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典故

軍事典故

《軍事典故》是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曉寧。本書主要講述了中國古代經典以及詩詞歌賦中的有關軍事典故等有關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軍事典故
  • ISBN:7308029751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裝幀:平裝
軍事典故,基本信息:,媒體推薦,目錄,簡略文摘,

軍事典故

編者:徐曉寧

基本信息:

·開本:0開

媒體推薦

人們說話、寫文章,以及進行文藝創作,有時需要引用古代文化典籍中的故事或詞語,此類被引用的故事或詞語被稱之為“典故”。不少典故已經被凝結在成語中。較之一般的歷史文獻資料,典故通常更具有典型性,更加意味深長。後人引用典故,藉以溝通古今、闡明事理、揭示人生,每每收到開啟心智乃至振聾發聵的效果。典故是否豐富,典故的內容是否深廣,流傳是否久遠,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水準和教化水準的一種反映。就此而論,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也是值得自豪的。
在出版物或其他文化載體中,典故的介紹和詮釋時有所見,但專門編撰、演播和集結出版軍事典故者,或許還是別開生面之舉。我們讀到的由徐曉寧同志等主編的《軍事典故》這本書,本來是中央電視台第七套軍事節目《軍事百科》欄目中的一組演播作品。從1999年8月至001年7月,連續播出76集。每次播出,均由節目主持人依據文本介紹典故出處,解釋語義,講述歷史故事,並聯繫當今現實,點明其思想意義。典故的文獻記載本身,已經是那么惟妙惟肖、言近旨遠,再加上生動活潑、正中肯綮的解說,使其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部隊基層官兵及中小學生的喜愛。為了進一步滿足觀眾的要求,浙江大學出版社決定將其編輯加工,正式出版。
本書的典故採擷自《詩經》、《左傳》、《呂氏春秋》、《淮南子》、《戰國策》、《史記》、《漢書》、《三國志》、《後漢書》、《晉書》、《通典》、《資治通鑑》以及蘇(東坡)詞、辛(棄疾)詞、《三國演義》等文史典籍和作品中涉及軍事鬥爭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政治鬥爭題材。內容包括軍事、政治鬥爭的種種經驗、教訓,包括軍事思想、軍事謀略以及軍事、政治舞台上諸多人物的精神風貌、才能和修養,等等。由此或可顯示中國傳統軍事文化之一斑。
讀這本書的收穫自然可以見仁見智。我想,了解這么多的軍事典故,一定會深深地被我國歷史上活躍無比、豐富無比、奇異無比、卓越無比的政治、軍事智慧所打動,深深感到擁有如此智慧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而它的最大的教益更在於幫助讀者透視引發如此智慧的軍事哲學底蘊。例如,書中介紹了一條成語,叫做“驕兵必敗”。這一條似乎人人皆知。但如果知道了包含這層意思的整個典故,我們的理解就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驕兵必敗”最早可能來源於《漢書·魏相丙吉傳》。是年,漢宣帝與趙充國等將軍商議攻打匈奴,丞相魏相上書諫止,並得到採納。魏相首先系統地闡述了五個類型的戰爭及其結局:“救亂誅暴,謂之義兵,兵義者
王;敵加於己,不得已而起者,謂之應兵,兵應者勝;爭恨小故,不忍憤怒者,謂之忿兵,兵忿者敗;利人土地貨寶者,謂之貪兵,兵貪者破;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接著,他指出,匈奴“未有犯於邊境”,倘若攻打,師出無名。這種肯定“義兵”、“應兵”,否定“忿兵”、“貪兵”,特別是反對“驕兵”的戰爭觀,可以說比較充分地反映了中國古代傳統軍事文化的主流。儘管它體現了歷史上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政治立場,但同時更包含著一系列合理的核心,是一份值得後人批判繼承的軍事思想遺產。今天,我們的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軍隊是捍衛社會主義國家利益,同時又是維護世界和平的武裝力量;我們堅決反對和抵制強權政治、霸權主義和干涉主義,自己也永遠不稱霸;我們的國家和軍隊奉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恪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搞懂“驕兵必敗”、“兵驕者滅”的典故,弄清“兵義者乾”、“兵應者勝”的古訓,無疑有助於理解中國國防和軍事,堅持和平、堅持正義這一原則立場的歷史淵源,廓清所謂“中國威脅論”的影響,而且對於判斷當今國際防務和軍事鬥爭的形勢及是非,也有重要價值。
……

