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州話

賀州本地話,1934年版的《賀縣誌》記為“梧州聲”,1935年版的《廣西年鑑》稱之為“百姓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賀州本地話
  • 屬於:廣府片
  • 使用人口:約40萬
  • 說明:老粵語’層次
賀州本地話屬於粵語廣府片。
賀州本地話使用人口約四十餘萬(依據1990年數據推算),占市轄區人口四成左右。
本地話在各鄉鎮均有分布,其中使用人口逾萬人的鄉鎮有(以下數據應該在1990年左右):桂嶺鎮(約4.14萬)、賀街鎮(約3.78萬)、大寧鎮(約3.77萬)、仁義鎮(約2.55萬)、步頭鎮(約1.87萬)、蓮塘鎮(約1.5萬)、公會鎮(約1.32萬)、鵝塘鎮(約1.23萬)、信都鎮(約1.2萬)、沙田鎮(約1.08萬)。水口鄉、開山鎮里松鎮黃田鎮等鄉鎮使用本地話的人口也各近萬人。
按其地理分布及內部差異,可分為東北片、中片和南片,各片的代表點分別為桂嶺、賀街、仁義。
據《賀州市志》,賀州本地人的祖先,小部分是元明以後從江浙、江西、湖南、廣東等地遷入的。若單純依據材料推斷,賀州本地話的形成年代應不早於宋代,但透過本地話自身的一些重要特點,同時結合移民史進行考察後,賀州本地話很可能在隋唐時期就已基本成型。
賀州本地話屬於粵語中的‘老粵語’層次,南片由於周邊語言環境相對單純,受客家話、西南官話湘語影響的痕跡不明顯,可以稱得上是老粵語中與古音對應最為整齊的方言之一。
附1990年賀縣(今賀州市轄區)漢族分布情況
漢族分本地人、客家人、鋪門人和九都人四大支系。
1990年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784190,漢族712378,占全縣總人口的90.84%。
本地人 賀縣除鋪,其餘鄉鎮均有居住,其中以大寧、桂嶺、開山、大平、水口、步頭、賀街等鄉鎮為主要居地,至1990年人口約30萬人,占漢族人口的42%,從大量族譜調查證實,其祖先並非土著,為宋朝及其以後由浙江、福建、江西、湖廣、廣東等地陸續遷到賀縣,以明代遷入居多,宋代為數極少,唐代及其以前遷入定居至今未發現。
客家人 主要居住在蓮塘、沙田、公會、桂嶺、黃田等鎮。其餘除鋪門鎮外均有分布,1990年人口約24萬人,占漢族人口的33.8%。其祖先均為清代康熙以後陸續從廣東的梅縣、揭西、揭陽、五華等縣遷入。清以前雖有少量客家人遷入,但卻成了本地人。由於清代客家人遷入數量大,且又來自不同地區,其語言、習俗有差異,從而形成河源、河婆和長樂三個分支。
鋪門人 主要居住鋪門鎮, 此外信都、仁義有部分居住,人口8萬多人,約占漢族總人口的11%。據民國《信都縣誌》記載,鋪門人的祖先原居廣東南雄府保昌縣珠璣巷牛田坊,其遷徙時間有兩說:一為宋紹興元年(1131),二為宋鹹淳九年(1273),據族譜及碑刻資料,鋪門人在鋪門定居為22~28代,約為450~600年。這就是說,鋪門人居鋪門最早也應是在明初,其祖先先至珠江三角洲,後輾轉到鋪門落籍。
九都人 大多分布於八步、黃田、鵝塘等鎮的一些村莊,繞八步城區而居。1990年人口約3萬人,占漢族總人口的4%。其稱謂據說是明朝以都設行政區劃,這支漢族居住地域屬第九都和與九都相鄰的都,自成體系,後人稱之為九都人。其族譜多說來自湖南和江西,有因軍戍而至,有為生計遷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