蹻

蹻<動>qiāo

形聲。從足,堯聲。本義:舉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蹻
  • 拼音:qiāo
  • 解釋:舉足行高也
  • 出處:《說文》
基本信息,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同本義
蹻,舉足行高也。從足,喬聲。――《說文》
可蹻足而待也。――《漢書·高帝紀》
莫不蹻足抗首。――揚雄《長楊賦》
又如:蹺蹄輦腳(高舉腳,輕落足);蹺著腿坐著;蹺足(舉足);蹺腿(抬腳舉步)
豎起
踮起腳後跟
蹺起腳來,把一個一個臉面都看遍,哪個也不是菊英。――趙樹理《三里灣》
又如:蹺足(踮起腳跟)
他一蹺一拐地努力走著。――茅盾《脫險雜記》
又如:蹺足(跛足);蹺腳(跛足;瘸腿)
蹻juē“蹻”另見蹺(蹻)。
蹻jiǎo1.高傲不屈。2.壯健;勇武。
蹻jué 通“屩”1.屐﹑鞋。古代多指草鞋。2.不穩定貌。
【中醫】蹻①同“蹺”。舉足。《素問·針解篇》:“巨虛者,蹻足(骨行)獨陷者。”②古代一種治療方法,即舉動手足以導引也。《素問·金匱真言論》:“冬不按蹻,春不鼽衄。”王冰註:“蹻,謂如蹻捷者之舉動手足,是所謂導引也。”③指蹻脈。即陰蹻、陽蹻二脈。《素問·調經論》:“病不知所痛,兩蹻為上。”④指陽蹻所生申脈穴。《素問·刺腰痛篇》:“刺直陽之脈上二痏,右蹻上郄下五寸橫屬,視其盛者出血。”王冰註:“蹻為陽蹻所生申脈穴。”⑤指陽蹻脈。《素問·經脈別論》:“少陰髒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王冰註:“蹻為陽蹻脈。”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去遙切《集韻》《正韻》丘祅切,𠀤同蹺。《說文》舉足行高也。《前漢·高帝紀》可蹻足待也。《注》文穎曰:蹻,猶翹也。
《廣韻》巨嬌切《集韻》《韻會》渠嬌切,𠀤音喬。
《廣韻》其虐切《集韻》《韻會》極虐切,𠀤音噱。義𠀤同。
《廣韻》居夭切《集韻》《韻會》舉夭切,𠀤音矯。《詩·周頌》蹻蹻王之造。《傳》蹻蹻,武貌。
《魯頌》其馬蹻蹻。《傳》言彊盛也。
《廣韻》居灼切《集韻》《韻會》訖約切,𠀤音腳。走蹻蹻貌。
《爾雅·釋言》蹻蹻,憍也。《注》小人得志,憍蹇之貌。《詩·大雅》小子蹻蹻。《傳》驕貌。
《戰國策》贏縢履蹻。《注》蹻,屐也。《史記·虞卿傳》躡蹻擔簦。《注》蹻,草履也。《前漢·王褒傳》離蔬釋蹻而烹膏粱。《注》應劭曰:木蹻也。臣瓚曰:以繩為之也。師古曰:蹻卽今之鞋耳。《類篇》山行所乗,以鐵如錐,施之履下。
《呂氏春秋》蹻然不固。《注》蹻,讀乗蹻之蹻,謂其流行疾速,不堅固也。
《集韻》迄卻切,音謔。《揚子·方言》杜、蹻,歰也。趙曰:杜山之東西或曰蹻。《注》㕁蹻,燥歰貌。
《集韻》拘玉切,音挶。義同。檋或作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