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規律

財富規律屬於經濟學、或者社會學範疇的客觀規律,出自劉德著作的《財富論》;財富規律是繼馬克思價值規律剩餘價值規律之後的人類社會思想史的第三大規律。財富規律是21世紀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發現,是人類進步、社會發展的里程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財富規律
  • 外文名:Wealth rule
  • 範疇經濟學
  • 意義:揭示了財富的轉化和傳遞奧秘
  • 價值:經濟學第三大規律
  • 出自:《財富論》
  • 創立者:劉德
基本內容,意義作用,解決問題,財富規律要解決的簡單問題是,財富規律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是,歷史意義,財富規律揭示了貧富差距產生的本質根源,財富規律豐富了鄧小平理論,財富規律改變了人們對人類社會發展看法,財富規律指正了人類社會發展學家的誤解,財富規律研究成功的劃時代意義,財富規律的作用,

基本內容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商品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以價值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價值規律的意義和作用:價值規律是人類社會普遍適用的經濟規律,揭示了商品經濟變化和發展的奧秘。
剩餘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剩餘價值實質是由僱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工人勞動力價值以上的那部分價值。剩餘價值規律的意義和作用:剩餘價值規律的研究成功,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僱傭工人的秘密,揭露了任何僱傭勞動生產制的本質,揭示了僱傭社會的財富不斷增長的源泉。
財富規律的基本內容是:
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意義作用

財富規律的研究成功,揭示了貧富差距產生的本質根源,豐富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徹底地改變了人們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看法,證明了先前任何人類社會發展學家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不是在光明中摸索。

解決問題

財富規律要解決的簡單問題是

1、為什麼鄧小平要提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2、為什麼有貧富差距

財富規律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是

1. 如果說在信奉至上的年代,學識決定一個人的品質,那么在物慾橫流的今天,財富則主宰一個人的精神。全球一年一度的《福布斯》億萬富豪排行榜不知曾經灼傷了多少雙求財若渴的眼睛,獲得財富日益成為人類社會活動終極目的,貧富差距也日趨加劇。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同志作出了“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治抉擇,是偶然,還是人類歷史發展地必然選擇?“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是“允許貧富差距”,也是“私有制”的代名詞。難道“私有制”和“貧富差距”真的不可扼止嗎?
2. 如果把人類社會分成兩大部分,那么一部分是人,另一部分就是財富。財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和基礎。於是,人與人之間的財富爭奪戰爭曠日持久、永不厭倦地進行著。財富象徵著權力、富有、自由、尊貴等,幾乎是所有的人都想得到的東西。 在爭奪財富的戰爭中,在追逐財富的道路上,一部分人屢戰屢勝,一路凱歌,以致財富倍增,腰纏萬貫,榮華富貴,富可敵國;另一部分人一生收入微薄,窮困潦倒,平庸,碌碌無為。為什麼會出現貧富差距呢?富人是運用什麼樣的工具和手段增加財富呢?在財富爭奪戰爭中隱藏一個怎樣的遊戲規則?財富迅速聚斂的方法可以克隆和複製嗎?
在爭奪財富戰爭背後隱藏著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規律——財富規律,財富規律這隻“看不見的手”指揮著財富井然有序的分配,從而揭示了貧富差距產生的本質根源。

