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歷史

貴州歷史

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據現有資料介紹,中國南方主要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差不多都是在貴州境內發現的。早在24萬年前,貴州就有人類棲息繁衍,已發現石器時代文化遺址80餘處。其中,觀音洞舊石器遺址被正式命名為“觀音洞文化”,對研究中國舊石器時代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貴州歷史
  • 外文名:Guizhou history
歷史概述,名稱由來,鱉人時代,牂牁時代,夜郎時代,郡縣時代,土司時代,行省時代,貴州歷史事件,

歷史概述

在中國,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據現有資料介紹,中國南方主要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差不多都是在貴州境內發現的。早在24萬年前,貴州就有人類棲息繁衍,已發現石器時代文化遺址80餘處。其中,觀音洞舊石器遺址被正式命名為“觀音洞文化”,對研究中國舊石器時代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貴州歷史
在黔西縣的觀音洞,發現了原始人使用過的石器,是長江以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此外,貴州還發現有舊時器時代中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和晚期的“興義人”文化遺址。在普定縣發現的“穿洞文化”遺址,提供了1.6萬年前人類祖先在此生息的證據,而被譽為“亞洲文明之燈”。
貴州建省雖然只有500多年,但是從文獻資料提供的情況來看,貴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得更遠。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當時在今貴州境內有牂牁(音zang ke)古國,並與中原有交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後),貴州分屬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轄。
“貴州”名稱,始於宋朝(公元960—1127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宋朝在敕書中有:“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語,這是以貴州之名稱此地區的最早記載。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設定貴州承宣布政史,正式建制為省。以貴州為省名。
貴州簡稱“黔”。今貴州的部分版圖,戰國時(公元前475—前221年)就屬於楚國的黔中地方,地域面積在今貴州沿河縣到榕江縣以東,包括銅仁地區和黔東南部分縣。秦王朝在此設立黔中郡。唐王朝(公元618—907年),在今貴州設黔中道,建黔州郡,設黔州都督府。貴州的歷史總離不開一個“黔”字,代代相因,直至貴州建省。這就是貴州簡稱“黔”的由來。
貴州歷史
貴州是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全省各族人民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轉戰貴州高原,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途中於貴州遵義召開了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
在這片豐沃的土地上,有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式,有圖騰崇拜、佛道巫術、祭祀樂舞的宗教遺留;有創世神話,謳歌祭調、謠諺傳說一直到各類遷徙、敘事、自娛的民間歌舞藝術得以流傳的心態環境。
也有從遠古岩畫、古黔青銅器、寺廟雕刻、蠟染刺繡、雞卜星曆、地戲、陽戲、儺戲、花燈一直到民族服飾、民族曲藝、民族圖案及工藝品得以存在的精神氛圍,表現出貴州這片土地上特有的自然形態和文化形成,顯示了在複雜歷史時期形成的文化,以其“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的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了它多樣化格局和燦若雲錦般的輝煌。

名稱由來

“貴州”曾經是歷史上貴陽的名稱。
貴州歷史
貴陽開始稱“貴州”是北宋初期的事。據地方志書記載,北宋初年,彝族先民的一支烏蠻人(舊志書稱烏蠻,或盧鹿族,亦稱羅羅族)占領了貴陽,建立了少數民族政權。宋太祖開寶七年(974年),烏蠻首領普貴朝貢於宋王朝,宋太祖趙匡胤有《敕普貴書》,其文稱:“惟爾貴州,遠在要服。”同時“賜王爵,以鎮一方。”(《大明一統志》語)此後,“貴州”之名開始見政府公文、史書。
但那時的“貴州”主要指今貴陽。雖然在整個宋朝,今貴陽地還有大萬谷落總管府、黑羊箐等名稱,但以“貴州”之名存在的時間最長。
宋朝時貴陽已有土砌城牆,居民主要是少數民族,以仡佬族、苗族、布依族和彝族的先民為多。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軍占領了今貴陽地,屯駐城中,將貴州城更名為順元城,意思是“順服元朝”,但這只是統治者一廂情願的想法,老百姓仍稱“貴州”,就連元朝蒙古人所寫的《招捕總錄》一書,也依然稱今貴陽地為“貴州”。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王朝設八番順元都元帥府駐此。
元朝的貴州城仍是土城,在今貴陽市城區南部。居民以世居少數民族為主,也有隨元軍而來的蒙古人、回族人。
明朝貴陽仍叫“貴州”。永樂十一年(1413年),貴州布政使司成立後,“貴州”開始作為省名。此後,“貴州”既是貴陽的城市名,又是貴州省名,兩者並行不悖。直到明朝末年崇禎十一年(1638年)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游貴陽時,還在他寫的《徐霞客遊記》中,稱貴陽為貴州城。
但自明初開始,“貴陽”一名逐漸成為今貴陽地的主要名稱,另一名稱“貴竹”也開始使用。明朝的貴陽已經有了石砌的城牆,城市範圍擴大許多。居民除少數民族外,漢族亦大量湧入。
“貴州”現在是我們生活的省份的名稱,可是,“貴州”曾經作為貴陽的歷史名稱,連續使用了宋、元、明三朝,時間持續了600年。
“貴州”一名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貴州省殷商時屬鬼方,“貴州”和鬼方有歷史淵源,“貴”字就是從“鬼”字演變而來,兩字讀音略同。 “貴”字由“鬼”字演變而來之說,現在看來肯定站不住腳,因為“貴州”之稱始於北宋初期。

