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繼增

賈繼增

賈繼增,1945年出生,博士生導師,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農業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歐盟項目評審,國家自然基金項目評審。1982年獲得中國農科院作物遺傳育種學碩士學位。自1979年起,一直從事作物種質資源研究,曾先後承擔國家攻關計畫、國家自然基金、“863”、歐盟、“973”、“948”等國家、國際重大、重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賈繼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45年出生
科研情況,研究內容,研究成果,人生履歷,

科研情況

研究內容

研究方向與主要研究內容:“基於基因組學的種質資源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小麥基因組學研究、生物信息、等位基因發掘、分子標記發掘與利用、種質創新等。
現承擔課題: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稻麥玉米重要基因的鑑定、發掘和高效利用研究”;973項目“農作物核心種質構建、重要新基因發掘與有效利用研究”,正在主持的有948項目“小麥新型分子標記的開發及基因作圖”;國家863項目“主要農作物虛擬分子設計育種”,在該項目中主要負責從小麥EST中開發通用的分子標記,任務已基本完成。這種通用分子標記,正是本項目中進行核心種質基因多樣性研究與構建水稻、小麥比較遺傳圖譜所需要的分子標記,因此可以說上述項目的研究結果正是本項目的研究基礎。
賈繼增賈繼增

研究成果

(1)將植物基因組學的原理與方法套用於種質資源研究,提出了基於基因組學的種質資源研究方向、研究內容與研究體系。與同事共同創建基因組種質資源學研究基地。(2)發現了5個小麥抗白粉病新基因,並對其進行了作圖與標記;糾正了國外對抗白粉病基因Pm12的錯誤定位。將12個已知抗白粉病基因轉移到我國的優良品種中,培育出兩套攜帶抗白粉病基因最多的近等基因系,上述材料已用於我國小麥抗白粉病育種,基本解決了我國小麥白粉病抗源貧乏的現象。(3)提出用螢光原位雜交與RFLP相結合鑑定小麥外源染色體的方法。(4)大規模開發小麥第三代新型分子標記—EST-SSR,促進並解決了我國小麥分子標記依賴國外的局面。(5)用分子標記研究小麥基因組遺傳多樣性,發現了小麥的B基因組遺傳多樣性最高,D基因組最低。同一基因組不同染色體的遺傳多樣性也不一致。
先後獲得全國科技先進工作者(1997);全國先進農業科技工作者(2001);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03)。相關的獲獎成果有(1)小麥遠緣雜交中外源染色體的分子標記鑑定,國家科技進步3等獎第一名(1996);(2)小麥遠緣雜交中外源染色體的分子標記鑑定,農業部科技進步2等獎第一名(1996);(3) 中國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集體獎(2003)。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相關代表論文有:
1.小麥21條染色體RFLP作圖位點遺傳多樣性分析,中國科學(C輯),2001,31: 13-21
2.基於抑制消減雜交方法的小麥抗白粉病相關基因表達譜, 科學通報,2002,47(16): 1237-1241
3.Identifying the alien chromosomes in wheat –Leymus multicaulis derivatives using GISH and RFLP techniques, Euphytica, 2002, 127:201-207
4.Analysis of microsatellites in major crops assessed by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Molecular Breeding, 2003, 12:245-261
5.101 new microsatellite loci derived from ESTs (EST-SSRs) in bread wheat. TAG, 2004, 108:1392-1400

