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應旌

賀應旌

賀應旌,字萍史,直隸肥鄉人。是清朝當時的大文人,著有多部詩集和傳記,在文學史上享譽頗高。

基本介紹

  • 本名:賀應旌
  • 字號:萍史
  • 所處時代:清朝
基本資料,生平,賀姓起源,李童與賀應旌,

基本資料

賀應旌
圖片圖片
姓名:賀應旌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時代:清朝
籍貫:不詳
民族:不詳
身份:知縣

生平

賀應旌
圖片圖片
康熙年間曾擔任江南鎮江府丹陽縣知縣。晚年辭官隱居,閉戶讀書。康熙二十二年欒城知縣邀請他撰修《欒城縣誌》。著有《漳河源流考》、《游臥龍岡記》等。

賀姓起源

賀應旌
圖片圖片
1、出自姜姓,是為避帝王名諱所改的姓氏。春秋時,齊桓公(姜姓)有個孫子叫公孫慶克,他的兒子慶封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慶封在齊靈公時任大夫,在莊公時與崔杼曾為上卿,執掌國政。後兩人再升為左右相國。因崔杼家內發生內亂,慶封以弒君罪滅掉崔氏,獨霸朝政。於是慶封把政事交給兒子慶舍處理,自己只管吃喝玩樂,引起了朝上朝下對慶氏的不滿,後慶封的親信盧蒲癸和王何,趁慶封外出之機,殺死了慶舍,慶封見勢不妙,便逃到了吳國。吳王噶朱方封給慶封,慶氏宗族聞訊趕來相聚,從此,慶氏比在齊國時還要富裕。至西漢末,子孫徙會稽山陰,東漢時傳至慶儀為汝陰令,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為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字改為同義的"賀"字。慶純改為賀純。史稱賀姓正宗。是為江蘇賀氏。
2、出自他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等所載,南北朝時後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將鮮卑族複姓賀蘭氏、賀拔氏、賀狄氏、賀賴氏、賀敦氏皆改為漢字單姓賀氏。是為河南賀氏。

李童與賀應旌

李童,字蔭繩,新安人,“少有俊才,師事鹿忠節伯順,為高弟子”。遭遇甲申國變之後,“歲貢在睫,逸士投牒於學,攜妻子移居成安,父子以教授生徒為業,越十五年困頓而死。”(151)李童於天啟四年(1624)投到鹿善繼門下,“丙子(1636)忠節殉義,逸士號啼數日,曰:吾奪吾指南也”,“傳習師學,較侍師時倍為真切”。教授生徒以鹿善繼《四書說約》為教本,“每為人講解忠節說約一編,遠邇士執經問業者無虛日。”(152)
孫奇逢《李逸士傳》記云:“肥鄉賀應旌造廬而訪,檄諸士有云:新安李先生,學衍陽明,缽傳忠節,吾儕所當心服而儀型之。相從者五十餘人。己亥(1659)過蘇門,新鄉郭士標傾蓋投歡,令子候問春秋,居一載,忽病,病中猶講不輟,稍瘳,歸成安,意欲終老蘇門,忽病不起,親友問疾者有憂色,逸士笑曰:‘出門以來,死地溝壑,吾志也。今復何憾?’逸士少豪舉,酒後悲歌,有燕趙風。中更家難,益自刻勵,嘗留心經濟,間習兵事,迨其後,邱壑自適,學益篤。嘗云:老而不學便衰,故隨地接引,倡師學於趙衛之間,門弟子隨錄問答之。言曰《讀書歸要》,喜談節事,激昂慷慨,意常有餘,每與地理家談論風生,若有獨解也。卒年六十有八,……”(153)
李童自明清鼎革,遭遇國變之後,遂放棄舉業,終生弘揚善繼之學,即上引所謂“學衍陽明,缽傳忠節”,其“相從者五十餘人”,是大有功於鹿學傳播的。且其有豪舉,“酒後悲歌,有燕趙風”,“喜談節事”,“嘗留心經濟,間習兵事”與鹿善繼頗為相近。惜乎生不逢時,不能一展所學。
(3)薛鳳祚
薛鳳祚,字儀甫,號寄齋,山東益都人。薛為鹿善繼與孫奇逢二人共同的弟子。但他卻以天文、數學而名世,《清史稿·疇人傳》將其列在首位,並稱其“不愧為一代疇人之功首”。他曾將鹿善繼《四書說約》與孫奇逢《四書近指》輯為一編。《四庫總目提要》:此編“卷首列善繼《認理提綱》、《尋樂大旨》,又列善繼、奇逢二人小傳,前有鳳祚自序,謂此書出,當與孔曾思孟四聖賢書共揭星日而行中天,其說殊夸。又謂舉業非相遠,倘於此有得,以應試場,主司必當驚羨,以冠多士,又何其陋歟!鳳祚天文、地理之學皆能明其深奧,如《兩河清匯》、《天學會通》、《天步真元》諸書已卓然足以自傳,又何必畫此蛇足乎?且二書皆有刊本,豈籍鳳祚之標榜,即以二書而論,亦蛇足也。”(154)儘管《四庫總目提要》對其所合編鹿、孫二人書的自我標榜頗有微詞,但對其“天文、地理之學皆能明其深奧”還是十分認可的。其書自傳播鹿氏之學而言,當然還是有價值的。另,薛鳳祚曾編選《歷學會通》近六十卷,書中收錄有《西洋火器法》一卷,就其頗懂軍事方面而言,恐怕亦是有得於鹿善繼之傳。
(4)李完一及再傳李順昌
李完一,字衷實,新安人。教授同里李順昌。李順昌,字燮五,侍候病中的祖父“躬浣廁腧,君八歲,即能代父滌,除便液無倦容”,李完一“奇君才,令從受學,坐臥一樓,書聲達四野,至夜分不輟,其篤志好學,耕夫猶能道其咿唔燈火間也。”而李順昌“研究經史,旁搜博覽,根極理要,且留心當世之務。”(155)應該說是有得於鹿氏之學的。李順昌後以明經充太學,曾官濟寧知州,著有《表忠錄》。其二人授受事見孫奇逢《濟寧知州燮五李君墓志銘》。
3、燕南王學
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二十九《北方王門學案》謂:“北方之為王氏學者獨少,穆玄庵既無問答,而王道字純甫者,受業陽明之門,陽明言其‘自以為是,無求益之心’,其後趨向果異,不可列之王門。非二孟嗣響,即有賢者,亦不過跡象聞見之學,而自得者鮮矣。”故僅論列山東堂邑穆孔暉、山東茌平張後覺、孟秋、河南洛陽尤時熙、河南新安孟化鯉、河南虞城楊東明、陝西渭南南大吉七人。
鹿氏承家學而紹述弘揚王學,躬行實踐,以陽明學旨教授燕南子弟,生徒甚眾,頗有可觀。雖無材料證明其與王陽明有直接的傳承關係,但就其把握王學精髓,服膺陽明、念庵而言,謂之傳陽明學脈於北方,殆無可疑。故以“燕南王學”目之,是非常確切的。方苞亦曾指出:“自明之季以至於今,燕南、河北、關西之學者能自豎立而以志節事功振拔於一時,大抵聞陽明氏之風而興起者也。”(156)可知,王學在北方並非如黃宗羲論列的那樣蕭索,從“以志節事功振拔一時”來看,北方王學總體面貌是十分重志節、重事功、重實踐的。而鹿善繼所引領之燕南王學當是其重要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