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十九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十九》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十九
  • 創作年代:東漢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張仲景
  • 作品出處:《金匱要略》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十九
師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刺月端 入二寸,此太陽經傷也。
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目閏 目閏 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藜蘆甘草湯方(未見)
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散主之。雞屎白散方
雞屎白
右一味,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溫服。
陰狐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兩
右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
甘草粉蜜湯方
甘草二兩 粉一兩 蜜四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差即止。
蛔厥者,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一斤 當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 川椒四兩(去汗) 桂枝六兩 人參六兩 黃柏六兩
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作者簡介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