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華(劉海粟弟子、畫家)

趙德華,字當戶,江蘇南通人,1922年生,1995年逝世。18歲時經著名畫家王個移先生的指引,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師從顏文棟、林風眠專攻油畫。後因校長劉海粟的賞識,轉入國畫系,主攻山水。在師事劉海粟的同時,又遊學於黃賓虹汪聲遠潘天壽諸前輩之門。在校期間,作為高材生的他曾先後三次獲得『蔡元培獎』。他在筆墨上頗得劉海粟的精髓,章法上則從汪聲遠處得益最深,在山水畫傳統方面打下了深厚的根基。他的山水作品,遠宗宋元諸家,近追石溪。長期以來,趙德華對中國的水墨作了精深的探索和研究,提出『集百家這長,解百家之短』的主張,並以此作為自己探索的宗旨。在藝術實踐中,他就像那道穿山透石的山泉,從不間歇地走著自己的藝術道路。他的山水作品章法奇特,氣勢磅礴。在他的筆下,傳統筆墨具有時代的節奏。他用筆善於轉折,老辣而不噪,清秀而不媚,穩健而不劍拔弩張,具有一種蒼然的韻味。在用墨上,他追求空靈清新,淡若薄霧熹微,焦如雙眸炯秀,乾有隱顯不測之奇,濕呈濃翠欲滴之潤。著名畫家顏文棟稱讚趙德華的山水作品『融合古今,自成一家』。1949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在校期間作品曾3次獲得『蔡元培獎』。1950年起至退休一直從事美術教學工作。2004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趙德華畫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德華
  • 出生日期:1922年 
  • 逝世日期: 1995年
  • 畢業院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劉海粟弟子、畫家,社會評價,

劉海粟弟子、畫家

創作年表
1978年,顏文棟題趙德華山水作品《金秋盛妝》。1979年,劉海粟提趙德華山水作品《大跌瀑布》。1979年,蘆芒題趙德華山水作品《枯木逢春》。 1980年,與趙丹合作《老梅開花無醜枝》。 1982年,創辦『百老藝苑』,任會長。1988年,美國人士專程來滬拍攝趙德華繪畫表演錄像。1989年,日本《吟詠新風》刊物專題介紹趙德華繪畫藝術。1990年,趙德華、黃若舟王康樂、劉友石四人被復旦大學聘為美術講座教授。1991年3月上海電視台《文化生活》專欄以《畫壇奇人趙德華》為題作過專題介紹。1994年,小傳被收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 1994年,作品《東風第一枝》收入東方電視台編輯的《東視藏畫》。 1995年11月《華商世界》第四、第五期合刊載沈樹華專文《畫壇奇人趙德華》。 1995年,山水作品《黃山群峰浮雲海》和小傳收入《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博覽》。趙德華曾說:『愛畫為吾唯一之所善。』他集數十年臨池染翰之功,在集傳統百家之長的同時,亦極重視師法造化,注重從大自然中汲取養料,他的足跡曾遍及大江南北,作品日益為世人所矚目上,如南京藝術學院收藏了他的《報春梅花》,寧波阿育王寺收藏了他的通景山水《勝似黃山》。

