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典赤墓

賽典赤墓

賽典赤墓在昆明城東區民航路五里多國小門口的體育場內,方形高2.4米,寬約1.3米,頂為青石雕成的石瓦,墓體四面鑲碑石。正面刻漢文“元鹹陽王瞻思丁墓”8字,分4行,直書。背面為蒙文碑刻。左右兩側,一邊刻《元史·賽典赤瞻思丁傳》(節錄),另一邊刻袁嘉穀撰書的《重修鹹陽王陵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賽典赤墓
  • 位置:昆明城東區民航路
  • 特點:墓體四面鑲碑石
  • 相關:《重修鹹陽王陵記》
景點介紹,景點歷史,賽典赤 真身墓,

景點介紹

賽典赤墓在昆明城東區民航路五里多國小門口的體育場內,有一座方形高墓2.4米,寬約1.3米,頂為青石雕成的石瓦,墓體四面鑲碑石。正面刻漢文“元鹹陽王瞻思丁墓”8字,分4行,直書。背面為蒙文碑刻。左右兩側,一邊刻《元史·賽典赤瞻思丁傳》(節錄),另一邊刻袁嘉穀撰書的《重修鹹陽王陵記》。圍牆外,即寬闊的公路。這座陵墓,是為紀念元代初年雲南最高行政長官賽典赤·瞻思丁而修的紀念冢。元初,由於“委任失宜”,雲南矛盾重重,政波迭起,生產荒廢。元世祖忽必烈,選用為人謹厚的賽典赤,以“平章政事(次丞相)行雲南中書省事”。

景點歷史

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賽典赤到任。他面對現實,正確處理元代中央官吏與雲南民族官吏和皇帝分封在雲南的宗王皇帝的親屬)之間的關係,穩定了雲南的形勢。在廣泛徵詢“利國便民”的意見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治滇”工作。一是把元初軍事統治時期的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改置為路、府、州、縣,整頓機構,清除割據殘餘,使權力集中,政出一門,將省會由大理遷到昆明(當時稱為鄯闡)。二是集中主要精力恢復和發展生產,獎農薄稅,輕差減賦,屯田墾荒。為發展農業,積極興修水利。
以滇池地區來說,他命張立道徵發民工,疏通海口,整治“六河”,創修松花壩水利灌溉系統,既擴大了灌溉種植面積,又對防止滇池地區的水旱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三是在雲南創建廟學,進一步傳播中原文化,培養和吸收雲南少數民族知識分子參加封建政權。這些措施的推行,使雲南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到他死的時候,滇池地區“墟落之間,牛馬成群,仕宦者稻秣駒,割鮮飼犬。滇池之魚,人飫不食,取以肥田。”賽典赤在滇六年,“心滇之心,事滇之事”,集中精力,埋頭工作,抓住有關國計民生要政,興利除弊,大膽改革,表現了這位回族政治家的傑出才幹。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賽典赤死於任上,“葬鄯闡北門”。送葬時,“號泣震野”。忽必烈“思賽典赤之功,詔雲南省臣盡守賽典赤成規”。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追贈“上柱國、鹹陽王”。
由於賽典赤治滇有方,政績突出,令人追慕。百姓常去陵前瞻拜憑弔;後世想有所作為的雲南官吏,也常將他作為效法的楷模,從中汲取有益的經驗。康熙年間就曾維修過賽典赤墓,植樹培土,建築堂廡。遊人至此,常興感慨,每有詩作。其一云:“墓木甘棠樂利多,鹹陽古冢望嵯峨。荒塍初辟松花壩,惠澤長流金汁河。行省紫微懷典赤,陵園宿草蔭藤蘿。只今六詔思遺愛,峴首千年共不磨。”(史褒《鹹陽王墓》)今原墓仍在松花壩
直到明初,昆明的保延梁重修王墓時才發現,墓中並無屍骨,僅有銅壺、浴巾等,這才知道這座陵墓只是專供後人瞻拜的紀念冢。
清廷既倒,民國初建,有人倡議重修昆明城東的賽典赤墓。中間經護國之役,地方經濟拮据,直到1917年才竣工。這就是今天在五里多國小內的“元鹹陽王瞻思丁墓”。墓近市區,交通方便,來參觀、憑弔的人比以往更多。
1961年,昆明市人民政府曾將賽典赤墓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年動亂期間,墓遭到破壞。後來,五里多國小的師生,用多年來勤工儉學積累的部分資金,對賽典赤紀念墓進行了復修。從墓地周圍找出了原台階基石,按原狀築起台階,周圍護以花磚牆,中設花壇,廣植翠柏鮮花,一批批戴著紅領巾的少年,常來這裡清掃墓地。這一切都凝結著人民對這位少數民族政治家的懷念。

賽典赤 真身墓

松華壩邊的“小天井”
賽典赤衣冠冢已眾人皆知,那么,賽典赤的真身墓究竟在哪裡呢?
根據《元史》賽典赤傳記載,其“死葬鄯闡城北”;而明正德《雲南志》雲南府條也說“賽典赤墓在鄯闡北門。”這與賽典赤衣冠冢的所在位置明顯不同,那么,這是不是暗示著賽典赤的真身墓極有可能就在昆明城的北面呢?
很快,考古學者們就在昆明北郊20餘公里處的松華壩馬耳山馬家庵村公路旁40米的山坡上,找到了答案。
這座陵墓呈南北向,原高1.8米,寬1.4米,長2.6米。方向朝南,地面部分呈長方形,下部石砌,上面封土,其東、西、北三面遠處山巒環抱,松花壩水庫則在墓之東南,西南方是昆明壩子與滇池,視野開闊,一望無垠,青山蒼翠,碧水長流,景色宜人。
“這座墓葬的方位與《元史》和《雲南志》中的記載是一致的。”1962年,昆明市文化局和昆明市志編簒辦公室曾對墓葬進行了一次聯合調查,發現這裡原來曾有過一座清真寺,“馬家庵村民全是姓馬的回族,耕種清真寺田,主要是為守護寺院,村落亦因此得名”。而贍思丁的真身墓就設在原來的清真寺內前院,周圍建有石欄桿,廣植柏樹,並修建了八角亭。“為了防止墓葬被破壞,後人還在墓北邊砌了一道土埂。墓地東西寬、南北長,墓前之地稍呈弧形,回族風俗稱‘小天井’。”
因為彼時交通落後,松華壩離城又較為遙遠,人們前來祭祀十分不便。因此,康熙年間,總督范承勛、巡撫王繼文便在通京古道五里多修造了“鹹陽王陵”紀念冢,建祠堂廊廡,供人憑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