歷史意義

財富規律揭示了貧富差距產生的本質根源

撕開迷失面紗,還給人類真實面孔。世界的本質就是差異,有差異的人和有差異的物組成有差異的事物,構成有差異的人類社會。貧富差距是物質相異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人之間存在貧富差距,地區與地區之間存在貧富差距,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也存在貧富差距。
富就是表示財產多,先富起來的表示擁有的金錢、物資、房屋、土地等等的數量多。無論是先富起來的還是所謂後富起來的人稱之為私人或私有者,私人占有的財產稱為私有財產或私人財產。私有財產是私有者創造出來的財富,私有者日積月累的勞動創造出來的財富是私有財產源源不斷增加的主要來源。私有者通過勞動創造的財富,一部分用於維持生存,另一部分就成了剩餘下來的財富——私有財產。
由於體力強度差異、智商高低差異、熟練程度差異、家庭出生差異,地域發展差異、人為能力差異等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私有者創造財富的能力存在著客觀的差異。創造財富能力的大小是通過掙錢工具優劣表現出來,如果說掙錢工具的優劣是現象,那么創造財富能力的大小就是本質。
總之,私有財產是私有者通過掙錢的工具創造出來的,私有財產多,就富裕;私有財產少,就貧困。在實際的生活中,贍養家屬的人數不同和消費水平的高低都影響著私有財產的多少,從而拉大貧富差距。
可見,私有者創造財富的能力差異和財富規律的存在是貧富差距的直接原因。
人生是一個變數,貧富也不是一個定值。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寫道:“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史蒂夫o賈伯斯就是這樣一個美國式的英雄人物,幾番沉浮,依然屹立不倒。作為“蘋果”創始人,他改變了一個時代,掀起了個人電腦的熱潮。但是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被迫離開了自己費盡心血打造的“蘋果”,從天堂跌到地獄。然而12年後,他捲土重來,重新開始了第二個“史蒂夫o賈伯斯”時代。賈伯斯成為一個奇蹟,以個人資產54億美元引起人們關注。中國的行銷奇才史玉柱,經營巨人漢卡,行銷腦白金、黃金搭檔,從青島健特、四通控股套現,持股華夏、民生銀行,將巨人網路IPO每一次轉換行業,進入新領域,都讓人難以理解,捉摸不透。從巨人漢卡的成功到巨人大廈的“倒塌”,再從腦白金到黃金搭檔的捲土重來,巨人遊戲的如日中天,史玉柱充滿傳奇色彩的創業歷程讓人們唏噓不已。從創業青年,到全國排名第八的億萬富豪,再到負債2億多的“全國最窮的人”,現在的史玉柱又站起來了,是一位個人資產28億美元的著名企業家。中國有句俗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是這個意思。
創造財富的過程,是財富運動的過程,是能力轉換和傳遞的過程。不管你從事工業、農業、服務業,也不管你經營金融、商業、信息、航運、旅遊、房地產等行業,更不管你是總裁還是雜工等等。這些都是財富運動的表面特徵和外部聯繫,是片面的多變的,能夠為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這些財富運動的本質是創造能力的轉換和傳遞。能力的轉換和傳遞才是財富運動相對穩定的內部聯繫和根本性質,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可見,各行各業生產經營的過程是創造能力利用的過程,也是能力的轉換和傳遞的過程。
綜上所述,剩餘價值規律告訴我們:只要是存在僱傭勞動制,就必然榨取剩餘價值。財富規律告訴我們: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能力大就富裕,能力小就貧困。可見,貧富差距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貧富差距是客觀規律作用的結果。
世界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人類是不斷進步的,規律是不以任何個人意識為轉移的。財富規律的發現是唯物主義對唯心主義的又一次勝利,是當前人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意識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財富規律的理論是改革開放、世界格局發展的前沿科學和指導思想。
綜上所述,財富規律的研究成功,揭示了貧富差距產生的本質根源。

