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圈地

跑馬圈地

跑馬圈地是指清朝初期,八旗子弟入關後騎馬以圈定土地歸屬的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跑馬圈地
  • 朝代:清朝初期
  • 現象:八旗子弟騎馬以圈定土地歸屬
  • 方法:騎馬跑多遠的距離多大地就歸你
歷史來源,中國,英國,現象,市場,引申含義,

歷史來源

中國

清朝入住中原後,王公貴族騎著馬在一定的時間內能跑多少就圈定多少土地歸他的方式來確定明朝亡後遺留下的大量的皇室土地。康熙制止了這種跑馬圈地的行為。
清初跑馬圈地時期,獲土地最多的是順治時期的“攝政王多爾袞和康熙初年的“顧命大臣”螯拜。
方法就是;騎馬跑多遠的距離多大地就歸你。1644年,滿清打敗李自成入關後不久,1645年(順治二年)正式頒行圈地令,將所圈占的土地分給東來的八旗將士,開始了規模浩大的跑馬圈地運動,把原來屬於漢族農民的土地霸占分給八旗貴族。失去土地的農民為維持生計,又反過來被迫為滿清八旗貴族耕種土地。後清朝政府改變它的經營方式,組織農莊。莊分大莊(地420-720畝)、半莊(地240-360畝),把土地撥給八旗王(諸如螯拜之類)、公、宗室,由內務府統一管理,將所收地租分給王公宗室。官莊採用租佃出租給農民,改變過去以包衣為主要勞動力的經營辦法。官莊設莊頭,直接管理農民,徵收地租。莊頭是二地主,是惡霸,《紅樓夢》里寫烏莊頭,就是這種二地主的藝術形象,它寫的烏莊頭交租,基本上反映了官莊的經營方式。
跑馬圈地是種掠奪土地的行為,把騎馬跑過的土地劃入自己的封地,擴大自身勢力範圍

