制,軍事工業生產呈現出日益集中的狀態。以美國為例,到80年代,美國最大的100家企業包攬了整個軍事生產業務的大約75%。特別是在某些特定種類的武器裝備生產領域,由於專業化程度過高,軍事生產契約的實際簽訂結果顯得非常集中。加之政府對某種類型的武器系統每10年或15年才購買一次的“一次性”購買方式和通常把契約交給一家承包商的做法,使得某些特定武器生產和銷售領域的集中程度大大高於一般的商業部門。例如,美國幾家最大的企業在以下軍品市場占有絕大部分營業額:偵察與探測衛星(100%)、核潛艇(99%)、太空飛行器運載火箭(97%)、戰鬥機(97%)、截擊機(97%)、飛彈慣性制導系統(97%)、飛機慣性導航系統(96%)、飛機火控系統(95%)、運輸機和加油機(94%)、直升機(93%)、飛機噴氣發動機(93%)。
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蘇聯的解體和兩級世界的崩潰,一些主要軍事工業大國紛紛調整和大力壓縮本國軍事工業規模,使軍事工業生產的集中化程度有了進一步加強。比如,在蘇聯時期,軍事工業企業約有3000~5000個,其中總裝廠134個(地面武器24個,海軍艦船24個,飛機37個,飛彈49個),其餘為零部件廠。蘇聯解體後,俄聯邦繼承了蘇聯的70%以上的軍事工業。俄聯邦通過對軍事工業的幾經調整,21世紀初約有1700個軍工企業,其中總裝廠約100個,軍事工業生產的集中化程度比蘇聯時期有了一定程度提高。冷戰結束後,由於國防經費減少,軍品訂貨下降,加上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在世界軍事工業生產集中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十分明顯的特徵,就是通過兼併組建大型軍事工業集團,實行集團化、規模化經營。1995年3月,美國洛克希德公司與馬丁公司合併組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軍事工業界引起巨大反響。之後,出現了一系列重大軍事工業之間的兼併。1996年12月,波音公司兼併麥道公司;1997年1月,雷西昂公司收購通用動力公司軍品分公司“休斯電子公司”;1997年7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收購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美國大型軍工企業由1992年的32家合併為1997年初的9家,其中航空航天企業由十幾家減少到3家。軍事工業生產集中化程度的提高,使武器裝備的生產控制和掌握在少數大企業手中。英國軍用飛機、飛彈和電子設備的生產已被英國航空航天公司和GEC-馬可尼公司壟斷。俄聯邦航空企業組建的莫斯科航空軍工綜合體和蘇霍伊航空科研生產聯合體兩大集團加強了對俄航空工業的控制。德國組建的航空航天公司(達薩)包攬了本國70%的軍品訂貨。瑞典成立的塞爾休斯公司和義大利組建的芬梅卡尼卡公司分別控制了本國軍事工業的一大半。日本武器裝備的生產則集中在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三菱電機、日本電氣、石川島擂重工、三井造船等大公司。軍工企業的兼併,不僅局限在國內,一些跨國兼併也時有發生,且在不斷發展。英國航空航天公司與法國達索飛機公司組建了新一代戰鬥機聯合開發小組,並與法國馬特拉公司合併其戰鬥飛彈業務。英國GEC-馬可尼公司與法國湯姆遜-馬可尼聲納公司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聲納系統製造公司“湯姆遜-馬可尼聲納公司”。為了爭奪航空、航天、電子等高科技領域優勢,21世紀初美國、西歐、俄聯邦等國組建的軍工集團,主要集中在飛機、飛彈和電子等領域。
軍事工業

