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翅麥雞

距翅麥雞

距翅麥雞(學名:Vanellus duvaucelii)屬於中型涉禽,翼角具黑色的距。頭頂和枕冠黑色;背沙褐色;飛羽黑色,具大型白色翼斑。尾上覆羽及尾羽基部白色,尾端黑色。頦、喉黑色;頰灰白色,胸灰褐色;下腹部中央具一黑色塊斑,餘部純白。無後趾。

棲息地一般接近各種水域,如沼澤、湖畔,也出現在農田、旱草地和高原地區。食蝗蟲、蛙類、小型無脊椎動物、植物種子等。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泰國和越南。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雄性成鳥:額、頭頂和枕部羽冠黑色,後頸灰褐色;翼角處有銳利而彎曲的黑色距;肩、背和翅上覆羽砂褐色;小覆羽黑色,形成翼角黑斑;中覆羽及部分大覆羽白色;初級飛羽黑;內側次級飛羽基部白,端部黑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羽白而具寬闊的黑色端斑;眼後紋白色;頰部及耳羽灰白色;眼先、頦、喉黑色,上胸及喉側白色,胸部具一淺灰褐色環帶;翅下覆羽及腋羽白色;腹部中央具一不規則的黑色塊斑,餘部均白色。
雌性成鳥:與雄鳥相似,惟翼角處的距較短(雌鳥距長通常為7.5mm,雄鳥可達11.5mm或更長)。
亞成鳥:較成體多淡黑褐色,兩翅內側覆羽具濃著的皮黃色外緣,直至第2年春天方脫換為沙褐色。
虹膜洋紅色。嘴黑色。跗蹠及趾黑色,爪黑色。後趾缺。
大小量度:體重♂169-198g,♀170g;體長♂290-312mm,♀296mm;嘴峰♂29-33mm,♀31mm;翅♂197-204mm,♀200mm;尾♂100-108mm,♀97mm;跗蹠♂63-67mm,♀65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平原和山腳地帶的河邊沙灘、沙石河岸以及鄰近的農田地區。棲息地海拔260-1200米。

生活習性

多單個或成對活動,亦見結小群,性膽小而機警,行動極為謹慎小心。飛行時兩翅扇動較慢。主要活動於河漫灘及靠近河邊的稻田。受驚嚇時也能游泳或潛水。以水生昆蟲、蝗蟲蚱蜢螺螄、蝦為食。也吃雜草種子及植物嫩葉。

分布範圍

分布於伊朗、阿拉伯半島、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緬甸、寮國、泰國、高棉、越南(北部灣)等。
中國廣西(北海、北部灣北部、沿海紅樹林地區)、海南(白沙、海口)、西沙群島、雲南(景東、耿馬、永德、景洪、勐臘、潞西、盈江、瑞麗、怒江河谷、金平、河口)(留鳥);在福建的福州有繁殖記錄。可能在貴州、廣東等也有分布。
距翅麥雞分布圖距翅麥雞分布圖

繁殖方式

4月-6月進入繁殖期。一雌一雄制,通常成對或成鬆散的小群在一起營巢。多營巢於草地或沼澤草甸邊的鹽鹼地上,巢甚簡陋,系利用地上凹坑或將地上泥土扒成一圓形凹坑即成,內無鋪墊或僅墊少許苔草草莖和草葉。每窩產卵約3-4枚。卵呈梨形或尖卵圓形,黃色、皮黃色或暗灰褐色,被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多。卵的大小為38-46mm×28-32mm.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雌雄鳥輪流承擔,以雌鳥為主,孵化期25-28天。雛鳥早成性,出殼後的第二天即能離巢行走,奔跑迅速,遇人後先急速奔跑,然後隱藏在雜草根部不動。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數量已下降至近危,由於棲息地河流生態系統的變化、水庫大壩建設和人類活動空間的擴展,其生存壓力在未來三代的基礎上,預計數量將經歷更加急劇的下降。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