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文生財

賢文生財

《賢文生財》對“昔時賢文”以財富哲學觀的另類解讀,將中華國學精粹與商業經營之道有機地融為一體,使人耳目一新。該書綜合哲理性思辨、故事化描述、案例化引證、多維化視角等特色,使人於輕鬆閱讀中領悟到許多財富智慧,是一本可讀、可品的帶有濃厚中華傳統文化色彩的“創富寶典”。

基本介紹

  • 書名:賢文生財
  • 作者:周澗編著
  • ISBN:978-7-5430-4155-4
  • 定價:28元
  • 出版社:武漢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5月
  • 開本:32
觀點提要,出版推薦,圖書目錄,內容摘選,

觀點提要

許多人常自問:“我怎樣才會擁有財富?”“我擁有的財富怎樣才會長久?”其實在《賢文》里這些答案都能找到。
“書中自有黃金屋”。實際上,《增廣賢文》中的財富思想和財富道理隨處可見,只要用財富的眼光去品讀,我們就會發現在其字裡行間蘊涵著許多生財創富的哲理智慧。可以這樣說,如果熟讀《賢文》,人們對財富的理解會更客觀,對追求財富的行為會更理性,財富積累也會更順暢,財富資產的擁有也會更持久。
《賢文》作為中華國文珍品,它的價值魅力在於其通俗生動地揭示了人生本質現象,它是你我他身邊周遭每天都在親力親為、親眼目睹和親身感受的客觀生態現象反映。因此它無法迴避人們賴以生存和保障生命延續的財富思考;因此它的許多哲言智語是為財富而說;因此它既是做人哲學,同時也是財富哲學;因此它既具有做人指南價值同時也具有財富指南價值。
當今,在以發展經濟為主旨的創富時代,我們要鼓勵國民積極追求財富,因為國力的強盛取決於國民的富有,國家和國民的財富是世界民族間經濟競爭的核武器。
從某種意義上講,鼓勵國民創富更成為當今時代的緊迫使命。這是因為:第一,所有的國家財富都是由民眾創造;第二,如果民眾貧窮就無法拉動社會消費,反過來也就無法推動國家經濟的增長,國家的強盛也就成了空談。
民富才能國強,民富才能國安,民富才能社會和諧,民富才能民族興盛。這是最淺顯的道理。促進民富的有效途徑,就是積極鼓勵和推動更多的國民參與到創業創富時代大潮中來,用創業創富的實際行動催化自我與社會的財富增長。而在成功的創業創富要素中,既需要財力、物力和眼力,同時也需要知識力、智慧力和文化力;因此在國民創業創富的商海行程中,財富知識的傳教、財富智慧的傳播、財富文化的宣揚就顯得十分必要和重要。正是基於這個意義,《賢文生財》刻意對“賢文”意蘊的“財富觀”的梳理和發掘,便有其獨特的啟心益智價值。

出版推薦

能夠讓你會說話、會做人、會創富的國學文化營養素
不信貧窮命注定 財富因緣賢文尋
這是一本可以帶在身邊隨時閒閱並品味財富人生的故事精粹
賢文生財
這是一門可以檢測你財富因緣並指點你財富前程的通俗商學
這是一支可以點燃你創富激情並耀亮你創富思路的精神燭火
這是一次可以讓你的錢袋鼓起來且能永久飽滿的財富思想洗禮
——誰讀誰知道
用財富思考詮釋國學精粹 用故事述說解讀財富智慧
一本以中華國學文化視角關注當今財富創造和財富積累的通俗故事圖書
一本匯聚中華古今民間典故、寓言、笑話以及華商成敗經營故事,詮釋國學精粹《增廣賢文》的商業文化教本
——這是給每一個有財富夢想的人讀的書
與市面上的多種少兒蒙學版本《增廣賢文》不同,這是一本更適合成年人閒時閱讀的關於創富意識與商道財略的商學讀本。另外,與所有專業性論述和說教性灌輸的財經管理書籍也不同,開卷於人生大有裨益。