英國

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占農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占的土地圈占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換一種說法,由於毛紡織業手工工場的迅速發展,英國對羊毛的需求不斷增長,羊毛價格不斷上漲,養羊業成為有利可圖的事業,致使部分城鄉富戶和貴族把自己的土地變成牧場,並強占公社的土地,甚至把農民的用地也改為牧場。一些貴族常常毀掉農民的房舍和整個村莊,使土地連片,然後把改作牧場的土地用柵欄、壕溝和籬笆圍起來,禁止農民使用。他們把圈起來的土地組給農場主或牧主經營,從中獲取高額地租,或自己直接經營大批羊群,這一過程就是圈地運動
而在英國人看來,圈地“是指西歐的公共田地、草場、牧場及其它可耕土地劃分或合併成為詳細標界、個人所有和個人經營管理的現代農場耕地的過程。在圈地之前,許多農用土地都是為數眾多的分散條塊形式,他們僅在一年的作物生長和收穫季節受個人耕作者控制。此後直至下一個生長季節之前,土地由社區處置,可用作村里放牧及其它。圈地就是在一塊露天土地的周圍豎起籬笆,防止公眾放牧或其他侵權事件的發生。通過圈地運動農場莊園可用於常年牧場的範圍擴大,同時也提高了農業的效率。通過圈地運動,歐洲公有的可耕土地——它是現代農業最可怕的障礙——已大體消失。”(《不列顛百科全書》第六卷)
由來
從歷史的角度看,有時候,一些重大的發現或者市場需求的形成,都可能導致生產要素的大規模的重新配置。我們關注的“圈地運動”就是“新航路”的發現——一個廣闊的世界市場,加上英國紡織業的相對發達,這兩股合力促成的。
在15世紀以前,英國的生產主要還是以農業為主,紡織業在人們的生活中,還是個不起眼的行業。新航路開闢後,擴大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往。英國地處大西洋航運的中心線上,對外貿易急劇擴大,從而進一步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推動了養羊業的發展。隨著新航路的發現,國際間貿易的擴大,在歐洲大陸的西北角的佛蘭得爾地區,毛紡織業突然繁盛起來,在它附近的英國也被帶動起來。毛紡織業的迅猛發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英國本來是個傳統的養羊大國,這時除了滿足國內的需要而外,還要滿足國外的羊毛需要。因此,養羊業與農業相比,就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
這時,一些有錢的貴族開始投資養羊業。而養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貴族們紛紛把原來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走,甚至把他們的房屋拆除,把可以養羊的土地圈占起來。一時間,在英國到處可以看到被木柵欄、籬笆、溝渠和圍牆分成一塊塊的草地。被趕出家園的農民,則變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
當時一位著名的作家托馬斯·莫爾在一本叫作《烏托邦》的書中寫道:“綿羊本來是很馴服的,所欲無多,現在它們卻變得很貪婪和兇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們要踏平我們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當然,政府的支持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政府總的來說是支持圈地運動的。如1593年,國會廢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資產階級不再反對圈地,從1688年起,政府公開支持圈地。掌權的新貴族和資產階級不但沒有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迫切要求,而且在革命後加速了對農民土地的剝奪過程。例如,1700~1844 年這一個半世紀中,議會頒布4 091件圈地法令,圈地達到6 042 579 英畝。
路徑
英國的圈地運動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16世紀的“羊吃人”階段和18 世紀的議會圈地階段。前者主要是由耕地轉為牧場,後者主要是從牧場轉為耕地以及開發荒地、林地等;前者並未帶來技術上的進步,仍然是一種粗放經營,後者促使農業管理、技術水平出現了一次飛躍;前者因為使農村人口減少而聲名狼藉,後者卻與農村中一次前所未有的人口快速增長同步。
圈地運動首先是從剝奪農民的公共用地開始的。在英國,雖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 草地、沼澤和荒地這些公共用地則沒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貴族利用自己的勢力,首先在這裡擴大羊群,強行占有這些公共用地。當這些土地無法滿足貴族們日益擴大的羊群需要時,他們又開始採用各種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出家園,甚至把整個村莊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來,變成養羊的牧場。
曾經有一群農民在向國王控訴一個叫約翰·波米爾的領主的抗訴書中寫道: “這個有權有勢的約·波米爾用欺騙、暴力占有您的苦難臣民——我們的牧場,這些土地是我們世代所擁有的。他把這些牧場和其它土地用籬笆圍上,作為自己所有。後來,這個約翰·米波爾又強行奪取了我們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園。有些房屋被訴毀,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燒掉,我們被強行驅逐出來。如果有誰不願意,波米爾就率領打手包圍他的家。這些人手持刀劍、木棒,氣勢洶洶,兇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門,毫不顧忌他的妻子兒女的號哭。約翰·波米爾為了圈占我們的土地,不惜將我們投入監獄、毒打、致殘,甚至殺害,我們現在連生命都難保全。”在這種強行的圈地運動中,農民以前以各種形式租種的土地,無論是以前定下的終身租地,還是每年的續租地,都被貴族強行圈占了。這些成為牧場主的貴族們還互相攀比,使他們的牧業莊園變得越來越大。
另一方面,“圈地運動”的結果是把農民趕進城市。英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最早開始於11-12世紀,這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次農村人口向城市持續轉移的浪潮。這一時期遷移的對象主要是窮人,遷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生存,距離也比較長。在16-17世紀,英國又出現了第二次勞動力快速向城市轉移的浪潮。這一時期遷移的對象主要是商人、工匠和青年女性,遷移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前途和獲得豐富的生活資料,遷移的距離較短。但是,英國勞動力流動最穩定、規模最大的時期是從18世紀下半葉的工業革命開始的。因為此前的兩階段雖然勞動力轉移規模比較大,但到工業革命前的18世紀60年代,英國的農業人口仍占總人口的80%以上,而到工業革命後的19世紀中葉,英國的農業人口急劇下降到總人口的25%。為了使被驅逐的農民很快的安置下來,英國國王在頒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時,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讓那些從家園中被趕出來的農民,去接受工資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勞動能力的遊民,如果不在規定的時間裡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辦。通常,對於那些流浪的農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後送回原籍。如果再次發現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隻耳朵。第三次發現他仍在流浪,就要處以死刑。後來,英國國會又頒布了一個法令,規定凡是流浪一個月還沒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經告發,就要被賣為奴隸,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驅使他從事任何勞動。這種奴隸如果逃亡,抓回來就要被判為終身的奴隸。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處死刑。任何人都有權將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學徒,當苦役。亨利八世伊莉莎白兩代國王統治時期,曾經處死了大批流浪的農民。圈地的結果,使英國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民只好進入城市,成為城市無產者。為了活命,他們不得不進入生產羊毛製品的手工工場和其它產品的手工工場,成為資本家的廉價勞動力在這種手工工場裡,工人的工資十分低,而每天則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效果
英國圈地運動徹底扭轉了城鄉二元的社會結構,城市化成為社會結構主體。圈地運動土地私有制的強化,奠定了英國長期經濟成長的基礎。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前提條件。 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圈地運動完成之後,一大批農民變成為城市中第二、三產業勞動力的重要來源。圈地運動實現了農民與土地的分離,使農民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民部分成為農場的僱傭工人流入城市,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準備了大量的自由勞動者。同時,圈地運動也使家庭手工業被破壞,為工業擴大了國內市場,從而大大促進了英國的工業發展,使英國成為17、18世紀歐洲商業的領頭羊。
完成了對農業的資本主義改造。圈地運動摧毀了小農經濟,建立起大農業。土地被圍圈以後,農業資本家辦起農場或牧場,僱傭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進行生產。那些將土地出租給資本家的貴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利潤。貴族成為資本家,小農成為農業工人,至此,農業完成資本主義改造。
○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失地農民移居城市,使英國的城鎮數量大量增加。如圈地運動開始後居住在1萬人以上的城鎮居民占英國人口的比例從3.1%上升到8.8%。
○為工業革命鋪平道路。自由勞動力的形成和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加上一個更加廣闊的市場初具規模,都為工業革命準備了條件。
圈地運動對農民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在圈地運動中,無數農民傾家蕩產,流離失所。而政府又頒布血腥法令,不允許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從這個角度說,圈地運動是一場明顯的“羊吃人”的運動。
總之,圈地運動犧牲了農民的利益,積累了原始資本,為資本主義提供了廉價的僱傭勞動力和國內市場,為英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強國奠定了基礎。
評價
馬克思認為圈地運動是“用血與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有人說這是一場極其暴力血腥的夾雜著血和淚的驅逐農民遠離土地、背井離鄉的行動,還有人說這次運動加速了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基礎。圈地運動並非偶然,它是英國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村社會產生深刻變化,農民大多從事羊毛紡織,為國內外的呢絨工業提供羊毛,以此換取繳納的地租——貨幣。而地主階級要求更多的貨幣以滿足奢侈的生活要求,所以他們便改變著農村的土地經營方式和剝削方式。圈地運動一經出現和發展,便產生了積極的深遠的影響。它增加了資本主義發展所需要的資本和自由勞動力,使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滲入農村,為資本主義在農村發展創造了條件,提供了廣闊的統一的國內市場。因此,圈地運動不僅引起了農業革命,也促進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現象