鱉人時代

公元前30世紀至春秋時期
四五千年前,鱉人就生活在貴州高原烏江南北兩岸的廣大地區。在後世人文學者的記憶里。他們有雙重的身份。他們既是遠古的鱉巴人,也是古代蜀人魚鳧部落的重要支系。鱉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大師,貴州境內乃至中國境內眾多偉大的早期水利工程系統都留下了鱉人的身影。
1.公元前22世紀,堯舜命令鱉人鯀治水,未獲成功。稍晚,鯀的兒子大禹治水成功,禪讓以獲天下。
2.公元前21世紀,大禹的兒子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政權——夏朝。
3.公元前15世紀,魚鳧人建立古蜀國魚鳧王朝。
4.公元前7世紀初,鱉靈協助蜀王杜宇治水成功,禪讓以獲蜀國,建立蜀國開明王朝。鱉靈後裔治理蜀國十三世,並締造了蜀文化的中心——成都城。
5.春秋時代,鱉國為周楚屬國。鱉國的統治中心位於烏江北岸今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城附近。秦漢時代為鱉縣治所。
鱉註:鱉巴——夜郎——土家族、仡佬族等,是貴州早期人文發展的一條主線。
早期鱉人延續時間之長、分布地域之廣,可以證明兩個事實:
1、鱉即巴,巴即鱉,巴即鱉的變音。
2、早期巴人的活動中心正是在貴州高原,而三峽及附近地區只是走進中原視野最前端的“巴人的籬笆”。

牂牁時代

春秋時期
春秋時代,在今貴州南境有牂牁國,與北境鱉國並存。牂牁江位於珠江上游北盤江、南盤江、紅水河水域。遠古牂牁人屬於濮越民系,大約于越王勾踐稱霸時代立國。勾踐不僅被早期浙江越人、閩越人、南越人奉為祖先,他顯然也是珠江上游牂牁人的祖先。春秋時代牂牁人的勢力影響達到烏江南岸。漢代以後在貴州南境長期設有牂牁郡。牂牁國於戰國時代被夜郎所滅。牂牁歷史是貴州早期歷史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鱉註:濮越——牂牁——布依族、侗族、壯族等,是貴州早期人文發展的另一條主線。濮越人更早期的活動中心大約在更南和更東的地區,牂牁時代進入貴州南境。

夜郎時代

戰國、秦、漢
夜郎國是繼春秋鱉國、牂牁國之後於貴州高原崛起的又一個部落國。本文主張夜郎人為鱉靈入主蜀國之後的鱉人餘部。夜郎國極盛時控制範圍包括今天貴州全境、四川南部、重慶東南部、湖南西部、雲南東部、廣西北部。
秦漢初年,中央政府於夜郎境內置郡縣,而夜郎部落並未完全瓦解,實為共治時期。郎縣、夜郎縣、郎郡治所位於烏江北岸今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城附近。前25年,漢朝擊潰夜郎餘部。

