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若和

趙若和

趙若和南宋末年皇族,沖郡王,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美的第10世孫。

基本介紹

  • 本名:趙若和
  • 所處時代:宋末元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汴京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宋亡。趙若和為逃避元兵追拿,改姓為,在漳浦擇地建樓,終世隱居。
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御史朱鑒處理趙若和孫子黃明官同姓通婚案,查閱族譜後,奏報朝廷,恢復趙姓。
隆慶五年(1571年),趙若和第10世孫趙范任浙東按察司兵備道副使,衣錦還鄉後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重新擴建趙家堡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趙范之子趙公瑞,考察開封杭州宋代兩京建築布局,擴建外城,增加不少仿宋建築和懷宋題刻。

個人作品

趙家堡族譜《趙氏本末序》
趙若和
予聞作譜者,皆曰水有一源,人由一祖,此理自然也。夫子之分河海支流散殊,不以源推之孰記其由?人之先後,南北異處,不以祖宗之,孰知其真,斯言誠有確之,吾之祖涿人也,相傳為京兆尹廣漢之後,祖父弘殷為周洛陽禁衛將檢校;祖母杜氏生、太祖仕周,為點檢,受恭帝禪,乃封其子德昭等為諸王,溺愛其弟。光羲,承正統,傳之孫,至微宗欽宗,金人入汴,拘逐太宗子孫殆盡,遂南渡,歷自,太祖七世孫伯琮,後承太祖之舊業,繼受高宗之別都,傳光、寧、理、度四宗復被胡元牽制,遷都於閩,傳少帝,元兵逼侵、吾乃奉先帝挈家駕船逃難,移之廣東新會之崖山。噫,當是時,忠臣烈將,武夫精卒,尚有數萬人,糧食賴伍太師家為餓餉,黨未乏絕。予亦托萬之天緣,乃締太師之女,不期年,元兵且至,連日大戰,吾知勢已敗、與許達甫黃侍臣等以十六舟奪港而出,遇陳宜中在廣崖之淺澳大會,欲往福州,以圖匡復王室。船到廣東南澳之七十餘里,颶風大作,宜中船破,遂登合浦(今福建東山縣陳城村,距南澳70多里,南北宋稱合浦,明稱泊浦,清稱碧浦),予冒至浯嶼(今年龍海市境內)之東,船亦失其槓具,就於浦西(今福建漳浦縣內)登岸,後徙鴻儒積美居焉(現為趙家堡),噫!當是時,天祥被執,世傑、秀夫負帝溺海,內無良將,外多強敵,大勢已去矣!人言秦失其鹿,天下共逐,果然。吾觀太祖受禪之際,起於陳橋,得其眾心,加以黃袍,共立為天子,志氣雍容。晉王諸弟,太后命太祖傳位匡義匡美及德昭,國有長君,社稷之福,遂命趙晉為誓書,欲傳長久,一堂歡笑,言色自若,共享富貴,以樂太平,不亦喜乎。噫!不二世,豈意太宗悖逆天倫,故違母命,自貪富貴,肯肉相殘,謀其兄長,謀其弟侄,傳位子孫,得母愧乎?惜哉!人之不善、天理所不容,神人所共怒,觀金人入汴,拘王子王孫公主附馬後宮諸嬪,前後三百餘人,皆被除數殺戮,天理昭彰,受此重報,不亦宜乎。然此之報,不能補救兄弟滅天倫違母命之罪,勸趙氏子孫莫太宗也。及至高、光、寧理、度、諸君,繼承正統,怡於秦檜,賈似道之徒,殺貶忠良,聽信殘言,傳帝丙,則大事又去矣。嗚呼!當是之時,雖得天子之名,然得地者十中無一,兄南弟北,顏色沮喪,無所可依,各妻其妻,各子其,再欲共享富貴,胡可得乎?天之降禍世有胡元,予自逃生,諱姓黃氏,居於浦西,後徙積美鴻儒占籍居焉,造置產業,以度時光,終身抱恨,未當開口對人言。曰:“太后以吾二臣之忠貞、故敢以王托我,二臣,既不能竭力匡復以報太后,又不能保全王身以存趙祀乎?況王又求切,此正危迫存亡之秋,願自保重慎勿輕出。”故終留 肉之所。吾承上祖圖藉,遺像玉牒,公據史實,逃難之際,付託伍家。今無可修,中間備細之詳,只略記其首尾一二而已,其先世之死生時日墳墓坐向,襲封王侯郎官之事跡,全無可證。惜哉。!吾今衰老,終莫能見也。老身歿後,吾子孫有志者,勿以疏遠為辭,勿以跋涉為難,將遺下之玉牒,到彼一會,則見明矣。
太祖有遺言,吾族無親疎,世世為細蔴,趙氏之子孫宜深志之。吾在崖時,娶斗洞伍太師之次女玉蕊,生於鹹淳三年丁卯十一月七日日午時,其人素淡寡言,能盡婦道,與吾痛齒相愛,誰知天不從人,胡元侵驚,欲舍不能,乃相攜願同死生,伍氏以刀擲地,怒曰:“大丈夫當全軀圖遠大,興師匡復,以從民望,誠為萬世之功,勿以賤妾微軀之故,而忘三百餘年之天祚乎?古人有一成一旅而中興者,今文武百官皆備,君力為之,得無效乎?”言畢,欲自殺,吾乃止之大號於天,相向而哭,訣別於中庭,遂與許達甫等漂泊至此,造置產業,上以供祖之時祭,下得以傳吾後之子孫,汝輩子孫,亦當志其源可世。臨書涕泣,不知所云。
元丙辰正月朔日(公元1316年)
魏王十一世孫 若和郡王書
錄自《趙家堡趙氏族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