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詞四首

《踏歌詞四首》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組詩作品。這四首歌詞是劉禹錫學習民歌體寫作的一組小詩,所寫的是川江一帶的民俗風情。詩人模擬當地民間情歌,以女性口吻詠唱對愛情的期待和追求,真切地反映了人類共同擁有的永難泯滅的愛美之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踏歌詞四首
  • 作品別名:踏歌行四首
  • 創作年代中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劉禹錫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踏歌詞四首
其一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
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鳴
其二
桃蹊柳陌好經過,燈下妝成月下歌。
為是襄王故宮地,至今猶自細腰多
其三
新詞宛轉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
月落烏啼雲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鈿
其四
日暮江頭聞竹枝,南人行樂北人悲。
自從雪裡唱新曲,直到三春花盡時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踏歌詞,一作“踏歌行”。踏歌:古代長江流域民間的一種歌調,邊走邊唱,以腳步踏地為節拍。
⑵連袂(mèi):猶聯袂。晉葛洪抱朴子·疾謬》:“攜手連袂,以遨以集。”袂:指衣袖。
⑶歡:古時女子對所愛男子的愛稱。古樂府《常林歡》解題云:“江南人謂情人為歡。”《樂府》作“看”,註:“一作歡。”叢刊本作“觀”。
⑷映:《樂府》作“影”。鷓鴣(zhègū):鳥名。為中國南方留鳥。古人諧其鳴聲為“行不得也哥哥”,詩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鄉。
⑸桃蹊柳陌:栽植桃樹柳樹之路。蹊、陌,都是路的意思。
⑹襄王故宮:本在今河南信陽西北,隋唐時故城久已荒廢。這裡當是用宋玉神女賦》之意,以夔州一帶泛稱楚襄王所歷之故地。
⑺細腰:指苗條細腰的美女。《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
⑻遞相:輪流更換。《莊子·齊物論》:“其遞相為君臣乎。”
⑼鬟(huán):環形髮髻。
⑽花鈿(diàn):女性的一種首飾。
⑾江頭:蔣本作“江南”。
⑿三春:春季三個月:農曆正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

白話譯文

其一
春江月出大堤坦平,堤上女郎牽手前行。
唱盡新詞情郎不見,紅霞映樹鷓鴣啼鳴。
其二
桃柳下道路好經過,燈下妝成月下唱歌。
因為是襄王故宮地,到現在還是美女多。
其三
新詞宛轉輪流相傳,振袖傾鬟在風露前。
月落烏啼雲雨消散,游童在路上拾花鈿。
其四
日暮江邊聽唱竹枝,南人歡樂北人傷悲。
自從冬天唱起新曲,直唱到春天花落時。