郡縣時代

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
1、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後),將全國劃為36郡。貴州北部、西北部,分屬巴郡、蜀郡管轄。貴州南部、東部,分屬黔中郡和象郡管轄。
貴州歷史
2、西漢初年,貴州分屬益州刺史部犍為郡和牂牁郡。犍為郡管轄今貴州北部、四川南部、重慶南部的大部分地區。牂牁郡管轄今貴州南部及周邊地區。牂牁郡 治蘭且(今貴州貴定縣附近、或凱里市附近、或安順附近)。西漢中晚期,貴州北部大部分地區劃入牂牁郡管轄。牂牁郡領14縣:蘭且、鄨縣、平夷、毋斂、夜郎(駐都尉)、談稿、談指、漏臥、漏江、同並、句町、宛溫、都夢、進桑(駐都尉)。這基本上已經是今天貴州全省格局。
3、東漢基本延續西漢區劃。
4、三國時期蜀國牂牁郡治且蘭(今貴州凱里西北)。領7縣:且蘭、毋斂、廣談、鄨縣、平邑、夜郎、談指。
5、西晉初年牂牁郡 治萬壽(今貴州甕安。領8縣:萬壽、且蘭、鄨縣、平夷、廣談、毋斂、夜郎、談指)。兩晉的大部分時期,貴州境內有牂牁、夜郎、平夷三個小郡。
6、南北朝時屬宋國 荊、益二州。
7、隋代貴州大體屬於梁州刺史部和荊州刺史部管轄範圍。境內有明陽郡(今貴州鳳岡縣北部)領4縣:明陽、寧夷、高富、綏陽。羊牁郡(今貴州甕安縣東北部)領2縣:羊牁、賓化。
鱉註:客觀地看,這一時期在貴州境內的郡縣設定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一方面歷朝歷代均在夜郎、進桑等地駐軍、移民,另一方面卻並沒有對相關地區形成有效的管理,控制權仍然是在土著部落手中,有時候甚至面對來自這些高原民族的軍事威脅。這一時期在貴州地區的郡縣設定更多地成為一種地理符號。

土司時代

唐朝、宋代、元朝
唐代中央政府開始推行羈縻州制度,在當時的邊疆地區利用地方土著管理地方事務,貴州境內出現了幾個對後來產生深遠影響的地方土司政權。在今貴州省境,僅在烏江以北及黔東北地區一度設有正州,其他地區主要是羈縻州。
而到了宋代,由於朝廷面臨來自北方遼國、西夏國的強大軍事壓力而無暇南顧,烏江以北的正州也逐步改為羈縻州。對貴州歷史影響最大的是安、宋、田、楊四大土司政權。
水西安氏土司與水東宋氏土司
彝族先民曾被稱為“羅羅”或“羅蘇”等。唐宋時代,隨著大理國的崛起彝族部落開始越過烏蒙山在今天貴州地區廣泛發展。他們在唐末已形成較大的獨立政權,被稱為“大鬼主羅殿王”。宋末,貴州中部有羅氏鬼國(羅施鬼國),依附於宋。南部有羅殿國,依附於大理。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置八番羅甸宣慰司。至元十九年(1282年),設順元等路軍民宣慰司。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順元、八番兩宣慰司合併,設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於貴陽。後來又以烏江上游的鴨池河為界分為水東﹑水西。水西由安姓土司統治。水東由宋姓土司統治。至明初,彝族土司管轄今貴州省除遵義、銅仁、黔東南之外的大部分地區。
思州田氏土司
思州人自譽“先有思州,後有貴州”,的確如此。遠在夜郎人、牂牁人之前,烏江南北均為鱉國故地,而自唐以後仍然保持了更多鱉人餘韻的地方,非思州莫屬。風景綺麗的岑鞏縣鰲山、龍鰲河就是明證。思州及湘西土家族的歷史,正溯鱉人歷史,也是遠古時代巴人的歷史,上接鯀禹,繁衍至今。
唐代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時設羈縻州思州,歷唐、宋、元、明,均為田氏世襲。明朝永樂十一年(1413年)廢思州宣慰司、思南宣慰司,以思州之地置思州、黎平、新化、石阡四府,以思南之地置思南、鎮遠、銅仁、烏羅四府,始建貴州。
播州楊氏土司
播州為春秋時代鱉國之中心。戰國時代屬夜郎國。秦置鱉縣,屬巴郡。漢初置犍為郡,治所在鱉縣。漢元鼎六年(前111年)鱉縣、夜郎縣等改隸牂柯郡。唐初置郎州,貞觀十三年(639年) 郎州易名播州。
唐朝起於太原,太原人故此得守天下。唐大曆五年(770年) 播州“土酋叛”,太原羅榮率師入播“平叛”,據有播土。大中十三年(859年) 南詔大理國酋龍自稱皇帝派兵侵占播州。安南都護收復播州。鹹通十四年(873年)南詔再次攻陷播州。山西太原人楊端應募,與其舅謝氏率令狐、成、趙、猶、婁、梁、韋七姓,明攻婁山,暗渡赤水,收復播州。羅榮五世孫羅太汪偕同征戰,楊、羅子孫遂家於播。楊氏開始世襲統治播州。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分播州地為二,遵義府屬四川,平越府屬貴州。自唐末楊端至明末楊應龍,楊氏土司治播二十九世,七百餘年。播州楊氏土司管轄範圍相當於今天貴州省遵義地區、黔東南州黃平縣凱里市一帶、及甕安、金沙、綦江等地。楊氏為今天貴州第一大姓。

