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地球那一邊:義大利行腳

走在地球那一邊:義大利行腳

《走在地球那一邊:義大利行腳》中一對夫婦:魏國良、譚燕華放下幾十年教職之後,將養生、養老之類置之身外,選擇了候鳥式的旅行生活:每年一次兩次,每次幾十天,獨自飛向海外,一國或幾國。這些年已經逐一走完了英國、德國、奧地利等多個地方。

基本介紹

  • 書名:走在地球那一邊:義大利行腳
  • 作者:魏國良 譚燕華
  • 出版日期:2013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13158200
  • 外文名:Italy
  • 出版社:中國鐵道出版社
  • 頁數:254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鐵道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走在地球那一邊:義大利行腳》中人們會用一個“RomanNose”的詞來描寫鼻子形態,區分不同的歐洲人——可以對種群追溯到悠遠的古羅馬。我們沒有那種幸運看到它叱吒風雲的開頭,也根本沒有那種可能目睹著它分而合、合而分地一路走來。我們急切地想知道:沒看見朝霞,總還能遇著夕陽吧!

作者簡介

魏國良,曾經的特級、高級教師,撰有《學校班級教育概論》、《現代語文學》等多本論著:而今的行腳之侶,攜手行走海外,寫出《你也可以》、《走在地球那一邊》等多本旅行筆記。
譚燕華,曾經的特級、高級教師,撰有《學校班級教育概論》、《現代語文學》等多本論著:而今的行腳之侶,攜手行走海外,寫出《你也可以》、《走在地球那一邊》等多本旅行筆記。

圖書目錄

A.小序(前一則)
1.拽住燦爛
Note:義大利回望
2.Italia靴與Cina鞋
Note:義大利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B.Milano米蘭
3.在陽台上過夜
Note:米蘭
4.難見廬山真面目
Note:米蘭大教堂
5.城堡——遺址——老人
Note:米蘭會展
6.車站:一堆石頭抑或一座城堡
Note:時尚之都
7.霄壤之間
Note:熱那亞
8.Torina真的都靈
Note:都靈
C.Padeva帕多瓦
9.“巷”導威尼斯
Note:威尼斯
10.Venezia天地
Note:威尼斯電影節
11.那兩棵銀杏樹
Note:小羅馬——維羅納
12.Andrea Palladio的城市
Note:安德里亞帕拉迪奧
13.就這么一座木橋
Note:巴薩諾特產
14.再走夕陽
Note:帕多瓦大學
D.Firenze翡冷翠
15.不再斜的斜塔
Note:羅曼建築
16.給米開朗基羅一個廣場
Note:文藝復興運動
17.要塞之塞
Note:文藝復興建築
18.錫耶納的一面坡
Note:錫耶納
19.壕塹與城牆
Note:盧卡
20.Fiesole的圈籬
Note:費埃素菜
E.Boloqna博洛尼亞
21.魂兮,歸來
Note:拉文納和拜占庭建築
22.有“之”則有味
Note:聖馬利諾
23.Bologna的日子
Note:博洛尼亞
24.Parma抑或Ferrara
Note:費拉拉的埃斯特Este家族
25.長廊復長廊
Note:博洛尼亞柱廊
F.Bari巴里
26.有時候……
Note:義大利東海岸
27.Lecce,來之切
Note:“巴洛克萊切”
28.石城洞窟Matera
Note:洞窟民居城
29.Alberobello的特魯力
Note:特魯力
30.Bari可游
Note:巴里
31.活著的“詩三百”
Note:橄欖樹
G.Salerno薩萊諾
32.行行重行行
Note:歐洲鐵路通票
33.絕壁之程
Note:阿馬爾菲
34.Paestum:曠野上的古希臘
Note:大希臘
35.陰陽之間
Note:薩萊諾
H.Palermo巴勒莫
36.Palermo在哪裡
Note:義大利火車
37.“鶉衣百結”之下
Note:巴勒莫
38.曾經,這裡站著一個城市
Note:古希臘神廟
39.海峽、海峽
Note:墨西拿海峽
I.Napoli那波利
40.Napoli計畫
Note:那不勒斯與朱塞佩·加里波第
41.“重歸索倫托”:永遠的傳唱
Note:索倫托之《重歸索倫托》
42.Life or Dead
Note:維蘇威火山
43.圍欄里的Napoli
Note:建築風格薈萃之地的那波利
44.鮮活在故事裡的卡普里島
Note:卡普里島和《卡普里島》
J.Roma羅馬
45.還是這個地方
Note:撒丁王國維多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
46.從帝國廣場到人民廣場
Note:古羅馬建築
47.Villa Adriana里的……
Note:古羅馬五帝
48.Tevere上的十座橋
Note:特維雷河畔的梵蒂岡
49.青松下的羅馬
Note:“條條大路通羅馬”
50.就這樣走了嗎
Note:耶穌的使徒
K.後記
走不出的古羅馬

後記

還是這句話:走不出的古羅馬。
倒不是我們人還在義大利、義大利又處處是古羅馬遺蹟;而是隨便翻翻歐洲史,前一千年幾乎就是古羅馬的世面,它把希臘文明、羅馬文明播灑到了歐洲角角落落,直到連英吉利海峽也成為一條“羅馬古道”。而今天,幾乎沒有一個歐洲國家敢忽視這一段行程:所有的考古發掘絕大多數在探究古羅馬給你、我、他留下了些什麼,好彰顯其文化的深厚,甚或開發出來好“貼補家用”……
真的,走到歐洲的哪裡都是它:競技場、劇院、渡槽、浴場、城牆、宅第……
古羅馬能留下這些,當然還是幸運的——隨地取材的石頭幫了它的忙,讓它能“雁過留聲”,不至於像中國的秦,一個“覆壓三百里”的阿房宮,“楚人一炬”讓它幾無蹤影;而雄唱“大風歌”的漢,也真的如同大風吹過一樣乾淨,如今只能憑几塊瓦當、漢磚石刻推斷、想像、印證其曾有的輝煌——當然,還有一副“楚河漢界”的象棋,約莫地再現楚漢相爭的鏗鏘。
不知道為什麼古羅馬人何以如此喜愛石頭,也許它真的有先見之明,知道千餘年之後,會有人叩響一塊塊石頭,重新讓它說出遙遠的過去、勾劃出當年偉岸的一切?
寫完這本書稿《走在地球那一邊·義大利行腳》是在2010年11月,但直到一年多之後的2012年2月才重新閱讀全書、寫完這篇後記,這已經是我們從法國旅行回來又過去了半年。“走不出的古羅馬”,還是此刻最深刻、也是最簡單的感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