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新平少年

《贈新平少年》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古。此詩反映了李白新交舊友不予幫助,自己生活困頓、仕途不遇的艱難情景,以及希圖擺脫困境的願望。全詩詠史言志,賦物抒情,充分顯示出作者對光明前途的執著追求以及對暫時困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贈新平少年
韓信在淮陰,少年相欺凌
屈體若無骨,壯心有所憑。
一遭龍顏君,嘯吒從此興
千金答漂母,萬古共嗟稱。
而我竟何為? 寒苦坐相仍
長風入短袂,內手如懷冰
故友不相恤,新交寧見矜
摧殘檻中虎,羈紲韝上鷹
何時騰風雲,搏擊申所能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新平:原邠州,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治所在新平縣,即今陝西彬縣。《舊唐書·地理志》:“關內道邠州,開元十三年改豳為邠,天寶元年改為新平郡。“
⑵“韓信”二句:據《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少年時貧困。曾在淮水邊向漂母乞食,曾受誰陰市井中少年胯下之辱。
⑶屈體:猶屈膝。指屈服、投降。
⑷遭:遇也。龍顏君:指漢高祖劉邦。《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
⑸嘯吒(zhà):叱吒風雲。
⑹“千金”句:《史記·淮陰侯列傳》說,韓信封楚王后,將從前在淮水畔接濟過他的漂母找來,予以千金作為報答。
⑺相仍:相續。
⑻短袂(mèi):短袖。
⑼內手:將手納人袖中取暖。一作“兩手”。內,同“納”。
⑽相恤(xù):相互體貼憐恤。恤,救濟。
⑾見矜(jīn):憐憫。
⑿羈(jī)紲(xiè):用繩子拴住。韝(gōu):臂上架鷹的皮套袖。鮑照《樂府》:“昔如韝上鷹。”劉良註:“韝,以皮蔽手而臂鷹也。”
⒀搏擊:衝擊長空或迎向風浪。

白話譯文

韓信在淮陰的時候,有市井少年欺凌他。
他屈體而就,形若無骨,而其胸中卻懷有雄心壯志。
他一遇上漢高祖這樣的真龍天子後,從此叱吒風雲。
後來對在淮陰接濟過他的漂母報以千金,獲得了被人稱讚的千古美名。
而我今天如何呢?苦寒相仍,坐立不寧。
長風帶著寒氣吹入了短袖,袖手取暖卻手冷如冰。
故友不相體恤幫助,而新交不予憐憫同情。
就像老虎被囚在籠子裡,雄鷹被拴在臂駕上。
何時才能高飛入雲,長天搏擊,一申所能呢?

