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貴三

2003年8月至2004年7月,應聘至荷蘭國立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擔任學術交換教授,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兼任國際漢學所籌備處主任暨創所所長。2009年7月至12月,應聘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訪問學人。其學承黃慶萱教授,專長為《周易》、中國經學、中國哲學、文字學、訓詁學、文獻學,精通隸書、善識篆刻。

基本介紹

簡介,主要學歷,主要經歷,研究專長,學術著作,學思歷程,學生採訪節選(一),學生採訪稿(二),

簡介

賴貴三先生, 台灣師大國文學系、國際漢學研究所合聘教授,漢學所創所所長。字屯如,一字仁叔,合字屯仁,名其齋曰「樂學」、曰「積學咫進」。1962年生,祖籍粵東五華,遷台客家第十代。台南一中、中山大學外文系、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歷任台灣師大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並曾兼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組長、中國訓詁學會秘書長。
賴貴三

主要學歷

畢、肄業學校
國別
主修學門系所
學位
起訖年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中華民國
國文研究所
博士
1990.09~1994.06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中華民國
國文研究所
碩士
1987.09~1990.06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中華民國
國文學系
學士
1982.09~1987.06
國立中山大學
中華民國
外文學系
結業
1980.09~1982.06

主要經歷

單位
部門
職稱
起訖年月
財團法人台北保全宮
保生民間宗教學院
教授
2010.09~2011.01
國際儒學聯合會
第四屆理事會(2009.10-2014.9)
理事
2009.10~2011.09
國際中國文化研究學會
第一屆理事會
副秘書長
2009.08~2011.07
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
訪問學人
2009.07~2009.12
中國經學研究會
理事會
理事
2009.06~2012.05
中華民國章法學會
理事會
理事
2008.04~2011.03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國際與僑教學院國際漢學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
2007.08~2009.0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國際與僑教學院國際漢學研究所籌備處
籌備處主任
2007.03~2007.07
荷蘭國立萊頓大學
漢學院
學術交換教授
2003.08~2004.07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教授
2000.08~2010.07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組長
1998.05~2001.07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副教授
1997.08~2000.07
中國訓詁學會
理監事會
秘書長
1997.04~2001.04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講師
1992.08~1997.07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助教
1988.08~1992.07

研究專長

周易哲學 中國經學 中國哲學 中國文獻學

學術著作

著作種類
題目
發表/出版年月
期刊名稱
期刊論文
〈「古今聖道循天理,中日斯文出儒家」──從佐藤一齋《言志四錄》省思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
2010/09
孔孟學報
期刊論文
〈「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竹添進一郎《棧雲峽雨日記(附詩草)》與永井久一郎《觀光私記》中國旅遊體驗書寫較論〉
2010/02
《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
期刊論文
歐遊客學訪購及贈送圖書小記
2006/06
師大校友
期刊論文
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白津」學記
2005/09
中國學術年刊
期刊論文
荷蘭博物館中華書畫文物觀善記
2004/09
中國學術年刊
專書及專書論文
〈林尹景伊教授易學管窺〉
2009/12
《紀念瑞安林尹教授百歲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
專書及專書論文
〈省思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易》學的時代意義與價值〉
2009/09
《中國文化與世界──中國文化宣言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
專書及專書論文
〈《易》學「生生」之理與其現代套用〉
2009/04
《中華文化的傳承與拓新──經學的流衍與套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專書及專書論文
焦循里堂雕菰樓學記
2008/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焦循生平行實與學術年譜
2008/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焦循手稿著作與研究現況考述
2008/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焦循《雕菰樓易學》述評
2008/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北京兩大圖書館焦循文獻考察學記
2008/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焦循手批明刊本《柳宗元文》匯評
2008/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北京大學典藏焦循《里堂札記》選釋
2008/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說「易」在上古的形成、流傳與詮釋
2007/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台灣易學語文詮釋的歷史考察與類型分析
2007/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台灣易學史與人物誌綜論
2007/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焦循《孟子正義》中之易理詮釋
2007/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考釋
2007/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黃式三、黃以周父子易學初探
2007/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明清時期台灣經學歷史發展的考察與分析
2007/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周易》「命」觀初探
2007/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周易‧文言傳》儒家思想析
2007/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符號與思維──由《周易》卦象反思文字意義的詮釋深度
2007/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許慎《說文解字》引易補釋與易理蠡探
2007/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孔子的易教
2007/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易傳》與先秦諸子「神」思較論
2007/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紀大奎及其《雙桂堂易說》探析
2007/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焦循「《爾雅》釋易」說述評
2007/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乾嘉學者易學研究的貢獻與檢討
2007/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清代常州學派易學研究的成果與檢討
2007/11
文津出版社
專書及專書論文
論《周易》「二元對貞」的文化詮釋學
2004/07
人文研究與語文教育-文字‧文學‧文化

