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對夾

赤峰對夾

對夾是赤峰的一種特色食品。赤峰地區生產此種食品的店家較多,其中以復生隆對夾最為有名。

1917年,河北人蘇文玉、蘇德標父子迫於生活,到內蒙古地區的赤峰城做買賣,當時赤峰有一種非常有名的燒餅叫"哈達火燒",蘇家便以賣燒餅為生。後來,蘇家受到老家一種類似於對夾的特色小吃---驢肉火燒的啟發,便產生了制售夾肉燒餅的想法。說到燒餅夾熟肉,蘇家更是獨具優勢:原來蘇家一親戚,清朝末年在"奏事處"當廚子,經常到北京裕盛樓肉鋪買肉,就把皇宮裡御膳房燻肉的技術傳授給了裕盛樓的人。當時,15歲的蘇德標在裕盛樓肉鋪學徒,他既能幹又有心計,終於學會了宮廷燻肉法。蘇家整合了哈達火燒、驢肉火燒和宮廷傳統燻肉三項工藝,製作出了一種具有獨特工藝和風味的夾肉燒餅,起名為對夾。從此,對夾這種特色小吃便在赤峰誕生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峰對夾
  • 類型:麵食
  • 來源赤峰市
  • 特點:內夾燻肉,外焦里嫩,味道極美
  • 味道:香酥,肉嫩,瘦而不柴,肥而不膩
簡介,赤峰對夾的發展,

簡介

赤峰對夾是一種酥油燒餅,側切一口,中間裹著熏豬肉,簡單至極。對夾皮用豬油、鹽、釩、五香面兒與少許砂糖和成,反覆層疊,餅成千層,先入爐烤熟,出爐後再用酥油拌著糜子面在外表塗抹一遍,擺到鐵杈子上,二次入爐急火燻烤起酥。對夾肉的做法是先選半肥半瘦的膘子肉,切成方塊碼在一口大鍋里,肉塊間隙填滿花椒、八角、砂仁、桂皮、丁香、甘草,蔥截短、姜切末、蒜掰成瓣兒,還拌上豆瓣醬和砂糖。先開鍋大煮,再下醬燜蒸,等到肥肉油花盡出,鐵篦撈起來淋淨,上鍋燻烤。
赤峰對夾講究出爐即吃,一旦變涼,對夾皮就會變硬,燻肉也會變乾,口感就差了許多。

赤峰對夾的發展

對夾的起源,一說乾隆在避暑山莊時前往木蘭圍場打獵,追逐一條斑斕猛虎來到赤峰,在紅山腳下大宴群臣,擺下三十二道大菜,其中獨以對夾最得群臣讚賞,隨流入民間。這故事錯謬百出,殊不可信,乃是後人附會之說。
對夾真正可靠的出處,乃是源自於哈達火燒。
哈達火燒是赤峰老街哈達街的名產,又名槓子火燒,有百十來年歷史了。這種火燒與尋常不同,是燒餅的形狀,油條的製法:以豬油、鹽、釩、砂糖與水鹼面揉在一起,擀成上下兩個渾圓的圓餅,再摞在一起,用大木槓子壓得實實在在,不見半點空隙,再拿火烤乾,連芝麻都不撒。這東西口感很硬,死麵疙瘩,但成本低,耐吃,也不怕放壞,風吹日曬都不影響,泡到水裡也不散,適合遠行攜帶。
1917年,民國初年,身為買賣人的蘇文玉,蘇德標父子(河北人)來到赤峰,為了營生,蘇家父子便賣燒餅,後受到老家“驢肉火燒”的啟發,將哈達火燒、驢肉火燒和偷學的宮廷御膳燻肉技術整合在一起,創造出了一種具有獨特工藝和風味的 “加肉燒餅”,其名為“對夾”,在當時以熱賣哈達火燒的赤峰街獨創成名,並迅速流行起來,自此,對夾這種代表赤峰的特色小吃便誕生了。第一家以專賣對夾的商鋪開業了,位於頭道街,起名復生隆。
復生隆面世後,赤峰城大街小巷“追風”出現了多家對夾鋪,星羅棋布,各有特色。復生隆的蘇文玉酷愛做對夾這個事業,也珍惜自己投入心血經營起來的品牌。臨終前,蘇掌柜囑咐兒子蘇德標說:“掌柜的可以換,但牌匾不能換。”因此,復生隆對夾的品牌閃亮了多年,蘇文玉的第四代孫蘇光華與復生隆的老店員葛慶瑞一起承接傳統,曾把復生隆對夾鋪的分號開到了北京宣武區棗林西街。在長期的經營實踐中,復生隆形成了獨有的小吃文化。據《昭烏達風情》一書記載,去復生隆買對夾,店面清潔整齊,店內夥計笑臉相迎,必先向顧客問明“要肥瘦相間的,還是要精肉的?”然後按顧客要求,切燻肉過秤(哪怕只買一個對夾,也要用盤秤現稱肉),然後把燻肉切成薄片,裝進燒餅的半開夾層,一個對夾便現場製作完成。如果是在店內吃,則搭配餛飩或紫菜湯(均以香菜、蝦皮為輔料);如果是拿走,則用紅綠夾板紙(色面向外)包好,捆以紙繩,方面顧客攜帶;另外,復生隆所賣對夾,無論冬夏,其對夾皮永遠賣熱的,從不賣涼的,這種“熱對顧客”的服務方法一以貫之,始終不走樣。
到後來專賣對夾的商鋪數不勝數,如城南對夾、鐵南對夾、福興樓對夾、滿賀對夾、宴賓樓對夾、聞贊對夾、大唐對夾、內蒙古草原漢唐食品有限公司等等。
2018年,赤峰對夾誕生在赤峰一百年了,但僅僅是本地區的一種傳統小吃;有幾項技術指標限制了赤峰對夾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對夾是純手工產品,標準不統一,形態、重量、口感等都是口眼相傳,沒有數據支持;(二)、對夾是面與肉的結合製品,不方便貯存和運輸;(三)、傳統赤峰對夾表皮乾硬,焦有餘而酥不足。
赤峰對夾赤峰對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