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江魚

資江魚又名“貢魚”,亦稱“梅魚”。

這各魚體形細小,長約一點五公分,頭大,身著黃色花紋,可鮮食,其味鮮美。曬乾成淡乾魚,和蛋烹食,味道更佳。作法是將蛋攪成汁液,摻入少量資江魚調攔混和,蒸熟後,碗內一條條小魚浮停蛋汁中,頭上尾一,亭亭玉立,並無側眼,亦不下沉。資江魚成群浮游水面多在黃梅季節出現,故稱“梅魚”。
資江魚
上半年春汛期,河水陡漲,梅魚即隨漲水自下游乘波而上,“雖遇密桿(一種捕魚工具),猶昂首作衝鋒狀,毫不退卻。”因此,捕魚人可以順勢撈取之。其體小如“千的老”,用網不可和。捕撈要適時,“數日即不見,不知其何往也。”資江里,只有碧津渡至龜台山一帶有“梅魚”,不易捕,“唯泉交河,則每年可得數百斤,以至千餘魚”。
前清時,此專作珍饈獻給皇帝膳用,所以也稱“貢魚”。邑人徐洛珊有詩詠資江魚:“生氣隨新漲,黃梅雨又晴。江鱸河鯉外,雖小亦知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