財富規律豐富了鄧小平理論

讀完《鄧小平文選》,最使我過目不忘的是“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說到“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令我費解的是為什麼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縱觀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作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治抉擇是何等的艱難,是千百年以來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
種種平均主義的消失,引起了阿德的思考。在阿德個人看來,平均主義的提出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關係,這個關係就是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是一種能力的轉換和傳遞關係。
一、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自然欲求性。
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自然欲求性,獲得具有滿足人們生存需求的生存資料是人的自然欲求性的客觀要求。人的自然欲求性表現為人有生存的要求,有生存得更好的要求等,要滿足這些要求,就必須有足夠的生存資料。生存資料具有能夠滿足人們需求的能力,因此,獲得生存資料就是滿足人的自然欲求。馬克思認為物質第一性。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中國搞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鄧小平倡導發展才是硬道理。可見,獲得足夠的生存資料是人的本能要求。
二、獲得足夠的生存資料是人體維持生命存在必要的條件。
人體內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新陳代謝,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能量和物質的交換,人體維持生命活動都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是維持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人們需要營養物質還需要適宜的生存環境,這些營養物質和生存環境構成了維持生命存在的生存資料。
三、獲得生存資料的途徑就是支付勞動。
我們不難看出,個人作為社會的細胞都向社會伸出貪婪的手。我要、我能夠要到多少,能夠給我多少。所有的個人都在給社會這個“大老闆”打工,個人為“大老闆”付出勞動、智慧、以及個人所能夠付出的所有的能力,進行有組織、有目的、有計畫的換取自己所需財富。在石器時代,人們使用石頭、木棒等工具,這樣的能力換來的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的能力一日千里的改變,換取的回報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付出勞動,付出創造財富的能力,才能獲得勞酬,才能獲得生存資料。可見,創造財富能力的大小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從而說明了生存資料的獲得是能力的轉化和傳遞的結果。
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本質關係是能力的轉換和傳遞關係,那么,這種關係就必然受到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規律——財富規律的制約,也就是說這種關係中的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要符合財富規律的要求。因此,每天都是24小時,每天幾乎所有在工作的人都在辛勤努力的工作,毋庸忌諱,每天每個人的勞動報酬幾乎都不一樣;收入的懸殊就逐漸形成了貧富差距,並且在一定的時間內,窮的依然貧窮,富的依舊富裕。在種種現象的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指揮,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支配,早已注定,這就是能力的轉換和傳遞規律——財富規律。
財富規律是財富的分配規律;財富規律的發現,揭示了貧富差距的本質根源;財富規律——“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是隱藏在財富爭奪戰爭中的遊戲規則。可見,允許存在貧富差距,“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財富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
綜上所述,“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順應了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自然欲求性;順應了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的本質關係是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關係;順應了財富規律的分化作用;符合了財富規律——“能力大就富裕,能力小就貧窮”的客觀要求。同樣,財富規律的發現,為“平均主義”的流產找到了根本的原因;為鄧小平“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抉擇提供了理論依據。
總之,財富規律的研究成功,豐富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財富規律改變了人們對人類社會發展看法