企業不約而同的開始跑馬圈地的行為和中國的市場有很大的關係。中國處在一個高速的階段,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還有更多的市場未被開發,因此,很多企業希望能夠占得先機,培養更多消費者對自身的忠誠度,這樣可以保證市場成熟是企業能夠取得領先的位置。另外,在企業發展的市場階段中,對市場開發的成本較小,而且政府提供的相關政策上,為企業提供了很多便利。
但跑馬圈地同樣存在,首先是無限制的擴張很容易讓企業的資金鍊處在極大的風險中,以連鎖店為例,因房地產過熱導致的門店成本居高不下,讓企業每增加一個新的店面,所耗費的成本大大高於往年,如果缺乏一定實力的企業,就非常容易導致資金鍊斷裂,給企業生存帶來危機。另外是企業在管理方面的風險,無論是加盟還是直營,如何能夠保證統一的管理是企業必須面臨的問題,類似麥當勞、肯德基等成熟企業,都有一套成熟的管理體制幫助新店經營,但更多的企業在管理上還在摸著石頭過河,因此當企業規模逐漸擴大,管理上的危機隨時可能給予企業致命一擊。最後是區域化的市朝境,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對產品、價格都有不同的口味,在消費能力和觀念上也有很大的區別,在企業將網路延伸到三四級城市的同時,是想辦法加以改進以保證滿足當地消費者,還是繼續執行統一標準等待市場成熟是企業必須面臨的抉擇,此中的風險對企業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市場

市場發展通常經歷三個階段,最初是市場,市場有龐大的需求,企業只要有產品,就能夠獲得盈利,之後是產品競爭階段,企業只有製造出適合消費者口味的產品才能獲得更大的競爭力,而最後是文化競爭階段。部分行業還處在市場競爭階段,企業只要有產品就能夠獲得較高的利潤。但隨著市場逐漸穩定和成熟,產品最終會成為競爭的核心,例如消費者對產品的核心技術和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已經不再是瘋搶產品的時代。因此對那些競爭還不激烈的行業來說,在瘋狂跑馬圈地的同時,如果忽略了對產品的要求,即便獲得很大的市場份額和利潤,但隨時可能被後來者超越。
跑馬圈地市場跑馬圈地市場
對企業來說,跑馬圈地並非不妥,尤其是眾多外資企業也同樣加入到中國市場的競爭中來,但在擴張的同時,不要忽略企業基礎的培養,比如管理系統、經營理念和等方面,市場中,同行業企業之間雖然存在競爭,但由於都將目標放在了圈地上,還未到火拚的地步,隨著市場趨於穩定,企業之間的直接戰鬥不可避免,到時真正考驗企業的就是其管理能力、產品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內功,只有內功雄厚的企業,才能成為最終的勝利者,過於關注市場占有率忽略內功,企業生存的危機則不可避免。 跑馬圈地時代:就是企業之間找準合作夥伴共同搶占有限的市場 。用於商業競爭的代名詞。例如:麥當勞將費從800萬降到了200萬,其中的含義不言而喻,麥當勞也要追隨肯德基的腳步開始跑馬圈地的行為,後者在最瘋狂的時候曾宣稱“一天新開一家店”,而其他行業也早已經開始了跑馬圈地的行為。

引申含義

1、多指在市場發展的初期,公司通過投資、兼併、與其它公司成立子公司的方式占領市場。
2、企業或經銷商,短期內以擴大銷售規模來提高贏利空間的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