學思歷程

學生採訪節選(一)

賴貴三老師訪談稿節選
記錄者: 張又華、劉軒宏
賴貴三2006.5.8(周一)修潤定稿
問:請問老師大學時候,在什麼情況下,決定要走上學術路線,研究《易經》?
答:走學術路線的志願,我很早就決定了。其實,我並不是很會教書,卻很喜歡當老師,我不是很適合站在舞台上面,因為沒有舞台表現的個性,我比較樂見同學私下來請教,彼此晤談,教學相長,畢竟我是屬於內斂而熱忱的人。而我樂於作研究,因為這也是一個提升自己的驅力。
大學以前,本來立志走文學路向,進了大學以後就改變了,因為我認為讀大學就是要研究高深的學問,假若不研究高深的學問,何必要讀大學呢?像現在的大學體系就不一樣了,照理來說大學是培養學術基礎研究的人才,現在卻像職業培養所一般,連研究所也是。大一新生訓練的時候,我就已經立志要讀研究所了。我自始就不太想著就業問題,只要培養出自己的才學識德,就不怕沒有飯吃,而工作只要能滿足自己的興趣專長就是莫大的幸福了。我很早就想過這些問題,因為人生就只有一輩子,生命很短,所以很早就決定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或許不能事事如意,但是就是照著我的性情、能力及特長走,再加上我不想要走那種單調製約的職業之路,像公務人員之類,而當老師或是學者自主性較高且創造性較多,所以立志要當大學老師。
我出生於屏東縣佳冬鄉純客家村─豐隆村(武丁潭莊),從小就有自己的讀書方法,很會考試,國小、國中成績都是全校第一名畢業。國中畢業時,即有自己追求文史哲學問的理想,其它的師專、工專等我都不想報考,後來為了學校升學率報考了屏東師專,也順利錄取。但因懷抱就讀大學的理想,單槍匹馬獨自前往台南報考省中,順利考上台南一中。在台南一中三年期間,成績也都一直很好,家人期望我當醫生,但是我真的無志於此,而且家裡也沒有錢,若要讀醫學只能讀公費,而且還要費時8年左右,也沒辦法從事自己想要做的事。我的性格一直都很強,外柔內剛,高中時代就決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和方向,就是當一個大學中的人文教授。
因家庭因素,從小我就在思考生命的問題,想要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因緣際會之下,到了大四選修了黃慶萱老師《易經》這門課,自己內心好像有種軌跡,慢慢地就走上了這條路。但是,我在大學時決定要走研究《易經》的這條路,其實算滿晚的;回首向來路,大一時導師是許錟輝老師,由於他的專長是文字學,引發了我對文字學的興趣,那時對書法也是滿有興趣,溫文爾雅的王關仕老師對我頗多鼓勵,所以那個時候我原本想著先走文字的路,對國小(文字學)十分嚮往。但到大二時,因為我比較喜歡求根本,那時候詩詞古文都背了好多,所以又決定要走古典文學這一路,大一時汪中老師的樂府詩選課程,奠定了此一基礎;大二大三兩年散文選王冬珍老師、大二一年詞選田倩君老師、大三一年曲選賴橋本老師,以及蘇辛詞陳滿銘老師……等等課程,更加啟領我投向中國古典文學的懷抱。可是到了大三的時候,又想要走中國思想、道德哲學的路;因為隨著課程的轉變,提升了學識的程度,接觸更多了,記得大一新生訓練的時候,曾經接觸過牟宗三先生《生命的學問》這本書,讀的很熟,當時隱隱約約有想要走思想的念頭,不算純粹哲學,算是人生哲學、境界的哲學,這些都是以前的可能方向。所以大三的時候,我就立定要走道德哲學的想法;而到了大四選修黃慶萱老師《易經》課,這才真正決定要走易學這方面的人生學問之路了。
因為,易學所講的就是生命,天人地的關係,這樣剛好很符合我,對時間、空間、生命的人文感,我都有一種關懷和追求。《易經》又包含了文史哲方面,同時又是一種根本,所以我就有了這樣的想法,要以易學作為自己的學問路線和目標了。再加上我對自己家族書香門第的發展歷史深刻了解,而家族遠祖原本就有從事風水《易經》的傳統,自立堂號「積善堂」,就是來自於〈坤卦?文言傳〉:「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因此,家族個性就是比較寬厚、陰柔和謙虛,我的祖父、父親都是這種德性,兄弟姊妹也是,好像有一種傳統的血源,加上是客家人,所以傳統性格十分強烈。以上種種的緣分,促使我決定了易學研究的這條生命之路。

學生採訪稿(二)

