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田野:銀的鎮

走向田野:銀的鎮

南昌自古就是煉丹、煉銅及銀器製作等傳統文化產業較為活躍和鼎盛的地區。《銀的鎮》就是重新發掘這一歷史淵源非常深厚的傳統手工技藝。將這一特定的地域文化風景展現於世人面前,將依附於銀器手工技藝的道教文化、鄉風民俗做一個全面的闡敘,讓人們讀懂讀透陶江的這本大書,讓人們沿石崗銀器的時光隧道,去做一次歲月的穿越,展現在我們面前是一道新奇而又靚麗的風景線。

基本介紹

  • 書名:走向田野:銀的鎮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頁數:252頁
  • 開本:16
  • 作者:陶江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8048592, 710804859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走向田野:銀的鎮》編輯推薦:江西南昌自古就是煉丹、煉銅及金銀器製作較為活躍的地區,石崗的金銀器手工藝更是一項歷史悠久、傳承脈絡清晰的文化遺產。

作者簡介

江西省新建縣人。1982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200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主要著作有中篇小說集《平手》、短篇小說集《一朵芙蓉出水來》、學術著作《陶姓史話》、長篇小說《轎譜》、長篇兒童文學小說《水邊的仙茅草》等。至今在全國報刊發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作品二百餘萬字。

圖書目錄

寫在前面的話
歷史篇
一、祖宗牌位下的祭品
二、南昌之物寶天華
三、坩堝煮銅的青光
四、鐘鼎的絕妙佳音
五、響石敲動的節奏
歲月篇
六、巧奪天工的細節
七、藥包的傳神故事
八、錦江淘金的帆檣
九、血淚構築的金城
十、金塘井中挖掘面沙金
鄉俗篇
十一、石頭崗上開銀花
十二、三鑼擊鼓奉神靈
十三、社火的鄉間圖騰
十四、匠人送神的儀程
靈智篇
十五、新天寶的花開花謝
十六、浩然之氣貫長虹
十七、詩意盎然的斜上村
十八、鳳凰飛人的綽號
十九、笨鳥先飛的幫匠
二十、白臉公子的正途
二十一、琢而磨之的技巧
二十二、仁婆子的江湖經
二十三、做順工的江西老表
二十四、走旁門左道的管匠
二十五、忠厚本分的護身符
二十六、眺望天際一線光亮
二十七、一條道走到黑的人
傳情篇
二十八、賽銀廠的春花秋月
二十九、大華金號的新生
三十、華民金銀店的華麗騰身
三十一、小嶺金雞迎春曉
三十二、但得春筍滿山香
未完的敘述
三十三、春去春來尤春色

