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子峪三泉庵

賢子峪三泉庵

位於山東平陰縣城東南5公里的東蠻子村北。此處東南北三面環山,谷口西向。蜿蜒數公里的山峪幽深寂靜。《平陰縣誌》有“曲澗潺潺,古木蓊蔚”之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賢子峪三泉庵
  • 別名:抱珠泉
  • 所在地:賢子峪東側的半山腰
  • 東側有:“伏魔殿”
建築位置,泉水,自然環境,

建築位置

三泉庵建於賢子峪東側的半山腰,庵門坐北朝南,兩側各有石獅一隻。庵內正殿為觀音堂,坐北向南,東西三間,平頂硬山,前抱廈。房頂四周有女牆。前有八棱石柱兩根,上有平面磨光淺浮雕刻花卉圖案,覆蓮坐柱基上,格窗木門。上7級台階進殿,殿內有觀音等塑像及壁畫。
庵東側有“伏魔殿”,為長寬各4米的正方形石結構建築,攢尖疊石頂,朝西的門楣上有篆書斜刀陰刻“伏魔殿”三字。殿內頂端有渦旋雕刻圖案。庵內有明正德、嘉靖年間創建、重修觀音堂建築的石碑4通。其中有《重修觀音堂記》的碑文,記敘了此處的景色。“視山之美而茹,摘木之鮮而食。坐石臨流,逍遙徜徉······。”“椒楊成列,佳水向瑩,生香不斷,玉樹連雲,向陽而垂,甘露遙峰,倚空映日······。”恍若人間仙境。
在與三泉庵相對的峪南山腰處,還有一處送子觀音堂, 為一間,坐南朝北,木石結構,正六邊形平頂建築。室內南牆上方刻有“白雲閣”三字,落款為“甲戌懷二甫建”6字,為平地陰刻隸書。

泉水

賢子峪內多泉。三泉庵西的東山腳下有一井泉,泉水因從一巨大的石縫中湧出,又名抱珠泉。在泉旁鑿石為池,水從山根的石縫中湧出入池,滿池後溢出順峪向西流淌,長年不涸。水盛時流水有聲。居民多由此取水飲用。泉東的山坡上,過去植有桃樹、杏樹,春季桃杏花盛開,十分美麗,雨後又有山水順崖流下,故叫桃花流水,亦為此處一景。繞庵外山坡北行,在庵東北的石崖上,有貢生題詩的摩崖石刻,還有“繞寺尋花”幾個大字。峪中的北山南側山腰處有南嶽泉,民眾稱為大池,池北依山鑿挖,池南壘石擋水。農民多用來澆灌園田。南嶽泉西10餘米的山崖下又有一泉,因湧水量較小,無名。再向西的谷口處,有一處山崖,巨石突兀十分險峻。上山的小路原從石下通過。石崖上書有“寒山石徑”,乃是此峪映入遊人眼中的第一景觀。

自然環境

賢子峪處於群山環抱之中,林木茂盛,濃蔭蔽日,古木甚多,越顯幽靜清新。有古詩曰:“樹密法王殿,雲深仙子棲。白衣賁遠釀,紅葉書新題。”由此可見一斑。據有關資料記載,此村始建於明代,由明代貢生張宗旭興建,後發展為村,村中石屋、院落仍保持明代建築的風貌和格局,是發展民居旅遊的良好資源。在鬧市中居住的人們,如能在這萬籟俱靜的山谷民居中住上一宿,晚聽蟲鳴,朝聞鳥語,出門見青山綠樹,藍天白雲,呼吸著甜甜的空氣,覽賞山間美景,該也是一種難得的樂趣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