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紅山椒鳥

赤紅山椒鳥

赤紅山椒鳥為山椒鳥科山椒鳥屬的鳥類,俗名紅十字鳥、朱紅山椒鳥。雄鳥紅色,雌鳥黃色。分布於印度沿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以及中國大陸的西藏、雲南、福建、湖南、廣西、廣東、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拔約2100米以下的山地和平原的雨林、季雨林、次生闊葉林以及也見於松林、稀樹草地或開墾的耕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赤紅山椒鳥
  • 拉丁學名:Pericrocotus flammeus
  • :動物界
  • 雀形目
  • 亞目鳴禽亞目
  • 山椒鳥科
  • :山椒鳥屬
  • 英文俗名:Scarlet Minivet
  • 命名人及年代:Forster,1781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體型略大(19厘米)而色彩濃艷的山椒鳥。
雄鳥整個頭、頸、背、肩和翅上小覆羽輝黑色,腰和尾上覆羽以及整個下體朱紅色或橙紅色,有的僅腹和尾下覆羽或多或少綴有橙色。翅上大覆羽幾全為朱紅色。初級覆羽黑色,初級飛羽亦為黑色,除第一、二枚或第一、二、三枚初級飛羽外,其餘初級飛羽基部具一寬闊的朱紅色帶斑,橫跨在這些初級飛羽的基部,次級飛羽黑色,最內側次級飛羽外翈具朱紅色橢圓形斑,從而在翅上形成兩道互不相連的紅色翅斑。中央尾羽黑色,外翈先端朱紅色,有時內翈尖端亦為紅色,其餘尾羽朱紅色,僅羽基黑色。下體胸以上黑色,胸以下朱紅色,翼緣和翼下覆羽橙紅色。
雌鳥前額、頭頂前部和一短窄的眉紋深黃色,頭頂前部往後逐漸變灰,頭頂後部、枕、後頸、背、肩褐灰色或灰,翅上小覆羽亦為褐灰或灰色、但常常綴有橄欖黃綠色。腰和尾上覆羽橄欖黃色,或黃色而綴綠色。翅上大覆羽黑色具黃色端斑。飛羽黑色,除第一、二枚或第一、二、三枚初級飛羽外,所有初級飛級基部都具有黃色斑,次級飛羽黑色、基部亦具黃色斑,最內側次級飛羽外翈還具黃色橢圓形斑,從而在翅上也形成兩道翅斑。中央一對尾羽黑色,次一對亦為黑色,內翈端部和外翈先端大部為黃色,其餘尾羽僅基部黑色其餘部黃色。眼先灰黑色,眼後稍淡,眼下、頰、耳羽黃色。頸側和整個下體黃色或亮黃色,胸部較濃著,體側有時沾橄欖綠色。虹膜紅褐色或棕色,嘴、腳黑色。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m 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的次生闊葉林、熱帶雨林、季雨林等森林中,也見於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稀樹草坡和地邊樹叢。

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時候多成群活動,冬季有時集成數十隻的大群,有時亦見與灰喉山椒鳥、粉紅山椒鳥混群活動。性活潑,常成群分散活動在樹冠層,很少停息。當從一棵向另一樹轉移時,常由一鳥領頭先飛,其餘相繼跟著飛走,常邊飛邊叫,叫聲單調尖細。覓食在樹冠層枝葉間或樹枝上,也在空中飛翔捕食。
主要以昆蟲為食,所吃食物亦主要為甲蟲蝗蟲、銅綠金龜甲、蝽象、蟬等昆蟲,偶爾也吃少量植物種子。
赤紅山椒鳥俗名紅十字鳥、朱紅山椒鳥。一般生活于海拔約2100米以下的山地和平原的雨林、季雨林、次生闊葉林以及也見於松林、稀樹草地或開墾的耕地。主要以昆蟲為食,偶爾也吃少量植物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圖分布圖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西藏東南部,往東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江西和湖南南部和海南島等地。
主要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緬甸、越南、寮國、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繁殖方式

通常營巢於茂密森林中喬木上,也在小樹上營巢。巢呈淺杯狀,主要用細草莖、細草根、松針等材料構成,巢外壁還用蛛網網一些苔蘚和地衣,使巢的顏色和營巢的樹幹一致,遠處看來,好像僅是枝幹上的一些苔蘚。巢距地高3m以上。每窩產卵2-4枚。卵天藍色或海綠色、被有暗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0-23mm×16-17mm。

亞種分化

赤紅山椒鳥雲南亞種(拉丁學名:Pericrocotus flammeus elegans)
赤紅山椒鳥華南亞種(拉丁學名:Pericrocotus flammeus fohkiensis)
赤紅山椒鳥海南亞種(拉丁學名:Pericrocotus flammeus fraterculus)

種群現狀

由於森林的砍伐,人口增加,以及山椒鳥艷麗的羽色而常遭致更多的捕獵,因而其分布面積和數量都明顯減少。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赤紅山椒鳥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