行省時代

明代至今
元末天下大亂,西南土司紛紛立國稱王。
貴州歷史
明洪武初年(1368年),水西土司靄翠和他的妻子奢香夫人率部擁護朱元璋並協助了明朝平定雲南的戰爭。朱元璋特賜靄翠漢姓安,將順元路改為貴州宣慰司(今貴陽、黔西大方、水城一帶,治所在今貴陽),封靄翠為貴州宣慰使,並賜給他許多金銀和絹帛。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特頒詔書,宣布靄翠的地位在其他宣慰使之上。
靄翠去世後,奢香繼任貴州宣慰使,並修築了貴州至雲南、四川的驛道,促進了貴州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為貴州行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明永樂十一年二月初二日(1413年3月3日),設定貴州布政使司。廢思州宣慰司與思南宣慰司,保留水東土司與水西土司,同屬貴州布政司管轄。從此,貴州正式成為省一級的行政單位。
清雍正5年(公元1727年),將四川屬遵義府,廣西屬荔波及紅水河、南盤江以北地區,湖廣屬平溪、天柱縣,劃歸貴州管理轄。將貴州屬永寧州劃為四川管理轄。至此,貴州延續至今的行政區劃基本確定。

貴州歷史事件

黔西觀音洞遺址證明24萬年前貴州就有人類居住、活動。
貴州歷史
距今1萬年到4千年,貴州進入新石器時代。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人類逐漸定居而成村落。
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時期,貴州逐漸向銅石並用和青銅時代過渡。
春秋中晚期至戰國,貴州出現了鐵器。期間出現了牂牁、夜郎、且蘭等“部落方國”。
戰國末年,楚將莊途經且蘭、夜郎等地入滇。
公元前277年,秦於今川、鄂、湘、黔邊境地區置黔中郡,這是貴州有行政建置之始,“黔”之名亦由此而得。
前135年,漢王朝拜唐蒙為郎中將通夜郎,借夜郎精兵浮船牂牁江以控制南越。夜郎,且蘭及旁小邑皆歸附於漢。
前111年,漢王朝設牂牁郡。採取“募豪民田南夷”的措施,將“三蜀大姓”移入貴州。
公元225年,蜀相諸葛亮領兵南征,“南中”平定後,設郡縣。其中六縣在今貴州境內。
公元264年,牂牁等郡歸附於晉。
公元639年,唐太宗根據山川形勢,分全國為十道,今貴州地大部屬江南道。
公元974年,彝族首領普貴納土內附,因賜王爵以鎮一方。宋太祖《敕普貴書》中,有“惟爾貴州,遠在要眼”之名,“貴州”之名始於此。
公元1282年,元朝置順元等處宣慰司,其地在今貴陽市及黔南地區。
1382年設貴州都指揮使司,與貴州宣慰司同城,隸於右軍都督府。
1413年建立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自此貴州始為一省,成為全國十三布政使司之一。
1425年貴州始行科舉,有願應試者到湖廣就試。
1658年清軍分三路進攻貴州。
1680年清軍擊敗吳三桂叛軍,進入貴州,直抵省城貴陽,並逐次收復叛軍占領的各府、州地。
1726年雲貴總督鄂爾泰派兵征廣順長寨奏請改土歸流,揭開了貴州境內大規模改土歸流的序幕。
1890年青溪鐵廠正式開工生產。
1895年貴州90多名舉子參加“公車上書”簽名。
1896年貴州人二品大臣李端上《請推廣學校折》。
1911年11月4日,貴州回響武昌起義,成立大漢貴州軍政府。清朝在貴州的統治結束。
1915年5月貴陽民眾示威遊行,反對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
1916年1月27日貴州回響護國運動,宣布獨立。
1917年,王伯群、華之鴻成立“群益社”,擬發展貴州實業。
7月4日貴州省議會通電反對張勛復辟。
1919年5月貴州回響“五四”愛國運動。
1931年9月19日貴陽學生上街遊行,抗議日本帝國主義侵占瀋陽。
193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會議,紅軍主力自湘入黔。
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
1937年貴州大旱,災情嚴重
1939年唐山交大遷福泉,浙江大學遷遵義
1945年抗戰結束
1947年國民黨貴州當局在貴陽成立“剿匪宣傳總動員委員會”。
1949年11月15日 貴陽解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