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犁

踏犁,壯族傳統翻土工具。亦稱腳犁,壯語稱踏所。流行於廣西壯族山區。為木架鐵鏵。犁架由扶手、犁槓、腳踏木組成,多為農民自製;鏵口用生鐵鑄成或用熟鐵打制,重約2斤。功效比牛耕低一至數倍,但適用於多石、巨根錯節、不能使用牛耕的山地。北宋時壯族地區已普遍使用。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4對廣西靜江府(治所在今桂林)農民的踏犁有如下記述:“踏犁形如匙,長六尺許,末施橫木一尺余,此兩手所捉處也。犁柄之中於其左邊施短柄焉,此左腳所踏處也。踏犁可耕三尺,則釋左腳而以兩手翻泥,謂之一進,迤邐而前,泥壠悉成行列,不異牛耕。……又廣人荊棘費鋤之地,三人二踏犁,夾掘一穴,方可五尺。此法不可以不存。”北宋時,曾任廣西轉運使的陳堯叟建議中原地區缺少耕牛者,可向廣西購買踏犁,他說:“踏犁之用,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钁耕之功則倍。”(《宋會要輯稿》卷4750)今壯族所使用的踏犁,與宋朝時踏犁仍基本相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