創作背景

王琦李太白年譜》置此詩與《豳歌行上新平長史兄粲》、《登新平樓》等三首於天寶三載(744)。今人詹鍈李白詩文系年》承此說,並注云:“‘長風入短袂,內手如懷冰’當是冬季作;‘故友不相恤,新交寧見矜’,蓋亦去朝失意之嘆也。”李白生於武周長安元年(701),天寶三載(744)是四十四歲,這裡的所謂“去朝”是指這年三月李白自知不為朝廷親近所容,上書請求還山,玄宗說他“非廊廟器”,賜金遣歸這件事。1962年,稗山在《中華文史論叢》第二輯發表《李白兩入長安辨》,首先提出李白曾於開元二十五年(737)夏至二十九年(741)之間初入長安。此論得到許多研究者贊同,只在“初入長安”的確切時間這一點上還有分歧。郭沫若據李白《與韓荊州書》中“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等語,推定李白初入長安在開元十八年(730),李白三十歲(《李白與杜甫》)。郁賢皓朱金城等也贊成郭說。根據新的研究成果,安旗薛天緯著《李白年譜》將這幾首詩的寫作時間確定在開元十八年(730)。
李白這年在安州(今湖北安陸縣)寫了《上安州裴長史書》,書中說:“今也運會,得趨末塵,承顏接辭,八九度矣。常欲一雪心跡,崎嶇未便。何圖謗言忽生,眾口攢毀。”又說:“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許門下,逐之長途。白即膝行於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觀國風。永辭君侯,黃鵠舉矣。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上書的目的一方面在“自明無辜。”李白與裴長史的關係本來比較好,有過八九次“承顏接辭”,但某些庸俗勢利之徒背後散布流言蜚語,使李白受了不白之冤,內心十分痛苦,故上書自白,一方面仍是懇求引薦。裴氏聽信流言,拒絕了李白的要求。李白再向李長史獻詩敘述衷曲,仍無結果。遂決意西入長安,到京城去尋求出路。從“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二句,可見李白十分自信,以為憑自己的才能,一到長安,定會受到王公大臣的賞識的。去長安為的是實現政治理想:“願一佐明主,功成還舊林,西來何所為,孤劍托知音。”(《留別王司馬嵩》)。於是在“荷花初紅柳條碧”的時節登途,取道南陽,到達嚮往已久的帝都長安。到長安時李白寓居終南山。因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出家做道士)的別館就在這裡,他住進別館等待謁見公主。這別館其實是座荒園,連一伙食也無人料理,李白只好寄食田家。等了多日,終未得見公主,轉而請求左丞相張說的兒子張垍幫忙。聽人說,張說素有文名,且“喜推藉後進,多引天下知名士,以佐王化”;張垍本人又是玄宗女婿,亦能文,深得皇帝恩寵。李白以為能得到這個有權有勢的人引薦,一定可以實現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說的那樣“申管、晏之談,謀帝皇之術,奮其智慧型,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內清一”的崇高理想。他想不到,張垍這樣的花花公子不會一下子看上一名遠道而來的窮書生。相反,他還在玉真公主面前說了李白的壞話。據說李白二入長安供奉翰林,終因讒言被逐,進讒者之中就有張垍。滿腔熱情,得到的是冷水澆頭,乾謁其他王公大臣,也無結果。《行路難》(其二)有句:“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裙王門不稱情”;後作《梁甫吟》說:“我欲攀龍見明主……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叩關閽者怒!”走投無路,於是在這年(730)暮秋再西出邠州。《贈新平少年》就是出遊邠州期間有所感而寫下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全詩十八句,可分為前後二部分,前八句借韓信事自喻。淮陰人韓信,開始為布衣,“貧無行,不得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人多厭之者”。後來碰到一位“漂母”,她見韓信飢餓,就給他飯吃,一連數十日。……當時淮陰屠中有惡少公開欺侮韓信說:你雖然個兒大,還喜歡帶著刀劍,其實是個膽小鬼,如果你有膽量不怕死,就用劍刺我,如果貪生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冷冷地看了他們一下,忍受著暫時的屈辱照辦了。