人生履歷

賈繼增自1979 年起,一直從事作物種質資源研究,主持完成了國家“973”項目“農作物核心種質構建、重要新基因發掘與有效利用研究”,正在主持的項目有國家“973”項目“主要農作物核心種質重要功能基因多樣性及其套用價值研究”。開拓了基於基因組學的種質資源研究領域,建立了發掘新基因的技術體系,發現和創造了抗小麥白粉病等一大批優異新種質。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集體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 余篇。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國先進農業科技工作者稱號,2003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979 年,他以高分考入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原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工作。自此,他擔當起開拓優質作物基因,為作物育種提供資源材料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重任。1986 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被派到墨西哥國際小麥玉米中心進修3 個月。沒到3 個月,他就結束了進修。當時,正值5 月初,恰是北京小麥做雜交的季節,他惦記著家裡的實驗,提前一個月就回國了。回到所里,領導見到他感到很是意外,得知情況後,領導高興地說:“派你這樣的人出國真讓人放心!”1990 年,賈繼增在《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雜誌上看到了一位美國康奈爾大學學者發表的介紹分子標記技術的文章,他敏銳地意識到這項技術將對未來的作物種質資源與作物遺傳育種研究產生深遠影響。這時,研究所有一個美國洛氏基金會資助的出國進修名額,所里準備派他去美國,但他考慮到自己是搞小麥種質資源的,而當時英國劍橋實驗室在小麥分子標記技術方面的研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他提出要么去該實驗室進修,要么就放棄出國。後來他如願到了劍橋實驗室進修。在那裡,賈繼增發奮工作,除了完成一個規定項目外,還完成了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標記及從國內帶去的小麥外緣染色體鑑定兩項科研項目,工作量比兩個人正常的工作量還多。1992 年,一年多的進修結束了。當時他有三種選擇:回國、轉讀博士學位、應聘到國外其他機構工作。那時,分子標記在國際上正熱,招聘此類人才的廣告隨處可見。憑藉英國劍橋實驗室的工作經歷和該實驗室主任的推薦信,他既可以繼續讀博士,也可以很容易在世界任何地方找到一份待遇優厚的工作。但賈繼增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回國。之後他又多次出國,每次回國賈繼增都帶回大批的試劑、藥品,甚至儀器。其中有些是國外贈送的,也有國外一次性使用過,但他認為還可重複使用的用品,這些試驗用品總價值超過十幾萬元。為了在作物種質資源領域應對這場“基因大戰”,賈繼增和老師、同事、同行先後承擔並完成了國家“973”、“863”、“小麥功能基因組”等國家重點科研項目。
經過5 年的努力,賈繼增和張啟發院士任首席科學家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農作物核心種質構建、重要新基因發掘與有效利用研究”,比國外提前5 年構建了水稻、小麥和大豆三大作物的核心種質,初步發現了我國三大作物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的分布規律,對於三大作物的遺傳育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他開拓出的基於基因組學的種質資源研究新領域,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建立了高效發掘新基因的技術體系,發現了一批重要的新基因;提出了高效的種質創新技術路線,創造出一大批優異新種質。而賈繼增培育的抗白粉病優異新種質可在較長的時間解決我國小麥白粉病抗源缺乏的問題,使小麥產量提高5%~30%。他所開發出的一批小麥新型分子標記,結束了我國小麥分子標記依靠國外的被動局面;獲得了萬餘條小麥全長cDNA,使中國成為目前世界上獲得小麥全長cDNA 最多的國家。
早在1985 年,國家“七五”計畫開始的時候,他搞的“優異種質資源”研究不在國家科技攻關之列。當時賈繼增碩士剛畢業,血氣正旺,就寫了立項建議書,找所長、院長“理論”,院裡說這是農業部定的,他就到農業部與相關工作人員理直氣壯地“理論”,反覆強調立項的意義和重要性,但並沒有得到滿意的說法。 2004 年5 月的一天,他到四川調查小麥生長情況,下午兩點多又從四川趕到河南洛陽,不顧天氣炎熱,立即下地調查。第二天一早,同事們卻驚奇地在北京的試驗地里看到了他忙碌的身影。生物學實驗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同位素,同位素能夠放射出射線。如果實驗中操作不當,人體就會受到傷害。針對學生中出現的“同位素恐懼症”,在此類實驗的開始階段,賈繼增常常會親自動手進行演示,並仔細講解每一步驟的操作規範和注意事項。在一次清理同位素實驗的廢棄物時發生了意外泄漏,賈繼增感到確實有危險,他不讓別人動手,一定要自己清理。這種身先士卒的垂範,讓在場的所有學生無不感到動容和欽佩。
2003 年4 月底,“非典”開始在北京蔓延,為了便於管理和有效地開展工作,賈繼增對學生們說,試驗田裡空氣新鮮,到麥田做小麥雜交是預防“非典”的好方法。正當一切工作按部就班、有序展開的時候,他的一個學生突然發燒了,賈繼增立即向所里匯報,當院門診部診斷不能排除“非典”,決定立即送醫院的發燒門診,並需要派一個人隨發燒者上車同去醫院時,賈繼增毫不猶豫地說:“這是我的學生,我應該去。”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學生被確診,他將可能被感染,即使不被感染,也要被隔離。同事與同學們都很緊張,不讓他隨車前往,但他堅持要去。到了發燒門診,經詳細檢查排除了“非典”疑似,當他帶著學生平安歸來時,全體實驗室人員把他緊緊圍在中間雀躍歡呼。 賈繼增既帶領團隊攻基因難關,又營造人文環境。每當同事生日,賈繼增都要送上包括全體人員簽名的生日卡和一小盆鮮花作為生日禮物。他還通過組織學術報告、體育比賽等活動,增加實驗室各課題組之間的學術交流,增強團隊的凝聚力,促進成員之間的協作。幾年來,賈繼增共為國家培養了50 多名博士後、博士生和碩士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