圖書目錄

導 語 書中自有黃金屋 賢文字中財道生
第一章 不可忽視財富:人貧志短,馬瘦毛長
第二章 財富積累原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第三章 財富誠信意識: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第四章 財富進取意識:一生之計在於勤
第五章 財富學習意識: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
第六章 財富合作意識:兩人一般心,有錢堪買金
第七章 財富關係意識:天時地利不如人和
第八章 財富溝通意識: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第九章 財富審慎意識: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第十章 財富感恩意識:他時飽滿謝蒼天
第十一章 財富分配意識:達則兼濟天下
第十二章 財富機會意識:因風吹火,用力不多
第十三章 財富遠見意識:當時若不登高望,誰信東流海洋深
後 記 中華國學文化是世界的東方經典
“第二傳播”與《賢文生財》

內容摘選

後 記: 中華國學文化是世界的東方經典
由於傳媒職業和企業傳播服務業務的關係,筆者經常要與許多企業老總相處,在與老總的交談中,經常會聽到他們時不時地像“脫口秀”一樣,“溜”出“賢文”中的句子來。畢竟都是中華子孫,中華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浸染,會使每個人的語言思維中都帶有明顯的“國學”因子。
提到“國學”,近幾年在我國文化思潮中是愈來愈熱旺起來。關於“國學”興盛之因,筆者認為最核心的動因就是“構建和諧社會”國家信念的確立,因為中華文化學說中始終強調“中庸協和”的生存觀和“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只有這種獨特的文化基因才有可能繁茂“和諧社會”的民族生命大樹。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建設帶動國家的富有、國力的增強,“大國崛起”的民族心理驅使國人不得不去尋找自己生命本源的文化印記,只有這種獨特的本源文化印記才有可能找準自己的行為坐標,從而在紛繁混雜的文化思潮交錯衝撞下不迷失自我。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誌向上來講,“國學”是一定要“熱”的,因為它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繁衍的文化根基,也是中華民族克難制勝的精神支柱。
當然,“國學熱”並不是要狹義地去重拾“之乎者也”文辭和“漢服叩禮”形式,而是要廣義地將帶有“秦磚漢瓦”明顯烙印的“中國之學”的優秀文化因子,以現代社會心理接受方式進行開掘與弘揚。同時,“國學熱”一定不能與現實社會普通大眾的生活和生存思考脫節,它必須要與當代的大眾生活尤其是經濟生活緊密聯繫,也就是說“國學熱”要能夠有效和切實推動“物質”和“精神”兩個文明的同步成長,並且要讓普通大眾領略到它的現實實用價值魅力。否則,“國學熱”就會驟熱驟退,與世人無益,也與民族無益。
其實,與國學“熱”與“不熱”無關,倒確實有一種“國學”在我國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冷”過,這就是充滿人生智慧魅力的“《賢文》現象”。記得即使在將《賢文》列為封建糟粕被清掃的那個特殊年代,社會上仍然到處可見油印或手抄本的《賢文》在老百姓中私下流傳。這是因為《賢文》內容與社會大眾的生活緊密相關,幾乎涵蓋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加之其口語化的句子、通俗易懂的道理,因而人們視之為良師益友。實際上不管你是否接觸過《增廣賢文》或《警世賢文》的文本讀物,但“賢文”的句子卻耳熟能詳,在人們的日常言談中經常有“賢文”脫口而出。筆者在少年時就非常欽佩那些能出口成章的長輩,覺得他們太有語言才華了,後來才知道那些富有人生哲理的韻律句子,皆出自我國世代廣泛流傳的《賢文》。