社會評價

劉海粟“穿山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這是繪畫藝術劉海粟一九七九年八十四歲時題弟子趙德華《大跌瀑布》的一首詩,詩意非常貼切地描寫了奔流的瀑布,同時詩中又一語雙關地對趙德華的畫詣和成就作出了品評:趙德華在繪畫上的成就,比之以水,絕非溪澗中的細流,而是大海里的波濤。
顏文棟:稱讚趙德華的山水作品『融合古今,自成一家』。
趙丹著名演員):有七絕題此畫云:『秋上黃山楓似花,腳踏煙雲亦披霞。千岩萬壑路不足,策杖已過石濤家。』趙丹詩中對趙德華的品評甚高,認為『策杖已過石濤家』,趙丹如此評論趙德華這一階段的山水畫是很中肯和貼切的。
王立明曼谷中國畫院院長、泰中美術家協會主席):著名山水老畫家趙德華先生帶著一班學生弟子來看展覽,在我的畫前停住了腳,並叫來展辦負責人追問這幅畫是誰送來的!展辦說是八十七歲的馬瑞甫送來的,趙先生急忙叫:快去把馬瑞甫叫來!叫那個王立明也一起過來!快快!大家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我與馬老匆匆趕到展廳,一進展廳-趙德華激動迎上前,雙手搭在我肩上“你就是王立明?年輕有為,畫的好啊!”那時的情景真是有相見恨晚之感。學生疑惑不解,有一個膽大的學生提出了問題:老師,畫好在那裡啊?那兩幅畫中幾隻鳥全無眼睛啊?趙老師激動起來:“對啦,就好在鳥沒畫眼睛!”那班學生更糊塗了,鳥怎么能沒有眼睛呢?趙德華更激動了,大聲說道:“要眼睛幹啥!這世間有眼無珠,有眼無眼又有什麼區別呢?好畫!好畫!從那天起我與趙德華成為好朋友,一晃三十幾年了,我去了國外,趙先生也離世了十幾年,然而這段情緣卻歷歷在目,真是懂我者知音也。那時期這批無眼睛的鳥確是表現了我內心真實的情感以及社會現狀的再現。繪畫應該反映時代才有生命。
胡明偉:十世紀八十年代,在畫壇先後出現了兩位『人去業顯,死後成名』的<黃秋園和陳子莊,這兩位畫家都是在謝世近十年後才為人知並受到畫壇讚譽的.本畫冊的作者趙德華先生辭世亦將十年了,希望通過這本畫冊的流傳,能讓世人更深入地了解趙德華的繪畫藝術和他所走過的藝術道路.
他在筆墨上頗得劉海粟的精髓,章法上則從汪聲遠處得益最深,在山水畫傳統方面打下了深厚的根基。他的山水,遠宗宋元諸家,近追石溪。長期以來,趙德華對中國的作了精深的探索和研究,在藝術實踐中,他就像那道穿山透石的山泉,從不間歇地走著自己的藝術道路。他的山水作品章法奇特,氣勢磅礴。在他的筆下,傳統筆墨具有時代的節奏。他用筆善於轉折,老辣而不噪,清秀而不媚,穩健而不劍拔弩張,具有一種蒼然的韻味。在用墨上,他追求空靈清新,淡若薄霧熹微,焦如雙眸炯秀,乾有隱顯不測之奇,濕呈濃翠欲滴之潤。縱觀趙德華的作品,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筆墨多醉心於石濤,點線並用,作品多具荒寒和蒼茫之感。如《劉長卿詩意》、《浩闊江山》、《江南煙雨》諸作,筆墨雄健縱恣,酣暢淋漓,豪放中不乏靜穆,風格獨特自具面目。透過畫面爽潤的線條和似乎不經意的墨點,作品傳達出來的意境都給人以蒼茫和荒寒的感受。他在1962年所作《水墨山水》上題道:『石濤畫法新奇,他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句,所以變化無窮。』作於1960年的《黃山群峰浮雲海》,煙雲瀰漫,氣勢宏大,線條堅韌,墨色滋潤,表現了黃山變化無常的奇秀境界。趙德華石濤石溪作了長期和深入的研究,他曾說:『石濤放的本領大,收的本領不如石溪,石溪收的本領大,放的本領不如石濤。』一語中的,把前代兩位大師的精髓處點了出來,如非對石濤、石溪有透徹的研究,豈能道出如此深刻精練的語言。
趙德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作品更多地透出幾分秀逸之氣,在放縱筆墨的同時,頗注重內在的收斂,看來是將石濤石溪對他的影響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了。石溪的畫,有股內心激盪的情緒,傳達的是一種深厚博大的境界。趙德華石溪,更多的是學石的精神氣質。石溪極具元代王蒙風貌,構圖縝密繁複,筆墨老辣蒼健,趙德華筆墨外張更接近於石濤,內斂則近於石溪。七十年代中期以後,他頗喜歡畫梅畫竹。以墨畫梅,宋之揚無咎,元之王冕,明之陳洪綬,清之石濤及揚州八家,直至近代吳昌頭,皆各具特詣,神韻風貌,萬態千姿,趙德華的墨梅,多以沒骨法為之,所作墨色華滋,線條圓渾,構圖常中見險,傳統血脈豐滿,個人風格強烈,完全是大家的風範。宋代畫竹名家文與可曾提出畫竹要『胸中有竹』,趙德華曾在一幅畫竹的作品上題云:『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趙德華畫竹,胸無成竹。』『胸無成竹』是對『胸有成竹』的升華,胸有成竹,畫來多少有幾分拘謹,胸無成竹方能率意發揮,似不經意,筆下一片率真之情全部留在紙上。這樣的畫竹才是他所追求的。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趙德華的筆墨逐浙闊大恣肆,意境的內涵更加深廣,如1983年所作《野趣》寥寥數筆,咫尺千里,幾隻或嘻或翔的水禽點綴其中,意境極其開闊優美,給人以清逸之感。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在山水畫中占有極其中要的位置,趙德華這一時期山水畫的意境能給人更多的聯想,如1984年的《江山勝概圖》,1989年的《風雨雪》、《神女峰》等,意境或開闊、或幽邃、或靈動,都是別開生面的佳作。在傾心闊筆潑墨的同時,趙德華對潑彩也作了精心的探索工且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他的潑彩山水,色彩與墨色相溶相合,互相滲透,達到了色墨交融、出神入化的效果,如1983年的《彩墨山水》,1987年的《虎頭山》,1993年的《思鄉》諸作,都達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效果。
中國畫講求打入傳統,跳出傳統,生然後熟,熟然後生。
基於這樣的藝術追求,趙德華已不滿足於純用畫筆的探索,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在藝術研究的道路上他已涉及指畫,追求那種畫筆難以達到的氤氳之氣。指畫最早起於唐代張璪,他常以手抹絹素而成畫,清初康熙年間高其佩將指畫推向成熟,成為指畫宗師。此後兼工指畫的畫家日浙增多,潘天壽於指畫更是獨具風格,達到很高的成就。趙德華早在上海美專就讀時,就受到師輩潘天壽的影響,鐘情於指畫。但他的指畫,在師承前人的基礎上,亦有所創新,他將自己的指畫定名為『彈畫』,彈者,意謂不是單純的以指頭、指甲和手掌蘸水墨、顏料在紙絹上作畫,而是以靈巧的十指像彈鋼琴般地彈出指墨的節奏感,以表達胸中的某種情緒。他作於1989年的彈畫《高山水長流》,1993年的彈畫《高山飛流》,就是將水墨、潑彩等各種繪畫語言互相滲透、熔為一爐,以彈畫技法而成的佳作,畫中的境界和韻味都洋溢著中國畫的靈氣和神韻。
趙德華的闊筆山水可謂潑墨如潮,而其所畫扇面,多為縝密秀逸之作,在這類作品中可謂惜墨如金。畫中或千點萬點,或乾染濕染,其下筆均極其嚴慎,無絲毫率意之態,構圖意境深邃,畫中樹木、峰巒造型生動,墨色華滋,筆法勁秀,有種強烈的視覺藝術衝擊力,如《看勁松》、《黃山有感》、《冬山梅未寒》、《野趣》等,都是苦心經營的佳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