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積累

資本積累

資本積累(capital accumulation)是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即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資本所有者把從勞動者那裡賺來的利潤的一部分用於個人消費,另一部分轉化為資本,用於購買擴大生產規模所需追加的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因此,剩餘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資本積累則是企業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

基本介紹

實質,影響因素,必然性,歷史趨勢,一般規律,歷史變更趨勢,發展趨勢,有機構成,相對人口過剩,規模決定,主要形式,結果,

實質

企業的生產過程看,資本積累是企業擴大再生產的源泉,利潤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資本積累的規模與企業利潤的量成正比,企業獲得的利潤越多,資本積累的規模就越增大;而資本積累的規模越大,企業可以獲得的利潤也就越多。資本積累的實質是企業將所獲得的利潤的一部分再轉化為資本,用來購買追加的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擴大生產規模,從而進一步賺取更多的利潤。

影響因素

在利潤分為積累基金消費基金的比例一定的條件下,資本積累量取決於利潤的絕對量,因而一切決定剩餘價值的因素,都會影響資本積累規模,這些因素有:
1、剩餘價值率。
2、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
3、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之間的差額。
4、預付資本量的大小。

必然性

資本積累是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
1、追逐利潤是企業生產的動機和目的。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經濟的基本規律。這一規律決定了企業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必須進行積累,這是資本積累的內在動力。
2、資本積累也是由市場競爭機制決定的。誰要在競爭中取勝,就得擴大生產規模,追加投資。競爭迫使每個企業都要拚命地進行資本積累,這是資本積累的外在壓力。

歷史趨勢

1)企業主導的市場經濟制度建立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大量的人身自由且擁有勞動要素而又無足夠生活資料的勞動者;企業家們手中積累起來的為發展企業生產所必需的大量貨幣財富。
這兩個條件的形成過程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
2)資本原始積累完成的方式、來源、實質及其歷史價值的評價:方式——暴力掠奪的方式;來源—國內盤剝小生產者和農民、對外貿易、奴隸和毒品貿易;實質——以經濟手段強行使得勞動者和生產要素相分離的歷史過程。
“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於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誌著企業化生產時代的曙光。”
3)歷史評價:馬克思:“資本來到世界,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力。”

一般規律

1)資本積累一般規律的內容
隨著資本積累的不斷增長,社會經濟權力的結構發生變化。一方面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資本所有者手中,另一方面,生產社會財富的勞動要素提供者——勞動者的生活卻極不安定,失業人數不斷增加,許多人陷於待救濟的貧困境地,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深刻地揭示了資本積累同資本所有者財富的積累以及勞動要素提供者相對低收入狀況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
2)資本積累一般規律揭示的問題
資本積累一般規律科學地分析了在市場機制下勞動者同資本所有者之間利益衝突及其根源,指出了勞動者要改變自己的地位就必須改變這種不良現狀,增進社會福利。

歷史變更趨勢

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產生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通過資本的原始積累而確立的。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就是通過暴力手段,使之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並把生產資料和社會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的過程。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便產生了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2)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激化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後,隨著資本集中的進行,資本越來越社會化,這主要表現在:
在規模日益擴大的大企業里,生產資料成為許多人共同使用的社會生產資料,產品也變成了許多人共同協作生產出來的社會產品; 各個企業和各個部門之間的社會分工和專業化不斷發展,它們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制約的協作關係日益密切; 分散的地方市場逐漸匯合成為統一的國內市場,進而又突破國家和民族的界限,形成和發展為世界市場。
資本主義生產的高度社會化,客觀上要求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社會共同占有,這樣才能適合生產的社會性質。但在資本主義積累的過程中,由於競爭的加劇,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卻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這表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更加激化了。
3)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
資本主義矛盾的激化,充分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越來越成為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同時,資本主義積累的發展,不僅為自己的滅亡準備了客觀物質條件,即社會化大生產,而且還為變革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準備了社會力量,即無產階級。總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加劇,成分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要求。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制度必然勝利,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
“當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敲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

發展趨勢

有機構成

1)資本有機構成
資本構成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一方面,從物質形態看,資本是由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它們之間的比例由生產的技術水平決定,這種反映技術水平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另一方面,從價值形態看,生產資料價值表現為不變資本,勞動力價值表現為可變資本,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例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並且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的價值構成就叫做資本有機構成,用c:v表示。
資本的構成資本的構成
2)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
這是因為資本家為了追求更多的剩餘價值和在競爭中取勝,必然會不斷改進企業技術裝備,提高勞動生產率,結果在全部資本中,不變資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變資本所占的比重相對縮小。
3)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一般要以單個資本的增大為前提
這是因為:單個資本增大了才有條件採用先進的技術和機器設備,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
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
單個資本的增大是通過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兩條途徑來實現的。資本積聚是指單個資本依靠剩餘價值的轉化來增大自己的資本總額。資本集中是指把原來分散的眾多中小資本合併成為少數的大資本。資本集中是藉助於競爭和信用這兩個強有力的槓桿來實現的。
4)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的區別和聯繫
區別:第一,由於資本積累是依靠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而實現的,因此它會增大社會資本總額;而資本集中只是原有的資本的重新組合,所以它不會增大社會資本總額。第二,資本積聚要受到社會財富絕對增長的限制,因此增長緩慢;而資本集中則不存在這種限制。第三,對於增大個別資本來說,資本集中快於資本積聚。
聯繫:一方面,資本積聚的增長,必然加速資本集中的進展。另一方面,資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會反過來促進資本積聚的發展。