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文多見多聞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增廣賢文》的開篇首句便告誡讀者:昔日的名言典句,許多是對如何做人的誠懇教誨,需多讀多記,以增長人生見識。了解當今的生活萬象,應該以先賢的智慧作借鑑指導,因為沒有傳統文化的滋養,就沒有現代文明的成長。
《賢文》中的哲言智語都是歷經了世世代代人生風雨檢驗的做人教誨,可謂至理名言。雖然其中也有一些消極的人生觀念,但《賢文》總體思想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其中的句子大都是積極鼓勵世人努力求上進、和諧求人生、正道求富貴的精神食糧。
事實上,筆者編撰這本《賢文生財》,既是迎合了時下持續升溫的“國學熱”,更是順應了當今時代的創富熱潮,從經濟學視角看,《賢文》中的許多句子無不飽含著商道財略的精闢哲理。既然中華傳統文化中擁有這么豐富的財富智慧,就應該理直氣壯、大張旗鼓地將其宣揚開來,讓其成為國人創業創富的行為規則和思想指南。中華先賢的財富智慧,其實就是從古至今商業江湖萬變不離其宗的經營管理方法論。
現代的市場經濟社會,經濟建設是主旋律,財富追求已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徵,商業文化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滋養品。因此,經營管理類書籍備受市場歡迎。但是,許多人選擇經營管理類書籍盲目崇拜外國的舶來品,認為洋教徒的說教才是財富聖經。
關於這個誤區,我國知名燃氣具企業——華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黃啟均先生,在一篇《讀書與商道——從何魯敏和張瑞敏讀的書想到的》的文章里,作了深刻的剖析(全文錄存如下):
我相信和我一樣的企業老總們總是會通過讀書來找到自己思想的位置。在華帝經營管理的多年實踐中,我每年都會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選擇和尋找適應企業需要的書籍。
但我發現,讀書裡面可是大有學問的。
何魯敏是北京亞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他說一本美國人寫的《尋找優勢》使他的企業整整走了10年彎路。由於他是清華大學工科出身,有學過管理,在創辦亞都公司的時候,沒有經營企業的經驗。當時在一位朋友那裡找到一本《尋找優勢》,他認真看了多遍,深受其影響。這本書是對美國30多家企業的成功案例的介紹和分析。書中總結了這些企業的成功經驗在於:他們採取了非常寬鬆的管理方式,給了員工非常大的自主權,使員工們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當時何魯敏覺得既然是成功的辦法,就應向人家學習。所以創業之初,亞都採取的是一種非常寬鬆的管理模式,崇尚創新、崇尚激情。後來他發現,這本書誤導了他的管理思想。那本書介紹的是美國企業界經驗,美國企業的經驗是建立在美國企業高度成熟(有一種嚴格的競爭制度,並且法律制度完善)的基礎上,是對在原來過度嚴格、過度規範管理制度的反思,提出來要“松鬆綁”。而在中國,既沒有嚴格的法律環境,又在管理制度的建設上存在著空白,如果一開始企業管理就處於自由鬆弛狀態,它就難以體現企業管理的職能,所以何魯敏說亞都後來吃虧就吃在管理上,以至於亞都發展到第十年的時候,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管理體系,甚至連工作時間的規定都沒有。
知識是人類進步的力量,企業家讀書也是要獲得一種力量,在我看來,那是要獲得關於企業管理的能力。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很多現象反映的是企業家在企業快速發展中表現出能力的相對不夠,這是我在許多企業發展過程中看到的一個結論。與企業家能力有關的一些現象有:
1.企業越來越大,多元化的進程也成為一種強勁的趨勢;
2.企業人力資源越來越難以控制,人員結構呈現出多力衝撞,新員工與老員工之間的觀念和價值矛盾難以調和;