結構高度化

隨著新技術革命的發展,以及戰後幾次高技術戰爭的刺激,世界軍事工業結構正在不斷朝著高度化方向發展。
日本“日向”號直升機航母日本“日向”號直升機航母
從行業結構來看,軍事工業逐漸集中於某些高技術部門,高技術軍工部門在軍事工業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二戰以前,軍事工業主要集中於冶金工業、機械加工業為主的傳統技術部門,生產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坦克、飛機和火炮等。二戰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等為標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以軍用微電子技術、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技術、電子對抗技術、戰略預警技術、軍事航天技術、定向能技術、海洋工程技術、軍用生物技術、軍用光電技術、軍用新型材料技術為主要內容的軍事高科技得到了迅猛發展。軍事工業已經發展成為幾乎包括所有新興技術在內的一個技術密集型的高技術產業。與此相適應,軍工行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出現了一批生產超音速飛機、飛彈和軍用衛星的航空航天工業,生產核彈頭和核動力裝置的軍事核工業,生產指揮控制與通信系統的軍用電子工業等。而且,這些軍事高技術工業部門在整個高技術工業部門中占有相當的比重。據統計,在各主要武器生產國中,航空航天工業部門的生產總值中有40%~80%是為軍事需求服務的,電子工業部門約占20%~30%,美國最大的10家軍品承包商中,有6家航空航天工業公司。
從技術結構來看,軍事工業中的生產技術和工藝層次高,科技人員所占比重較大。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促進了軍事工業生產技術的迅猛發展,新的加工設備和新工藝在軍事工業中得到了廣泛的套用,如數控工具機、計算機輔助製造系統、工業機器人、柔性製造系統以及計算機集成生產系統等。生產技術和工藝層次的提高對生產人員的素質也隨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軍事工業的勞動力結構正在朝著智力密集型的方向發展,不少軍工企業的從業人員中如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員與管理人員總人數的比例已超過50%。
軍事工業
從產品結構來看,尖端武器裝備和高技術含量的常規武器裝備成為現代軍事工業的主要產品。軍事高技術的發展和軍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加上軍事和戰爭需求的導向作用,武器裝備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工智慧、定向能、微波、隱形、動能、航天等新技術武器不斷出現,C3I、電子戰、信息戰等新式器材層出不窮。即使是傳統的坦克、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火炮、精確制導武器、燃燒武器、燃燒空氣彈、地雷、軍用飛機和直升機等常規武器也由於溶入了大量新技術,而使之完全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常規武器。這些尖端高技術武器裝備和高技術含量的常規武器是政府訂貨的主要選單,因而在軍事工業的產品中占有相當高的份額。五角大樓簽訂的軍事訂貨契約中的1/3(超過500億美元)是屬於先進的飛彈和飛機,每年採購的軍用電子設備的費用達到560億美元。在法國的軍事工業總產值中,航空航天工業占34%,電子工業占29%,而兵器、艦船、炸藥和軍事核工業部門的總和才占37%。
從組織結構來看,現代軍事工業的分工協作化程度越來越高。現代武器裝備系統結構日益複雜,高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加上武器裝備更新周期在不斷縮短。為了適應武器裝備的這一發展規律,不僅軍事工業內部分工協作程度在不斷提高,而且軍事工業與非軍事工業之間也存在著日益密切和廣泛的分工協作關係。一些軍工企業將一些原本由自已生產的零部件,轉由其它供應商來完成,自已專注於某些主營業務,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值得一提的是,戰後,軍事工業分工協作程度提高的一個顯著表現是,它在許多領域已越出了一國界限,發展為國與國之間,甚至是多國之間的分工協作關係。