序言

歲月總把許多讓人難以忘懷的往事沉澱進歷史,成為傳說,成為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在遙遠的星群里,石崗人的祖先,也許就是一個個凡夫俗子,甚至是販夫走卒,也許他們的經歷並不傳奇,普通得再普通不過,全無經典可言。不過,這種民間的傳承並不需要更多的文字記敘,也不需要載入史冊,驚天動地,就那樣祖祖輩輩薪火傳承,只留下精湛的手工藝和那至今還存留於民間的金銀飾品。或許這就是一個家族的譜序,或許這就是一個村子的功德碑。走過這個村,也許就沒有這個店了。可它就是一個存在,就是那一座座實實在在矗立在村口的牌坊。跋涉的腳步移過一個年代,淡忘的尷尬翻過一頁又一頁,每一頁都有它玉堂金馬的章節,都有它春華秋實的盛譽。可是,農耕的辛苦,淡忘的歲月,文字記憶稀少,丟卻了這份厚重,也遺失了歷史。
我盡力在山水草木中尋找石崗的根,石崗銀器的根。她就像這個地域每個村口生長的碩大香樟樹樣四季常青,千年不老,與這貧瘠的土壤做著生命的抗爭,拚命地在石縫中汲取養分,得到養料的滋潤,生長成參天的姿態。
石崗金銀器之所以能有今天行銷全國的非凡成就,就不得不把他放到江西歷史上農耕文化傳統的大背景下來考量。江西歷史上就有“七分山水兩分田,還有一分道路和莊園”的說法。這裡土肥水沃,四季氣候宜人,是先民們休養生息的好地方。稻作文化成就了大量的用於農耕的勞動工具,這些工具在實際生活中套用越來越廣泛的同時,也在不斷的使用過程中漸漸向實用、耐用方向靠攏。重金屬、貴金屬在各種領域的廣泛套用。使江西的農耕文化朝前邁開了大大的一步。重金屬的澆注技術、雕琢技術、打制技術,成為古時江右人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這些技術的一個支點,金銀器的打制技術開始進入佳境。
在講究實用的同時,金銀器也脫胎換骨,成為江西人生活的點綴。江西人愛美的本性把金銀器打制技術推上登峰造極的地步。憑著人們的喉管子和一根銅管子,對著火運氣吹管熔金化銀,按照人的意願進行打制,這個發明應該算是江西人的聰明之舉。有著這樣如法炮製的傳承,有著這樣精緻的手工藝,這也應該是其時歲月的盛事了。世世代代敲敲打打,世世代代鼓著腮幫子吹金鑠銀,生活的艱辛沒有讓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消亡,而是在傳承中得到光大發揚。這個特殊群體經受著歲月的洗禮,聚散消弭、磨合維新,生活把他們打發在石崗這塊土地上,成就著金銀打制技術的今天。生活壓在石崗人身上,由不得他們有過多的選擇,由不得他們去衡量生命的孰重孰輕。儘管職業病的侵擾使這個地區成了肺病的流行區,但是,這並未能壓制住他們嚮往財富的夢想和追求。老天在賜予石崗人特殊的遮身手藝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過辛酸、痛苦以至災難,石崗人堅韌的性格並沒有改變這種追求。兩者相比,取其重,石崗人無奈地選擇了這個行當。
在封建社會裡,三教九流七十二行,金銀匠應該算是較為上等的藝門。石崗地區許多家族、家庭,都把子女前途的選擇確定為做一名打制金銀的出色管匠,當然,這其中除了它的技藝的高雅之外,也有財富追求的願望。金銀匠俗稱管匠,以吹管而得名。匠人從國小藝,十幾歲便入門入行。吃了一頓飽飯後,師傅交給你的,便是一根銅管子,每天吹氣、換氣、送氣、運氣,不得停歇,比學吹嗩吶還難。吃這碗飯難,不少管匠談到這一點時,都會動容,甚至形容入行的情景比要飯還難。當然,這只是他們宣洩心中的鬱悶而已。真正拿捏這門手藝,一旦在社會上有了點名頭,那種尊嚴、地位便日見升騰。鄉里婚嫁酒席,金銀匠是上首客,大家敬重的是金銀匠的做工、金銀匠的技巧、金銀匠的奇藝。鄉俗禮儀把金銀匠的耳根捂熱,鄉俗的酒筵也把金銀匠的地位推到一個新的高度,讓他們坐上位子下不來。這樣一種民間的推力,這樣的表彰方式,促進了金銀手工打制技術的飛躍。
探討金銀匠手工打制工藝傳承的歷程,是一種複雜而又痛苦的追憶。在漫長的歲月里,匠人間的互動既充滿俗意,又多了些情義;既有可嘆之處,又有動人和弦。私下裡愛面子、撐門面的風氣,讓金銀匠之間相互嫉妒、相互眼紅,也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兩者之間心照不宣。既隔了一層紙糊的牆,又多了幾分親情的扭結。日子就在這樣矛盾的狀態下度過。顯然,在糾結的日子裡也會有拆台、相互詆毀、打壓,這些都是匠人之間交往的正常狀態,沒有這種暗比高低,沒有這種心照不宣,甚至是動手動腳的攻擊,就出不了好藝人,出不了好手藝,也就沒有石崗手工打制金銀器的今生今世。
每當我走村入戶採訪考察,這些匠人將他們珍藏的祖先留下的金銀手工藝品讓我欣賞品評,讓我過眼時,我都禁不住眼睛為之一亮,心間為之一震。這些傳世品的留存讓我恍如隔世,說是神器也不為過。祖先留下的烙印,鑲嵌進眾多美麗的形象,衍化成為民間約定俗成的神祗。這些金銀器,也似乎都在傾訴那些可歌可泣的歲月,剔透的光面仿佛映照出一張張黑黝黝的臉,正是這些早已逝去的面龐,用他們的德行,用他們的智慧,鐫刻在金銀器上,讓這些器物重放異彩,散發著永不磨滅的光亮。
我由衷地讚嘆這些不會說話的靈物,我更由衷地讚嘆這群創造靈器的人們,是他們用自己的超強智慧,打制了器物的靈動,打制了金銀器的特殊物語。特殊的山水養育了這樣特殊的一個群體,其珍貴的敬業精神和不停進取的傳承累世相繼,香火的延續把這種技藝帶到新的時代,帶進了我們的生活。隨著大工業、現代工業的革命創造,這些手工藝已經開始進入人腦的博物館中,記憶的消退正在加速這種手工藝的消失。現代化、自動化、電子化的工藝手段,派生了更多的新奇物,但是,如果我們將這些手工藝品和現代金銀工藝品同時放置一處,那種神奇仍然令人拍案叫絕。不可磨滅的精湛手工藝在比對面前得到了印證。
我是個鄉土作者,也曾自詡對鄉土有著深切的了解。但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