3.組織體現難以滿足組織管理的需要,企業家的管理幅度與能力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4.企業原先的成功經驗面臨著無法突破的困境,企業家拚命希望通過一些所謂MBA課程的學習來獲得解決的辦法,但深陷知識的“網”中而無法自拔;
5.豪情萬丈,企業往往定位過高,而無內在的實力相結合,表現為明顯的眼高手低,等等。
同樣是讀書,何魯敏讀美國人寫的《尋找優勢》,結果是越讀越糊塗,而張瑞敏讀《老子》、《論語》、《孫子兵法》,獲得了成功。簡單地分析,不能說西方的書籍就有問題,中國的書籍就好,但我們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企業家讀書要做到:
1.從中國的本土出發,從研究企業的自身中獲得優勢,如何尋找優勢,不是看書本,而是重國情,重企業的實際;
2.從企業的戰略思維入手,張瑞敏讀的書基本上是有關企業戰略思維的,戰略的思維能力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建議企業家們少讀那些技術層面的書,而花些精力讀些企業戰略層面的書;
3.《尋找優勢》是術的層面,《老子》、《論語》、《孫子兵法》是屬於道的層面,對企業家而言,道的層面更有價值。
“敏而好學”,是我們的企業家們的共同優點,但讀什麼書,怎樣去讀書,確實是我們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黃啟均先生的精彩剖析,不能不引起我們在華夏熱土上為財富創業的人們的深思。關於經營者讀什麼書,黃啟均先生還說過:“實際上卡耐基等書都是表面的,中國很多傳統的哲學體系,已經將現在創業和做完整人的智慧都包羅進去,其實在我們老祖宗的書中都有的。”
的確,外國的月亮並不比中國的月亮圓。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曾是世界上經濟非常發達的國家,兩百年前,中國的GDP比美國還要多。
談論“創富經”,最有權威的應該算中國致富鼻祖、有“商聖”之譽的白圭(公元前463年~公元前385年)。白圭在經商中,精於觀察市場的變化。他奉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營方略:當糧食豐收時,他就買進穀物,賣出絲漆。而當蠶絲上市時,他就大量收購蠶絲,售出糧食。白圭經商速戰速決,不誤時機。他把經商創富的實踐感悟,概括為四個字:智、勇、仁、強。他說,經商發財致富,就要像伊尹、姜子牙那樣多謀善斷,像孫臏、吳起那樣用兵神速,像商鞅那樣推行法令言信行果。如果智不善應時謀變,勇不能當機決斷,仁不顧道義取捨,強不會持久守業,就無資格去談論商道之術了。白圭的這些經商理論,一直為後世商人效法和借鑑。
應該說,白圭的富有中華文化智慧的“創富經”,直到21世紀的今天,仍然具有商業實用價值的鮮活生命力。
萬通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馮侖,在一次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也談到過讀書的話題。馮侖說:“做企業之前,我讀西方書比較多,做企業以後中國書讀得比較多。主要讀的是《莊子》、《道德經》莊子是一種自由的智慧,他就好像浪上的一塊木板,始終很輕鬆,我很喜歡莊子這樣的生存狀態。但是我認為老子的《道德經》是在中國做事最有效的方法。我希望做一個徹底的中國人,有中國式的語言,中國式的思維。我提倡中體西用,也提倡全球觀、中國心。”
統一企業集團董事長高清愿說:“《三國演義》是影響我最深的書,花了我六年時間才看完。故事中強調的‘忠’、‘仁’、‘義’,與我的人生價值觀很接近。一個人的品德會決定他的氣度和做人處世的態度,而‘忠’、‘仁’、‘義’是好品德的根本。因此,我對自己的要求和企業用人的標準,都要求‘品德第一’、‘德重於才’。能力可以培養,可是品行事關重大。統一集團重視名譽,做事從不投機取巧,一切都按照規矩做。”在高清愿看來,“西方的企業文化較為功利,對現實利益斤斤計較,比起傳統的東方企業文化,少了分敦厚和感情。”
生於斯,成長於斯,安居樂業於斯,中國人有理由對中華文化充滿自豪與自信!