相對人口過剩

1)相對過剩人口是指對於資本的需要來說,勞動力的供給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要。
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人口規律。
2)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
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同資本積累過程中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趨勢有著密切關係。一方面,由於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會相對有時絕對地減少,因為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就意味著可變資本在社會總資本中所占的比重相對減少,即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減少。另一方面,隨著資本積累的進行,勞動力的供應卻日益絕對地增加。因為婦女和兒童,破產的小生產者和某些破產的中小資本家也淪為僱傭工人,即相對過剩人口。
失業大軍失業大軍
3)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這是因為:第一,相對過剩人口是可以隨時調節和滿足不同時期資本對勞動力的需要的產業後備軍。第二,大量的失業人口的存在,有利於資本家對在業的工人的剝削。
4)相對過剩人口的形式
相對過剩人口的形式包括:流動的過剩人口、潛在的過剩人口、停滯的過剩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結構性”失業。

規模決定

資本積累的規模是由決定剩餘價值量的因素決定的。決定剩餘價值量的因素主要有:
①剩餘價值率的高低。剩餘價值率越高,同量可變資本獲得的剩餘價值就越多,資本積累的規模就越大;反之相反。
②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單位商品的價值,從而降低勞動力的價值,提高剩餘價值率,加速資本積累;商品價值的降低,還可以使同量的可變資本推動更多的勞動力,同量的不變資本體現在更多的生產資料上,從而生產出更多的剩餘價值,增加資本積累。
③所使用的資本與所消費的資本之間的差額。所用資本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全部發揮作用的資本;所費資本是指逐年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那部分資本價值。所用資本與所費資本的差額大小,取決於勞動資料使用的年限和數量的多少。勞動資料質量越好,使用年限越長,數量越多,所用資本與所費資本的差額越大。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資料的價值雖然是逐漸轉移到產品中去,但它的使用價值仍作為一個整體在生產中繼續發揮作用,因而它就像空氣和自然力一樣,為資本家提供無償服務。所用資本與所費資本的差額越大,為資本家提供的無償服務就越多,資本積累也就越多。
④預付資本的增加。在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例以及剩餘價值率既定的情況下,資本家預付的資本越多,剝削的工人越多,從而獲得的剩餘價值越多,資本積累也會增加。

主要形式

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即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資本家把從僱傭勞動那裡剝削來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用於個人消費,另一部分轉化為資本,用於購買擴大生產規模所需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因此,剩餘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資本積累則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因為資本積累的主要形式表現為:①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積累的內在動力。資本家為了占有更多的剩餘價值,除了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外,還必然增加資本量,以擴大生產的規模和剝削的範圍。對剩餘價值的狂熱追求,驅使資本家不斷地進行資本積累。②資本主義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規律是資本積累的外部壓力。在資本主義競爭中,大資本總是處在有利的地位。為了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保存自己,擊敗對手,資本家只有不斷地進行資本積累,擴大資本規模。資本主義再生產中的激烈競爭,迫使資本家不斷地進行資本積累。 資本積累的實質是在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中,資本家利用無償占有的剩餘價值,不斷擴大資本的規模和擴大對僱傭勞動的剝削,繼續占有更多的剩餘價值。

結果

在資本積累過程中,個別資本是通過資本的積累、積聚和集中這些形式增大的,從而使社會財富有利於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同時,隨著資本積累的發展,資本家必然要不斷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使資本有機構成發生質的變化,使可變資本在總資本中的比率越來越小。而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要求擴大個別資本的規模,從而更加劇了社會財富的集中。可見,資本積累過程從資產階級方面來說,就是資本規模擴大和社會財富集中的過程,就是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過程。
從工人階級方面來說,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過程,就是他們淪為失業者和陷於貧困的過程。因為,隨著資本積累的增長和資本總額的增加,可變資本的絕對量雖然也會增加,但由於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可變資本的相對量則日益下降。而且,當有些部門或企業採用新的技術設備,迅速提高資本有機構成時,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還會絕對減少。同時由於機器的廣泛使用,大批婦女兒童走進工廠,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及一部分中小資本家也加入了僱傭勞動者的行列,使得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增長。這兩種完全對立的趨勢,必然出現相對過剩人口,造成大批工人失業,使無產階級陷於貧困。可見,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積累發展的必然產物,同時也是資本積累的槓桿,甚至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一個條件。所以,資本積累的過程,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過程,就是產業後備軍的形成過程,就是社會財富創造者無產階級的貧困過程。
馬克思正是通過資本積累進程中資本有機構成作用機制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社會的財富即執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模和能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後備軍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勞動力同資本的膨脹力一樣,是由同一些原因發展起來的。因此,產業後備軍的相對量和財富的力量一同增長。但是同現役勞動軍相比,這種後備軍越大,常備的過剩人口也就越多,他們的貧困同他們所受的勞動折磨成反比。最後,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後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律。”(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概括地說,第一,執行職能的資本越大,社會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後備軍也越大;第二,產業後備軍越大,經常的過剩人口就越多,他們就越貧困;第三,產業後備軍越大,經常失業的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把這三點合併成一句話就是:執行職能的資本越大,產業後備軍也就越大,由於失業和貧困而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由於這一規律的作用,資本主義社會兩極分化現象日益發展。“這一規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
馬克思《資本論》馬克思《資本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