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士楨

趙士楨

趙士楨(約1553年-1611年),字常吉,號後湖,明代軍事發明家、火器研製專家,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早歲為太學生,游於京師。一生中研製改進多種火器,且善書能詩。

萬曆二十五年(1597),趙士楨給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條陳,建議製造番鳥銃。其中“迅雷銃”、“掣電銃”為當時最新式的火器。趙士楨將其中七架繪了圖樣,並撰文對其構造、製法、打放架勢等作了詳盡說明,名為《神器譜》。此後,趙士楨不斷精益求精。至萬曆三十年,改進原來只能連發五彈的迅雷銃,使其可以“戰酣連發”,一氣發射十八彈。他還發明了“火箭溜”,這一發明,是中國火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趙士楨發明的“迅雷銃”、“掣電銃”、“火箭溜”、“魯密銃”、“鷹揚炮”等,在當時抗倭戰鬥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影響巨大,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給予高度評價。著有《神器譜》《神器雜說》《神器譜或問》《防虜車銃議》等。

基本介紹

  • 本名:趙士楨
  • 字號:字常吉,號後湖
  • 所處時代:明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樂清(今屬浙江)
  • 出生時間:約1553年
  • 去世時間:1611年
  • 主要作品:《神器譜》、《續神器譜》、《神器譜或問》
  • 主要成就:發明迅雷銃掣電銃火箭溜等火器
  • 職業:軍事發明家、火器研製專家
個人成就,研發的火器,歷史評價,

個人成就

趙士楨(約1553年~1611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萬曆三十九年),字常吉,號後湖,樂清(今屬浙江)人,明代傑出的火器研製專家。他一生中研製改進了多種火器,且善書能詩,還著有《神器譜》、《神器雜說》、《神器譜或問》、《防虜車銃議》等關於火器(即神器)研製開發、使用訓練等方面的論著,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有人認為他當與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徐光啟相併列。在他研製的所有火器中,最具創新的莫過於“迅雷銃”了。趙士楨的祖父趙性魯,官至大理寺副,博學多才,工詩詞,精書法,曾參加修訂《大明會典》。趙士楨自幼受祖父薰陶。
神器譜神器譜

研發的火器

迅雷銃是一種裝有5根銃管的火繩槍,銃管環繞在一木製銃桿四周,銃桿中部有機匣,前面套有盾牌,中間有一小斧做支架,整體造型十分獨特。據記載,“5 支銃管共重10斤,單管長2尺多”,銃管固定在前後兩個圓盤上,呈正五棱形分布,夾角為72°。各銃管均裝有準星、照門及供裝火藥線用的火門。5根火藥線彼此間用薄銅片隔開,以保證發射時的安全。銃桿的前部中空,內裝有火球一個,另一端安裝一鐵制槍頭。中部的機匣,上有點火龍頭,下有扳機,供5根銃管點火、發射用。前面的盾牌外包生牛皮,裡面墊有絲綿、頭髮和紙等物質,中間開有一圓孔及5個方孔,銃桿從圓孔中通過,銃管從方孔中通過,方孔同時用來觀察瞄準,盾牌用來保護射手的安全。
迅雷銃迅雷銃
發射前,需將迅雷銃的5根銃管裝填好彈藥,套好盾牌,將小斧插在地上,架好銃身,射手左腿前踞,右腿後跪,左手把住機匣,右臂夾住銃桿,用右手控制扳機點火發射。射完一管後,把銃管盤轉動72°,使第二根銃管對準機匣,繼續瞄準發射。如此這般依次輪流發射完5根銃管。如果此時仍有敵兵逼近,還可點燃銃桿中的火球,使其“噴焰灼敵”;當來不及重新裝填彈藥時,還可將銃桿倒轉,當作拼殺武器使用;小斧及盾牌也都可以分別當作武器使用。真是一銃多用,攻防兼備。趙公真可謂用心良苦。

歷史評價

趙士楨的一生,頗富傳奇色彩。他早年是太學生,在京師遊學。他能寫一手好字,書法號稱“骨騰肉飛,聲施當世”,時人爭相買他所題的詩扇。有個宦官也十分喜歡趙士楨的書法,買了一把詩扇帶入宮中,結果被明神宗看見,大為賞識,趙士楨平步青雲,以布衣身份被召入朝,任鴻臚寺主簿。鴻臚寺有點類似於國賓館,日常職責是凡外國或少數民族的皇帝、使者,到京師朝見皇帝或進貢,按等級供給飲食及招待。
趙士楨趙士楨
趙士楨為人慷慨有膽略,交遊頗廣。萬曆五年(1577年),張居正喪父,因貪戀權位不肯回家奔喪,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奪情”事件,五名大臣因此被廷杖。趙士楨不畏乾連,予以調護,詞翰聲譽甚盛,號稱“他途入仕”名士。不過,他因“生平甚好口訐,與公卿亦抗不為禮”,加上又因為製造火器得罪了不少人,一生並不得志,當了十八年鴻臚寺主簿才升為武英殿中書舍人,還經常受到懷疑、誹謗。後因萬曆年間“妖書案”里的皦生光被殺後,京中盛傳妖書“是東嘉趙士楨所作也”。趙士楨為此而身心勞瘁,據說他已經精神錯亂,甚至多次夢見皦生光索命,終於一病不起,抑鬱病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