別有一番意味的是,在本書編撰進程中,正值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最寒冷的冬時,西方無節制的物慾主義和過度透支的享樂主義,導致了世界財富生態的嚴重失衡。此時,更多的有識之士把尊崇和信賴的眼光都投向了“仁、勤、儉、慎”的中華國學文化,投向了“心正財正”的中華財富哲學觀。華爾街的金融賭徒們玩弄的虛無的財富數字遊戲,戲弄了那些不願腳踏實地勞作卻夢想一日暴富的人們,同時也戲弄了對西方MBA式經濟管理學頂禮膜拜的人們!
全球金融風暴的肆虐,讓世人看到了不能管住內心靈魂的西方財富制度的虛偽與脆弱。於是人們不得不質疑放縱式的自由市場的美式資本主義究竟是幸福蓬萊還是災難火山?
當然,文化認同各有所求。但是中華子民一定會是對孕育自己生命和靈魂的中華文化與中華文明擁有銘心刻骨的摯愛!
中華文明的偉大,在於她延續了幾千年,沒有中斷,一直發展到今天。在幾千年的自然與人為的、理性與非理性的競擇中,許多偉大的古文明都中斷、消亡了,沒有中斷的只有中華文明。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中華文化崇尚的是“天人合一”之大道。天不滅則道不滅,道不滅則中華文明不滅!
從一定意義上說,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數千年的長期發展而綿延興旺、中華文明之所以歷經磨難而仍然繁榮昌興,是由於她的道德,也就是中華民族自身具有的以“人和”為核心價值的傳統美德,作為長壽基因。西方現代理論的“以人為本”,其實早在東方文明的“仁者愛人”觀念中得到充分體現。由此也可以延申說,“人和”與“愛人”也是我們世代華商能夠生生不息、永立於世的最重要的商業美德。
也由此,本書所提及的商界人物和財富觀點,堅持一概不選外國人和洋經驗的例子。這裡並不是刻意排斥“他山之石”,而是要告訴廣大讀者,中國人自古便不缺財富智慧。
筆者的思考有三:
一是因為大家更熟悉自己身邊的人物和事例,這樣經驗更易學、教訓看得見,容易獲得啟迪教益的實效。
二是因為“洋教徒”的東西畢竟“水土不服”,再好的嘉禾,沒有適合其生長的土壤和氣候環境,也難枝繁葉茂,正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道理。行為文化的不同源,導致實踐結果的不同“質”。事實上,大量優秀華商企業的成功,並不是靠外國教科書的輔導和點撥,而是靠其企業掌舵人的“本土化”的個性悟道。
三是筆者堅定地認為:中華國學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性格。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要讓中華民族個性依然成為世界的東方經典。
最後,筆者要強調的是,國學文化與財富的關係好比是生命靈與肉的關係,沒有人性靈魂的健康,就不會有生命群體的物質文明保障。
有許多國民崇尚外國人成熟的財富遊戲規則,其實財富的最高遊戲規則就是做人規則。中國商界廣泛流傳著一句最樸實也是最經典的話:“做生意就是做人。”以仁善、包容為價值核心的中華國學文化,既是做人哲學,同樣也是財富哲學,只有將做人處世的道理弄通透了,把“人”做好了,才能夠正道求財富和以平和心態持久擁有財富。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華先賢的智慧結晶的“賢文”,不僅是可以“生財”的,而且是一座可供華夏子孫世世代代開掘的價值無限的財富金礦!
跋: “第二傳播”與《賢文生財》
自筆者首創傳播學新論“第二傳播”觀點,並出版《第二傳播——廣告策劃與實施的再傳播策略》(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專著以來,便有很多人問我“什麼是第二傳播”的問題。於是我回答:凡是將曾經傳播過的有價值的信息,進行重新整理加工並賦予了新的心智思考,且能產生新的價值的再度傳播行為,就是“第二傳播”。
“第二傳播”在傳播學術體系中是一個全新的“傳播”運作認知,它內涵兩個核心要素,一是“持續”,二是“創新”。
“第二傳播”一方面可以理解成持續地“再傳播”,就是將某一信息源的初始傳播(或曰“第一傳播”),進行延展性地傳播。這是基於人們對信息接受的心理狀態而採取的一種強化式的傳播行為。因為“傳播”只是引起“注意”,而不斷地“再傳播”才會形成“注意力”,某一信息的傳播要想達到深入人心,必須要經過反覆和持續傳播才能獲得實效。