被評選為“千年偉人”的馬克思是共產主義學說的奠基人。共產主義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闡明了無產階級解放的道路和戰略手段,明確地指出無產階級的最高理想是實現消滅階級、消滅貧困,達到最進步、最合理、最完美、最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可見,共產主義學說對世界無產階級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所謂的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總之,阿德個人認為:馬克思被評選為“千年偉人”是因為理想的共產主義學說在人們的心中已安家落戶、根深蒂固的原因吧
毋庸忌諱,事實上,共產主義學說是迄今為止最大的謊言,是荒謬絕倫的學術思想。共產主義社會要消滅貧困、消滅貧富差距,從而違背了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規律——財富規律。任何違背規律的社會都必然夭折,必然受到嚴厲懲罰。可見,共產主義社會在財富規律面前顫抖,共產主義社會是子虛烏有、荒謬絕倫的謊言。共產主義社會的流產打破了馬克思發現的所謂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所謂的人類社會高級階段只是一個紙上談兵美麗的謊言。總之,財富規律的研究成功,徹底地改變了人們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看法。
一、“千年偉人”馬克思是共產主義學說的締造者
1999年,由英國劍橋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們發起,評選“千年最偉大、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結果馬克思位居第一,被選為“千年偉人”,而似乎早已被習慣公認第一的愛因斯坦卻屈居第二。
緊接著,英國廣播公司(BBC)又以同一命題,在全球網際網路上公開徵詢,一個月後匯集全球投票結果,仍然是馬克思第一,愛因斯坦第二,牛頓第三,達爾文第四。
2002年,英國路透社又邀請政界、商界、藝術和學術領域的名人評選“千年偉人”,結果是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遜於愛因斯坦。
2005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再次在國際網際網路上評選“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哲學家”,馬克思名列榜首。
馬克思被評為“千年偉人”,是因為1848年2月他創作了《共產黨宣言》,創立了共產主義學說。《共產黨宣言》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斷言資本主義最終必將被社會主義取代。同時,它還指出了階級鬥爭在階級社會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自己的統治,進而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共產主義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是偉大的思想家,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絕不是徒有虛名的。馬克思和摯友恩格斯創作的這部巨著《共產黨宣言》,開創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實現所謂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紀元,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行動的指南,也標誌了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思想體系的形成,“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改變了世界。《共產黨宣言》包含了劃時代的思想,為任何時代、任何膚色或種族的被剝削者和被壓迫者指明了爭取解放、和平、人類尊嚴與社會公正的道路。“哪裡有暴君們的恐怖和黑暗統治,哪裡有千百萬人的眼淚掉在鐐銬上,哪裡就有人悼念馬克思。”《共產黨宣言》在傳播和鬥爭中發展,在發展和鬥爭中更廣泛傳播,全世界出現過240多個馬克思主義和組織,幾乎遍及每一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曾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四分之一的土地、五分之二的產值和三分之一的國民收入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下。
如今,《共產黨宣言》發表已有160多年,其魅力經久不衰,仍具有震撼世界的意義。《共產黨宣言》在全世界已用100種文字出版了1000次以上,被列為對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15部著作之一,1996年初,倫敦出版界傳出一條爆炸性新聞:《共產黨宣言》銷售火爆,進入英國暢銷書行列;在英格蘭銷路更好,已列第五暢銷書之位。許多人不僅當作閱讀品,更是當作收藏品來買。英國報刊指出,雖然本經典著作已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在英國銷售如此紅火卻實屬少見,因此不少人稱這是“在書店裡爆發的一場革命”。199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周年之際,世界各地的一些組織和個人紛紛召開學術會和撰寫紀念文章,做出了極高的評價。有學者認為:《共產黨宣言》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出生證書。
總之,“千年偉人”馬克思是共產主義學說的締造者,也正是因為馬克思創立了共產主義學說,才被評選為“千年偉人”。
二、共產主義學說的萬能論的形成
馬克思被評為“千年偉人”,說明馬克思創立的共產主義學說的魅力經久不衰,仍然震撼世界,扣人心弦。那么,共產主義社會究竟是什麼樣呢?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社會是無產階級為之奮鬥的最終目的,是人類最美好、最進步、最理想的社會制度,在共產主義社會裡,該消滅的消滅了,該具備的具備了,該達到的達到了。從而構成了共產主義學說的萬能論。
第一、消滅了私有制,消滅了剝削,消滅了三大差別,消滅了社會分工。
共產主義社會完全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共產主義全民所有製成為唯一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共產主義社會徹底剷除了私有制,人們與私有制相聯繫的傳統觀念也將徹底被剷除,國家由於不存在需要鎮壓的對象,也徹底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全面發展的自由人聯合體。共產主義社會消滅了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共產主義社會消滅了社會分工,勞動不再是一種奴役人和壓迫人的手段。
第二、具備了高度的共產主義覺悟。
在共產主義社會裡的每個社會成員都是具備高度共產主義覺悟的勞動者,他們的勞動是自覺自愿的,不計報酬的,平等自由的勞動;同時在消滅三大差異之後,勞動不再是一種奴役人和壓迫人的手段,而成為解放人的手段,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不是強迫的而是自發的為公共利益的勞動。具備共產主義覺悟的勞動者將勞動看成是自己生活常規,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第三、達到了人人平等、自由、民主。