1、生命進路與學程紀要
(節選自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生 謝淑熙之文章“三極彝道,訓深稽古”──耕耘易學與教學研究的賴貴三教授)
賴師貴三,字屯如,一字仁叔,合字屯仁,命其齋曰「樂學」、曰「積學咫進」、曰「屯仁學易咫進」。1962年生,祖籍粵東五華,遷台客家第十代。台南一中、中山大學外文系、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歷任台灣師大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並曾兼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組長、中國訓詁學會秘書長、中華民國章法學會第一屆理事、中國經學研究會理事。2003年8月至2004年7月,應聘至荷蘭國立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擔任學術交換客座教授;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兼任國際漢學所籌備處主任暨創所所長。現專任台灣師大國文學系教授;2009年7月至12月,應聘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訪問學人。
屯如師治學兼及經學與義理學,以紮實的文獻學為基礎,探本溯源,進一步推求專家專書專題之奧義,實融貫清儒治學方法,兼采現代新思維,而自成一家之言。對於易學,主張以經、傳為本,象數、義理兼容並蓄。學承太老師黃慶萱教授,專長為《周易》、中國經學、中國哲學、文字學、訓詁學、文獻學,精通隸書、善識篆刻。屯如師嘗自我期許說:
對時間、空間、生命的人文感,我都有一種關懷和追求。以《周易》為學術研究之目標,是緣於易學探究宙天人地與人類生命的關係,這樣剛好很符合我的學志。《易經》又包含了文史哲方面,同時又是一種根本,所以我就有了這樣的想法,要以易學作為自己的學問路線和目標。再加上我對自己家族書香門第的發展歷史深刻了解,而家族遠祖原本就有從事風水《易經》的傳統,自立堂號「積善堂」,就是來自於〈坤卦?文言傳〉:「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因此,家族個性就是比較寬厚、陰柔和謙虛,我的祖父、父親都是這種德性,兄弟姊妹也是,好像有一種傳統的血源,加上是客家人,所以傳統性格十分強烈。以上種種的緣分,促使我決定了易學研究的這條學問生命之路。
由上述可見,屯如師傳承家風,與師承太老師學風的德范,值得後學敬佩與學習。
屯如師為人誠懇樸實,待人真切熱誠,開張師(黃慶萱教授)命勤懇治學,提攜後進不遺餘力。治學孜孜矻矻,任事剛健篤實。對清儒江藩子屏鄭堂先生之言論:「讀書當融釋,講學在縝密;不讀書,無入德之門;不講學,無自得之樂。」心有戚戚焉,並抒發讀後感說:
為學但求盡己之能,不務虛名之譽;處世惟慮真誠無傷,不營非分之利。熱心公務,捨己從人,是非功過寵譽褒貶,何有於我哉!心安理得,樂天知命,壽夭何乾,生命自在我心深處。浸淫中國傳統文化,早歲自撰「志貫中西道,心歸孔孟家」聯,實我此生如夢之至境,今日始得其一二。因懷抱理想,樂學進取,知足常樂,隨緣順機,恆存赤誠,故居之安而資之深,而左右逢其原,一切福運命會,皆非天降,實由力成。
偶發的感悟,回首前塵往事,對屯如師來說,凡走過的一步一履,都會留下生命的印記,應善加珍惜此生中所有的因緣際會,更期勉學生們也能一同享受生命的豐華多彩,並以巨觀的視野來探索無限寬闊的學問世界。
2、求學歷程與蘄向
屯如師大一時是全系全班第一名,因為英文、國文成績很好,就占了點優勢。大學畢業後,應屆就考上國文研究所,從此更堅定自己要朝學術研究發展的決心。碩一入學時,就先向太老師黃慶萱教授預約好,請他擔任指導教授,經由指點,以及個人的努力,1990年如期順利完成碩士學位論文《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榮獲國科會乙種研究獎勵),並獲得口試委員黃沛榮、陳郁夫兩位教授讚許,以最高分通過論文考試。
碩士畢業當年以第一名成績應屆考上本所博士班,當時已經擔任國文系助教二年,因是帶職進修,考上博士班後,就先向太老師黃慶萱教授報告說要準備寫博士論文,希望四年畢業。進入博士班打算從事清代《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清代是中國傳統學術的總結。《易經》是中華傳統文化源頭,宋明理學的部分屯如師已於碩論時深化;然後研究清代的焦循,所以就這樣統整與銜接了漢學、宋學,從此欣然迎向自己預設的學志進程。1994年6月,博士論文《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榮獲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通過口試,成為台灣學術界研究焦循易學的名家。屯如師回顧鑽研學術研究的種種歷程,心想事成的背後,其實也是甘苦備嘗,箇中滋味,真是「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