“第二傳播”另一方面可以理解成對初始傳播(或曰“第一傳播”)信息重新演繹和包裝的創新傳播,就是將初始傳播過的有價值的信息,用新的思考和新的表現形式進行再度傳播,從而使曾經傳播過的有價值的信息再創新價值。這是基於人們對信息需求的多元性現實而採取的智慧性的勞動。因為“老生常談”的單調重複總會令人厭煩;而另一方面,不同文化層面的客群也胃口不一;只有從思考上和表現形式上賦予了初始信息新的元素,這個信息就會以新的色彩生動地走進更多人的心裡。
應該說,在“第二傳播”的表現形態中,“持續”是特徵,“創新”是靈魂。
“傳播”有始,“再傳播”無終。通觀天下傳播現象,大凡有價值的信息總是在無限地變化著各式新的花樣在延續傳播。一部《紅樓夢》,萬千“紅學家”。圍繞《紅樓夢》的故事藍本,僅續書種類就高達百餘種,而“紅學”研究的各類文章和書籍更是多不勝數。還有戲曲、影視和民間的評書、故事等等多元形式的另類演繹,讓“紅樓”的文化生命得到了新生和永生!
從古至今,在社會現實生活中,“第二傳播”文化價值的範例無處不在,比如,本書所研究的國學精粹《增廣賢文》,就是一本典型的“第二傳播”文本。
《賢文》中的文字內容並非出自某一朝代某一個文人之手,它融匯了散見於古籍的經典佳句和散見於民間的精彩諺語,然後幾經歷代先賢數版的擴充修訂,最後形成了今人所看到的這個樣子。它既是一種中華傳統文化的持續傳播,同時也融進了彙編者的“成書思考”,先賢們是要用《賢文》的讀本形式,系統地集約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來教誨人們正確做人做事,以求人生幸福安寧。雖然流傳於當今的《賢文》仍有不同的版本,內容各有異同。但這並不妨礙後人對其主要精華部分的了解和傳誦。這樣看,《賢文》的“第二傳播”文本形式無疑為弘揚和傳承中華國學文化,創造了其個性化的獨特價值。
《賢文生財》則又是繼續對《賢文》文本內容的一次“第二傳播”。通俗地說,就是以“品賢文”或曰“賢文心得”的方式,對“賢文”價值的再度張揚。
它是將《賢文》中的相關內容,按照現代的財富觀念和筆者個人的心智思考進行有選擇的取捨,並進行新的整合和富有新意的演繹,力求古為今用,準確地說是為當今的財富社會尋找一種民族文化力的支撐。為了印證對“賢文”內涵意蘊理解的詮釋,筆者蒐集了大量有據可考的發生在中華大地的古今故事與案例,旨在證明《賢文》智慧光芒的不朽,同時也藉以豐富本書的多維視角,增強可讀性。
文化力是用來推動生產力的。財富的創造需要精神的源泉,中華先賢的智慧是一座取之不盡的財富金礦,但它需要用新的眼光去發現它,用新的思考去開掘它,用新的熱情去擁抱它。
“第二傳播”理論觀點的創新思考,並不是為了刻意杜撰一個傳播學術新名詞或者故意作秀設計一個文字遊戲,筆者對“第二傳播”的概念定位是“能夠創造和產生新的價值的再傳播行為”(這在已出版的《第二傳播——廣告策劃與實施的再傳播策略》一書中有更詳細闡述與案例印證)。故此,以“第二傳播”學術眼光和“第二傳播”心智思考去發現和開掘《賢文》中蘊涵的財富因子,也應該說是對中華國學文化傳播弘揚的一次新的價值再造。
一種創新的學術理論觀點的提出,需要用運作實踐來檢驗。如果說這冊《賢文生財》作為商業文化演繹的“財富蒙學”讀物,能夠為當今讀者在各自的創業和財富積累實踐中帶來些許的助益,那么它就不僅僅是“第二傳播”的新文本形式所帶來的現實價值,而更是中華國學文化所與生俱來的恆久魅力。
與其說是“第二傳播”學術實踐催生了《賢文生財》,不如說是《賢文生財》為“第二傳播”學術實踐帶來了新的感動,因為它的價值已超越了文本作品的本身,而有可能成為一種深深鐫刻著中華文明烙印的財富文化,影響更多的中華子民。
至此,《賢文生財》書稿即將最後擱筆了,但此時書中所收錄的故事依然一一鮮活在筆者的眼前。是這些故事,將“理性”的《賢文》“感性”了起來,從而讓《賢文生財》文本內容也生動活泛了起來。如果說《賢文生財》的可讀,那是因了中華文化故事的豐盛;如果說《賢文生財》的可品,那是因了華商財富故事的有益。
本書首印之後,筆者將繼續認真蒐集並誠向讀者廣泛徵集,具有啟迪教益意義的華商財富故事和案例,以求在今後的修訂本中做到內容更豐富、開卷有更多收穫。在此,筆者向所有熱情關心和關注本書的朋友,以及本書所收錄的所有資料的“第一傳播”者致以誠摯的謝意!
周澗
2009年5月於武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