目錄

唇亡齒寒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
七步詩
舌卷齊城
投筆從戎
投鞭斷流
退壁三舍
聞雞起舞
中流擊楫
拔幟易幟
多多益善
金城湯池
居安思危
老馬識途
七擒七縱
三箭定天山
圖窮匕見
完璧歸趙
吳宮教陣
先發制人
項莊舞劍
紙上談兵
同心同德
如火如荼
泰山鴻毛
李廣射虎
火牛陣,田單術
人微輕
兵不血刃
驕兵必敗
運籌帷幄
斗酒彘肩
因勢利導
披堅執銳
堅壁清野
斬將刈旗
兵貴神速
短兵相接
機不可失
老當益壯
百步穿楊
一鼓作氣
言過其實
所向無敵
同仇敵愾
曲有誤,周郎顧
網開一面
馬革裹屍
聲東擊西
兵不厭詐
傷弓之鳥
赤膊上陣
飲醇自醉
負重致運力
畫蛇添足
拭目相待
忍辱負重
一言九鼎
靜待其變
困獸猶鬥
人自為戰
樂不思蜀
暗渡陳倉
生子當如孫仲謀
英雄無用武之地
楚有善為偷者
胯下之辱
風流人物
匹夫之勇
干戈化玉帛
止戈為武
田光伏劍
樂極生悲
大樹將軍

簡略文摘

書摘
這段話就是“同心同德”這個典故的最早出處。它的意思是:商紂王雖然俘虜了很多奴隸,編人軍隊,但周武王有能夠治理國家的良臣,並人心一致,行動統一。“亂臣”在這裡指“良臣”。
這個故事源於公元前ll世紀,在我國歷史上屬商朝的末期。當時,商紂王暴虐無道,陝西有個姓周的部族首領叫姬發(周武王),他開始興兵討伐紂王。
周武王親自率領三百輛戰車,三千名勇士,還有四萬五千名穿著盔甲的士兵出潼關,駐紮在黃河北岸。
周武王知道,對付紂王,光憑自己手中的這點兵力還是不夠的。所以,他又聯合了西南的八個部族,在距當時的商都——朝歌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舉行誓師大會,聲討紂王的罪行。
周武王在這個誓師大會上宣讀的誓詞名叫《泰誓》,“同心同德”就出自這裡邊。
《泰誓》中稱,紂王雖然有很多的奴隸,但他們思想不統一,信念也不一致;而我方雖只有治國的能臣十人,但思想統一,信念一致。《泰誓》中接著還有一段話:大家要團結一心,為同一個目標共同戰鬥,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建立功勳,讓天下永遠享受太平。
當時所有的將士,聽了周武王的誓詞後,鬥志昂揚,軍心大振。此後,在牧野與前來應戰的商朝大軍展開了血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商朝的將士和奴隸不願為紂王賣命,在激烈的戰鬥中紛紛倒戈,發動起義。結果是紂王兵敗自焚,商朝從此滅亡了。周武王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紂王與民眾離心離德,最後國破身亡;武王與民眾同心同德,取得了勝利。一反一正,兩相對照,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國家民族內部團結,同心同德,該是多么重要。
如火女口荼
吳王昏乃戒,令……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望之如荼……左軍亦如之,皆赤裳……望之如火。
——《國語·吳語》
看了上面這段文字,想必您已經聯想到了“如火如荼”這個典故了吧。這個典故最初是用來形容軍隊的陣容強大,比喻氣勢旺盛。其中的這個“荼”字,在古代指的是茅草的白花。
故事源於春秋的後期,公元前506年。當時,吳國在大破楚國後,又戰勝了越國。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又打敗了齊國,接著,夫差分別會見魯國、衛國的國君,打算建立一個諸侯聯盟,跟晉國爭奪中原的霸權。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約魯國的國君魯哀公、衛國的國君衛出公一起到衛國去開會。夫差還請晉國的國君晉定公也一起前往。但晉定公並不想去,可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