創作背景

據“襄王故宮地”詩意,這組歌詞大約作於劉禹錫夔州任上。長慶二年(822年)至長慶四年(824年)劉禹錫任夔州刺史。卞孝萱劉禹錫年譜》系此四首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組詩寫川江一帶的民俗風情。詩人模擬當地民間情歌,以女性口吻詠唱對愛情的期待和追求。真實的生活當然沒有如此濃郁優美的詩情畫意,但詩中所表達的對於美好愛情的企盼、困惑和感傷,卻真切地反映了人類共同擁有的、永難泯滅的愛美之心。
其一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第一句末尾的“平”字值得細細體會。“平”應該是指春江漲滿,與江岸齊平。但“大堤平”三字緊緊相連,就使它似乎還有堤岸寬平的意思。故這“平”字包涵著比較豐富的意象,令人想到:明月升起,清輝灑向人間,漲滿河床的春水,月光下似與岸邊的沙土溶成一片,使大堤也顯得格外寬平。就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人物登場了──“堤上女朗連袂行”。既然可以手挽手連袂而行,也可見大堤確實寬平。在大堤上連袂出遊,邊走邊唱,是少女的情思在胸中蕩漾,不能自抑的表現,也反映了巴渝一帶的民間風氣習俗。
“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鳴。”女郎們唱新詞,意在招引小伙子一同歌舞。這是一個多么歡樂的季節,一個多么動人的夜晚啊!只不過這一夜卻有點蹊蹺,未見熱情的應和,對方毫無反響。“唱盡新詞歡不見”,不說“唱罷”,而說“唱盡”,一個“盡”字,似可見女郎們停歌罷唱時的不堪情態。同時,“盡”字也暗示了時間過程。新詞唱盡之時,已經不是月照大堤的夜色溶溶的環境,而是“紅霞映樹鷓鴣鳴”的早晨景象了。鮮麗耀眼的紅霞碧樹,固然會引起女郎們的怔悸,而鷓鴣聲也免不了要使她們受到刺激。鷓鴣喜愛雌雄對啼,當新詞唱盡,四周悄然,代之而起的竟是綠樹叢中的鷓鴣和鳴,女郎們心裡究竟是一種什麼滋味呢?
劉禹錫用民歌體寫的愛情詩,常常有一種似愁似怨、似失望又似期待的複雜情緒。詩中女子月出時還興致勃勃地走上大堤去唱歌,僅僅一夜未能覓見情郎,這種失望畢竟是有限的。小伙子是否真的無動於衷呢?誰也捉摸不透。說不定“道是無情卻有情”,他們在有意作弄這些多情的女郎呢。那鷓鴣聲固然反襯女郎的寂寞,甚至好象帶點嘲弄,但也不是認真地要引起女子失戀的痛苦。
詩的開篇和收尾都是寫景,敘事只中間兩句,但如果僅有“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歡不見”,則幾乎讓人不知所云。而有了兩句寫景前後配合,提供帶有典型性的環境,人物在這種環境中的活動,就無須多言,自然可以想見了。並且,由於前後兩種環境的氣氛和色彩不同,則又自然暗示了時間的推移,情感的變化。劉禹錫的民歌體詩,有時看似被寫景占了較大的篇幅,實際上筆墨還是很經濟的,尤其是象這首詩最後以景結情,如果換成一般性的敘述,就無論如何很難表達這樣豐富複雜的內容。
其二
第二首詩狀寫踏歌者的形貌。此詩又見於《全唐詩》卷三八六張籍集,題為《無題》,註:“一作劉禹錫詩,題雲《踏歌詞》。”
其三
第三首詩的內容是記寫當時四川民俗,每當春季,民間男女相聚會,聯翩起舞,相互對歌的熱烈場景。全詩四句,主要在勾勒一種狂歡的場面和氣氛。第一句寫歌,第二句寫舞,第三句寫歌停舞散,第四句卻從側面含蓄地補足寫出歌舞場面的熱烈。
首句的“新詞”,表示當時那些歌男舞女所唱的歌子,都是即興抒懷、脫口而出的新曲,悠揚宛轉,十分悅耳動聽,並一遞一句接連不歇。這句雖用平述記敘的語氣,卻寄寓著作者對民間男女的無上智慧和藝術才能的讚賞與稱頌。第二句用“振袖傾鬟”來寫他們的舞姿情態,活現出當時那些跳舞者熱烈的情緒和狂歡的情景。“月落烏啼雲雨散”是說他們歌舞竟夜,直至天明。從意思上講,狂歡之夜的情景已經寫完,但作者又用“游童陌上拾花鈿”一語,對狂歡之夜做了無聲的渲染。次日,游童們沿路去拾取女郎遺落的花鈿(女子的首飾),花鈿遺落滿地而不覺,可知當時歌舞女子是如何沉浸在歌舞狂歡之中。這種從側面的、啟人想像的寫法,其含意的豐富和情味的悠長,更勝於正面的描寫。這可聯想到畫家齊白石在藝術構思上的一個故事,一次,齊白石畫“蛙聲十里出山泉”詩意,但畫家在畫面上並沒有畫蛙,而是用一股山泉,幾個蝌蚪來表現,從而調動人們的想像,使人聯想到“蛙聲十里”的喧囂情景。藝術巨匠們的構思,常常是出人意表的。
其四
第四首歌詞寫不同的人聽民歌的不同感受,並以歌唱時間之長寫出了這種民歌在川江一帶的流行程度。

名家點評

明代高棅唐詩品匯》:謝疊山云:“女郎連袂,色必有可觀,聲必有可聽。唱盡新詞,而歡愛之情不見,但見紅霞映樹,聞鷓鴣之聲,其思想當何如也?”按古樂府《常林歡》解題云:江南人謂情人為“歡”,故荊州有長林縣,蓋樂工誤以“長”為“常”。謝說為歡愛之情,非也。
明代唐汝詢《唐詩鏡》:語帶風騷。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楊慎曰:《竹枝》遺旨,未必佳妙。唐汝詢曰:此景是其難為情處。陸時雍曰:語帶風騷。
清代吳昌祺《刪訂唐詩解》:唐汝詢曰:新詞歌竟,而不見情人,徒見紅霞而聞鷓鴣,其悵望何如?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惘然自失,悠然不盡。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踏歌詞,每多美人香草之思。此二詞之前半首,皆音節諧婉,雅宜雛鬟三五,聯臂而歌也。……次首後二句謂楚峽雲嬌,為襄王之舊地,束素纖腰,遷延顧步,猶如往日宮妝,乃言女郎之身態。二詩為踏歌者寫其情狀也。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匈奴族後裔。生於嘉興(今屬浙江)。貞元九年(793年)與柳宗元同榜中進士,一同參與永貞革新,結果一同貶謫遠郡,歷盡坎坷。晚年回洛陽,任太子賓客等閒職,後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其詩精煉含蓄,與白居易並稱“劉白”,白居易稱他為“詩豪”。曾自編其著述為“四十通”,又刪取四分之一為“集略”,今不傳。《新唐書·藝文志》載《劉禹錫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蒐集遺佚,輯為《外集》10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