“眾皆笑,以為怯。”……後來韓信碰到漢高祖劉邦,得到重用,為漢朝的開國立下大功,被封為淮陰侯。韓信出頭後,“召所食漂母,賜千金。”這個故事一直為後人傳誦。八句詩概述的就是這段史事,見於《史記·淮陰侯列傳》。李白自幼聰穎,滿腹經綸,自認有韓信那樣的輔國才智,自比眼前遭遇有如韓信未遇漢王前在淮陰的處境。“少年相欺凌”句,是否李白在邠州也遭到過像淮陰屠中少年欺韓信那樣的事,今無可考。但落魄文人到處受人白眼,在李白詩中多有記載,其忍氣吞聲的苦狀可以由此體會。“屈體若無骨”句,原出藺相如故事,此處承前之意仍應指韓信受辱事。意思是說,韓信從惡少袴下鑽過,是一時之辱,而心中卻懷抱著自己的“壯志”。“一遭龍顏君,嘯吒從此興”兩句是說:韓信遇到劉邦後,受到重用,從此叱吒風雲,為漢朝的統一大業大大地幹了一番事業,為人萬古傳頌。
“而我竟何為”以下,由上八句詠史轉入言志。這十句又可分為幾層,前六句慨嘆自己的困頓處境。李白二十四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去成都,下渝州;二十五歲出三峽,過荊門,到江陵,游洞庭,登廬山,抵金陵,二十六歲往揚州,西達陳州;二十七歲娶妻孫氏,遂家安陸,直到三十四歲西謁長安。這期間他遊歷祖國名山大川,飽嘗旖旎風光。但其真正目的在於從事乾謁活動,廣交豪士,尋求政治出路,希望以布衣直接進入仕途。據《與韓荊州書》所云:“十五學劍術,遍乾諸侯”,他的乾謁活動從十五歲就開始了。其詩歌中明白記載的如:二十歲謁益州長史蘇頲,得到稱賞,說他“天才英麗,下筆不休”,“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上安州裴長史書》);二十六歲由揚州謁陳州刺史李邕,《上李邕》詩:“大鵬一日同自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李白以大鵬比,語極狂放;二十九歲謁安州李長史遭辱,後來連交情較深的裴長史也不理解他,一次又一次乾謁失敗。三十歲已是而立之年,本望來京都能有所獲,結果仍是一無所得,“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欄,微霜淒淒簟色寒”!(《長相思》)。
李白來邠州以後的遭遇,還是一派淒寒孤寂的慘景:“長風入短袂,內手如懷冰,故友不相恤,新交寧見矜?”這二句與前一句“寒苦坐相仍”是寫氣候,寫環境,寫愁情。北風呼哨,客舍枯坐,兩手如冰,一腔苦水,無法傾吐!同時同地之作《邠歌行上新平長史兄粲》中有句:“哀鴻酸嘶暮聲急,愁雲蒼慘寒氣多”“寒灰寂寞憑誰暖,落葉飄揚何處歸”,正好用作這幾句的注釋。“故友不相恤,新交寧見矜”是寫世態、寫人情。“故友”當指入長安前曾八、九次乾謁過的裴長史等一班人;“新交”或指來長安拜見的張垍、來新平後結交的同族李粲等。投靠無門的一介書生,舊友既不能扶持救濟,新知也沒有誰能憐憫。
最後四句“摧殘檻中虎,羈紲韝上鷹。何時騰風雲,搏擊申所能!”李白以猛虎、雄鷹自比,說自己目前的處境,有如被囚的猛虎,任人“摧殘”;有如束縛著的雄鷹,不能展翅。呼哨騰越、博擊長空之宏志無法實現。李白自少以神鳥大鵬自況,廿五歲那年在江陵遇見道士司馬承禎,作有《大鵬希有鳥賦》,後改定為《大鵬賦》,希望自己能像大鵬那樣展翅翱翔,為國家建立功業,對前途充滿信心,他是樂觀的。這年他才三十歲,風華正茂,所以堅信“騰風雲”,“申所能”的機會一定會到來。用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為榜樣,以山川魚鳥為比擬,詠史言志,賦物抒情,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的一個特色。他對光明前途的執著追求,對暫時困難的樂觀主義精神,在這首詩中也表現得很突出。

名家點評

嚴羽評:太白詩多匠心,衝口似不由推敲,能使推敲者見之而醜,此何以故?
《彙編唐詩十集》:
唐云:詞淺意露,太白下品。
甌北詩話》:
詩家好作奇句警語,必千錘百鍊而後能成。……(白詩)以揮灑出之,全不見其錘鍊之跡。其他刻露處,如“長風入短袂,兩手如懷冰”、“客上植危根,逢春猶不死”、“蟪蛄啼青忪,安見此樹老”、“羅幃舒捲,似有人開;明月直入,無心可猜”、“莫卷龍鬚席,從他生網絲;且留琥珀枕,或有夢來時”,皆人所百思不到,而入青蓮手,一若未經構思者,後人從此等處悟入,可得其真矣。
《李太白詩醇》:
悲壯淋漓。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