國際化趨向

8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90年代之後,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的逐步加深,從一定意義上講,世界經濟已進入了所謂的無國界的限制,軍事工業發展為國際化的軍事工業。從軍事工業的國際化發展趨向來看,有以下幾個特點:
軍事工業
第一,傳統的軍事工業國際分工正在演變為世界性軍事工業分工。從國際分工的內容上看,軍事工業國際分工從戰前傳統的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分工,逐步發展為戰後乃至今天的以現代工藝、技術為基礎的分工;從軍事工業產業各部門之間的分工發展到各個軍事產業部門的內部分工和以產品專業化、協作化為基礎的分工;從沿著軍工產品界限進行的分工發展到沿著生產要素界限進行的分工;從軍事生產領域分工發展到向非軍事服務業部門的分工。如美國波音飛機公司,國內只進行主機的組裝,而飛機的上萬個零部件則由其它國家來完成。從國際分工的形成機制來看,從由市場自發力量決定的分工向企業、主要是跨公司經營的分工和向地區性軍貿集團成員國之間分工的方向發展,出現了協定性的分工。從國際分工的形式來看,由垂直型分工為主發展為水平型分工為主。在傳統軍事工業國際分工中,只有工業化國家從事軍品製造業生產,開發中國家則只負責軍事原材料生產,而21世紀初的軍品生產,工業化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國際分工朝著同一方向發展。例如,同樣是軍用飛機製造,美國生產F-16型號飛機,而印尼製造S-2型號飛機。
第二,地區及跨國間軍事合作有了深入的發展。這主要表21世紀初技術、生產合作及聯合。20世紀60年代,英國飛機公司與法國合作研製了“美洲虎”戰鬥機、“大山貓”直升機;70年代,英國與德國和義大利合作研製出“狂風”戰鬥機,並積極參與歐洲航天局的空間項目,如“軌道試驗衛星”、“空間實驗室”等合作計畫。21世紀初,不僅西方國家之間的軍事合作有了較大的發展,而且西方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軍事合作也發展得比較迅速。其中,西方已開發國家之間的軍事合作比較典型的是英美的軍事技術合作;西方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軍事合作比較典型的是義大利與巴西的軍事技術合作。80年代初美英合作進行的飛彈核潛艇計畫,雙方不僅聯合進行投資,還把原來的一些機構進行更名,以保證核計畫的順利進行。此外,英國還積極參加了美國的“戰略防禦計畫”,以進一步增強美英在空間領域的密切合作。義大利同巴西在噴氣攻擊機的合作研製方面比較突出,兩國在進行AMX輕型攻擊飛機合作研製中,義大利航空公司承擔70%的業務,另外30%由巴西負責。
軍事工業
第三,軍事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得到迅速擴展。隨著跨國公司向全球各地的經濟滲透,軍事跨國企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進入90年代以來,在全球範圍內出現了對世界軍事工業產生巨大影響作用的軍事跨國公司。其中影響較大的軍事跨國公司有: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波音飛機公司和巴西航空公司等。軍事工業大型跨國公司還通過擴大自已的分公司和在國外建立自已子公同的形式,不斷增強自已的實力。例如,一些西方大軍火跨國公司打著聯合生產的旗號,從80 年代以來,在開發中國家建立了大量的國外分公司或子公司。瑞士以生產防空武器為主的阿利控股集團公司在全球各地建立了100多家分公司,其最終目的顯然是擴展軍事實力,增強其軍事競爭力。越來越多的軍事工業跨國公司還採取聯合、收購、兼併等方式,來保護和增強其競爭能力。比如,為了與美國的一些航空巨頭展開競爭,1996年以來,法國、德國與荷蘭的空中客車飛機廠商聯合起來,力圖在世界航空市場擴展其地盤。面對1996年底美國波音公司和麥道公司的合併,歐洲一些國家以政府的名義促使所在國家的軍事工業跨國公司進行合併。

軍民結合程度

二戰後,為了謀求軍事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使社會資源與技術成果得到最充分和最有效的利用,在軍事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一股“軍轉民”、“民轉軍”和有計畫地開發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趨勢,使軍事工業的軍民結合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軍轉民”,即軍事工業的民用生產,是指軍事工業在確保完成軍品生產任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身剩餘生產能力和軍工技術優勢,挖掘自身的生產潛力開發和生產民用產品。從各國軍事工業的發展過程來看,最初總是全力以赴從事軍品生產,隨著軍事工業的發展壯大開始逐步轉向民用產品生產。軍事工業進行民用生產的趨勢在二戰後得到了迅速發展。據報導,1990年世界上最大的100家軍工企業中,37家歐洲廠商的民品銷售額占其總銷售額的57%,6家日本廠商的民品銷售額占53%,世界上頭號軍火商麥道公司也計畫在1994年底前將民品銷售額由20世紀90年代初的1/3提高到1/2。各主要軍事工業國家的軍事工業在不影響軍品生產的情況下從事民用產品的開發與生產,在加快經濟發展、提高本國綜合國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並成為加速本國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它可以在不用或少用基建投資的條件下迅速增加生產能力;可以加速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可以以自身在人才、技術、設備、資金和其他生產條件上的優勢帶動或促進民用工業水平的提高;可以在減輕國家平時為維護軍工生產能力而承擔的財政補貼負擔的同時為國家提供利稅收入和為社會提供財富。
中國殲10戰鬥機中國殲10戰鬥機
軍事工業軍民結合中“軍轉民”的另一個側面就是“民轉軍”,主要是不斷擴大對民用部門技術的利用。二戰後,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十分重視民用經濟的發展,在民用技術的開發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民用經濟在一些高技術領域保持著優先和控制地位。採用現存的民用工業先進技術或將其改為軍用,顯然比自已投入專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研究和開發新技術更經濟有效。正因為如此,軍事工業的發展,正在越來越多地利用民用部門的技術,例如,光電子技術是世界範圍先進電信系統的主要技術基礎,而美、日、歐在爭奪新興的光電子領域支配權的競爭中所帶來的光電技術成果,可為軍事領域的利用提供便利條件。在計算機領域,美國軍方已意識到專門研製軍用計算機系統已沒有意義,美國國防部已清楚地認識到,軍用計算機方面越來越多地依賴民用產品。
為了更有利地推動“軍轉民”和“民轉軍”,從而進一步提高軍民結合程度,有計畫地開發軍民兩用技術已成為軍事工業軍民結合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軍民兩用技術是既可以用於軍事又可以用於民用的技術。軍民兩用技術在西方已開發國家倍受重視,從技術上考慮主要是因為,許多對軍事至關重要的高技術,如計算機、半導體、通信、先進材料和先進技術的發展,已主要由民用市場所推動。從經濟上考慮,主要是高技術武器成本一度上升,通常需要民間力量來推動軍事科研的進一步發展。美國國防部認為,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是美國國防科技戰略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振興美國經濟,增強國防競爭能力的國家安全戰略的組成部分。美國軍民兩用技術的投資重點放在確保國家安全所需的兩用技術上。1995財年的投資重點集中在信息化、先進材料、先進制造和仿真技術等領域;在兩用技術研究和發展上投資額為20.6億美元,約占該年度國防部科技預算的25%。英、法對開發軍民兩用技術也非常樂觀。英國為了將軍民兩用技術納入制度化軌道,國防部於1995年4月1日正式成立國防鑑定與研究局。研究局在具有兩用潛力的技術方面已經或正在創立一系列的兩用技術中心。1994年4月首先創建結構材料中心,1995年1 月超級計算機中心正式成立,該局還將在軟體工程、信息技術、電子和光電子等領域建立兩用技術中心。法國軍事工業界的一些高級官員說除了核武器,純軍事性的技術已經很少,這就為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提供了可能。為了更好地開發兩用技術或軍用和民用技術相互轉化利用,法國一些國防承包商公司正在建立軍民兩用統一的設計小組,利用同樣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這樣有利於設計工程師的軍用項目轉向民用項目或從民用項目轉向軍用項目。
軍事工業

