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屍

起屍

起屍又叫行屍。“行屍”(藏語“弱郎”)是指人死後再起來到處亂闖,危害活人。所謂“弱郎”既非復活也不是詐屍。 藏人們有五種處理屍體的方法,可簡單的分為金(天葬)、木(樹葬)、水(水葬)、火(火葬)、土(土葬)五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起屍
  • 拼音:qǐ shī
  • 詞目:起屍(起屍)
  • 釋義:使死人復活
  • 釋義2:起出屍首
簡介,關於西藏起屍,預兆,原因,方法,

簡介

qǐ shī
起屍(起屍)
亦作“ 起屍 ”。
1.使死人復活。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今欲導足下以衛生之秘術,怡神之妙道,譬愈我於沉疴,若起屍於仙草。”參見“ 起死 ”。
2.起出屍首。《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又發牌捕衙在 紅花場 起屍。”《醒世恆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押赴後園,起屍相驗。”
3.為搬動屍首。《二刻拍案驚奇》卷六:“到得明日下棺之時,動手起屍,兩個屍骸仍舊多是側眠著。”

關於西藏起屍

起屍又叫行屍。“行屍”(藏語“弱郎”)是指人死後再起來到處亂闖,危害活人。所謂“弱郎”既非復活也不是詐屍。藏族所言“弱郎”,就是指有些邪惡或饑寒之人死去後,其餘孽未盡,心存憾意,故異致死後起屍去完成邪惡人生的餘孽或尋求未得的食物。但必須在其軀體完好無損的狀態中才能實現。

預兆

許多老者和天葬師都說,他們曾經見過起屍,並且見過多次。但起屍都不是突發性的,而是事先皆有預兆。那些將要起的屍,其面部膨脹,皮色呈紫黑,毛髮上豎,身上起水泡,然後緩緩睜眼坐起,接著起身舉手直直朝前跑去,所有起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會講話,不會彎腰,也不會轉身,連眼珠子都有不會轉動,只能直盯前方,身子也直直往前跑。假如遇上活人,起屍便用僵硬的手“摸頂”,使活人立刻死亡的同時也變成起屍。這種離奇而可怖的作用只限於活人之身,對別的動物則無效。
人們常言起屍具有五種類型:第一膚起,第二肉起,這兩種類型的起屍,是由其皮或肉起的作用。第三種叫做“血起”,此類起屍由其血所為。這三種起屍較易對付。只要用刀、槍、箭等器具戳傷其皮肉,讓血液外出就能使起屍即刻倒地而不再危害人了。第四種叫做“骨起”,即導致這種起屍的主要因素在其骨中,只有擊傷其骨才能對付。第五種則叫“痣起”,就是使他變為起屍的原因在於他身上的某個痣。這是最難對付的一種起屍,尚未擊中其痣之前四處亂闖害人。所以只能誘殲而無法捉拿。

原因

據傳:從前,西藏一個寺廟的主持死了,全寺僧眾將其遺體安放在本寺經堂里,然後大家排坐殿內晝夜誦經祈禱,連續三天三夜不曾合眼,就在第三天晚上,那些念得精疲力盡的僧眾忍不住個個倒地睡去,鼾聲如雷。其中一個膽小的小僧因恐怖之心毫無睡意,目不轉睛地盯著主人的遺體。下半夜,他突然發現那殭屍竟坐起來了。小僧嚇得忘了喊醒眾僧,拔腿衝出門外,反扣廟門只顧自己逃命去了。結果,全寺幾百僧眾一夜之間全變成了起屍。幸虧他們沖不出廟門,只是在廟內橫衝直撞,鬧得天翻地覆。
後來,一位法力無邊的隱士發現了那不可收拾的場面,他身披袈裟,手拿法器,口念咒語,單身一人來到廟前,打開寺門跳起神舞,邊舞邊朝前緩緩而行,眾起屍也在他後面邊舞邊緊緊跟上。他們漸漸來到一條河邊,隱士將眾起屍領上木橋,然後脫下袈裟拋到河裡,於是,起屍們紛紛跟著袈裟跳入河心再也沒有起來。
無論是現實還是傳奇,這無疑給藏民族的心靈之上鑄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為了預防可怕的起屍沖入,根據起屍不能彎腰的特點,專門設計和修建了那種矮門的房屋,是給起屍設定的障礙物。
當然,在那些古老的年代,這種防範起屍的措施僅僅在藏南和藏東那些有房子居住的地區使用,而在藏北廣大地區,尤其居住在可可西里邊沿地帶的牧人們,則無法採用這種防範措施,牧人也常常提心弔膽地過日子。

方法

藏人們有五種處理屍體的方法,可簡單的分為金(天葬)、木(樹葬)、水(水葬)、火(火葬)、土(土葬)五種。其中土葬用的最少,只有因罪大惡極被槍斃的人或因事故而肢體殘缺不全的人才被其家屬草草埋在土中,這樣的人被認為難以升天轉世投胎。大概起屍的產生也是如我們平時所說,因為死前心懷怨念才從土中爬出的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