不平衡

由於武器裝備需求變化增大,軍事工業生產規模極不穩定。武器裝備需求的起伏變動,主要由兩個方面原因造成;一是軍事採購的周期性特徵。在正常情況下,軍事採購具有周期性,某種武器系統一旦裝備部隊,軍方要在一定時期以後才有新的採購需求,使武器裝備形成更新換代周期。政府對(飛機、坦克、艦艇等)武器系統需15 年到20年才採購一次,這就必然導致軍品生產的周期性變化。二是國際形勢的變化。軍工生產同國際形勢的關係極為密切,和平時期對軍品的需求量有限,大量軍工生產能力長期閒置。據報導,美國平時彈藥工業的過剩生產能力達90%以上,其它軍工行業也在30%~50%,而戰爭時期,特別是在突然性和高消耗的現代化戰爭中,由於戰爭物資需求量大,軍工生產規模也大。軍品需求的起伏變化和軍工生產的不穩定性,使二戰後軍事工業顯現出一個新的發展特點,即在維持一定軍工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朝著生產經營多樣化的方向發展,不僅努力實現軍品生產多樣化,而且面向民用市場,大力開發和生產具有發展前景的多種民用產品。21世紀初,美國軍事工業生產總值中就有60%左右是針對民用市場的。
從軍事工業的世界格局變化來看,儘管開發中國家軍事工業在不斷崛起,然而控制世界軍事工業的仍然是少數軍事工業大國。世界軍事工業發展的不平衡現象仍然十分突出。從整體上來看,由於美國、俄羅斯、日本和少數西歐國家壟斷了軍工生產的某些關鍵技術和關鍵部件,實際上控制了世界軍事工業的要害,這主要表21世紀初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軍用電子設備。軍用電子設備是現代武器系統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軍工生產中最保密的部件。美國等國為適應軍事需要而發展起來的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等電子技術,已奠定了在軍用電子領域中的領先地位。其次是動力裝置方面。動力裝置是現代武器系統的最核心部件之一,沒有動力裝置提供足夠的能量、速度,並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任何先進的飛機、艦艇、飛彈等都將失去軍事價值。先進的動力裝置需要特殊的材料、工藝和高超的技術。21世紀初,具備設計和生產先進發動機的只有美、英、法、俄等極少數國家。第三世界軍事工業仍然沒有擺脫對少數軍事工業大國的技術依賴,主要還是依靠已開發國家的許可證生產,真正具備獨立自行設計與生產能力的國家為數極少,而且也只是集中於個別比較簡單的武器領域裡。
軍事工業

拓展閱讀

軍事
軍事,是軍隊事務的簡稱。
軍事理論
軍事學
軍事修士會
軍事裝備學
軍隊後勤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