共產主義社會是全人類獲得徹底解放,人人都成為平等、自由、獲得全面發展的社會群體。共產主義社會是平等自由的聯合體,每個社會成員都有權利,也都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去從事工作或研究探索。在那種情況下強制性的社會分工不再存在,全體社會成員都是平等、自由和全面發展的勞動者,並且以高度的科學文化水平來合理安排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每一個人的平等、自由、全面的發展成為所有人的平等、自由、全面發展的基礎和條件,而一切人的平等、自由、全面發展是通過每一個人的平等、自由、全面發展來開闢道路和實現。這種情況是共產主義社會自由人聯合體的一個重要特徵。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費爾巴哈》中生動形象地描述了自由人聯合體中的情形,“在共產主義社會裡,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範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但並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人、牧人或批判者。”(《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38頁)
在共產主義社會裡的平等還表現在按需分配形式上。按需分配是一種最理想、最合理的分配方式。“按需分配”,就是共產主義社會將按每個社會成員的需要來分配消費品,按照實現個人全面發展所需要的一切向社會領取必需品。
總之,共產主義社會在馬克思“包裝”下,該消滅的消滅了,該具備的具備了,該達到的達到了,也就是說共產主義社會,結集了所有理想社會學說的優點,摒棄了所有現實社會的缺點,從而構成了共產主義社會的萬能論。共產主義社會是最理想的、最萬能的,也是子虛烏有的、荒謬絕倫的。
三、共產主義學說的萬能論的覆滅
共產主義學說是完美的、是萬能的、是人間的天堂,沒有半點瑕疵。共產主義學說也是荒謬的,荒謬得漏洞百出、一敗塗地。
第一、共產主義學說沒有立足於理論常識,沒有運用任何經濟學理論、社會學理論作為依據。為了達到完美、萬能、理想的境界,把能不能消滅的和該不該消滅的都消滅了。這是不折不扣的紙上談兵,是唯心主義的典範。
第二、人為的認為社員具有共產主義覺悟,漠視了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自然欲求性,踐踏人與人之間的本質關係是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關係。
具有共產主義覺悟就是做出自我犧牲,號召人們發揚共產主義覺悟就是想無償占有別人的財富。共產主義覺悟與人的自然欲求性是完全矛盾的、對立的、不相容的。人的自然欲求性表現為我要、我需要更多的財富,才能活得好,以及活得更好。因此,共產主義覺悟不是說有就有的,人的本質屬性也不是說無就無的,本質的東西不是說改就能改的,說改就改,或者說變就變的不是本質。歐文執導的“新和諧公社”和中國版的“人民公社”就是前車之鑑。
財產的多少、財產的差異是人的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私有制順應了事物的相異性,是相異性的客觀要求。貧富差異、城鄉差異、工農差異、勞動差異、分工差異等是客觀事物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的客觀世界。城市之所以叫城市,農村之所以叫農村,是因為他們由各自不同的因素組成,從而形成了城市與農村的差異。因此,消滅差異就是否認事物的相異性,就是否認客觀世界。
第四、各盡所有與按需分配,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從而違背了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規律——財富規律。
每個人創造財富的能力是不同的,每個人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在共產主義社會裡,能力小的需求大,或者能力大的需要也大。最後出現不管是能力大的還是小的,需求都大。從而導致生產與消費脫節。
人的需求是無上鏡的,這是人的本質屬性的客觀要求。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只工作不求勞酬,或者只工作情願拿微小的工薪。有要不要白不要,這裡什麼所謂的共產主義覺悟都無濟於事。可見,各盡所有與按需分配,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從而必然導致生產與消費脫節。因此,共產主義社會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必然會重蹈“新和諧社會”和“人民公社”的覆轍。
要使生產和消費協調發展,要促進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就必須實施“創造財富的能力大,獲得的勞酬就多;創造財富的能力小,獲得的勞酬就少”的遊戲規則,即就是必須符合財富規律的要求,順應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規律。
總之,對於社會來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有限的,即生產是有限的;人的需要是無限的,即消費是無限的。有限的生產與無限的消費是不協調的、不相容的。必然導致共產主義社會破產。對於個人來說,人的勞酬不以人的創造財富的能力來衡量,違背了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規律,必然導致平均主義思想的泛濫,依賴思想的滋生,經濟停滯,社會倒退。
第五、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社會性,是共產主義學說荒謬的根源。
1.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社會性,也就是說馬克思認為什麼樣的社會就會出現什麼樣的人。
奴隸社會出現了奴隸和奴隸主,封建社會出現了農民和地主,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工人和資本家,那么,共產主義社會就會全部都是無產階級,並且是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無產階級。馬克思也曾經說過,無產階級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
2.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社會性,也就是說馬克思認為在特定的社會裡,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這個社會裡的人就會變成預期的狀態。
資本主義社會需要一無所有的工人和擁有大量的資本的資本家,這樣剩餘價值就會通過勞動力的買賣落入資本家的腰包,資本才得已運轉,才叫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需要什麼都會全面發展萬能的人,從而形成沒有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勞動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共產主義社會需要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人,從而形成“勇於犧牲個人利益,沒有私心,沒有私慾,把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或者把別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勞動當成第一需要”的人。因此,共產主義社會裡的人被人為的認為是萬能的、沒有私慾的人。反過來說,有了萬能的、沒有私慾的人,就可以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了,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因此,在共產主義社會裡,“私有制、剝削、勞動差別、環境差別等”統統可以消滅。總之,這種沒有私慾的萬能人,既會努力工作生產出很多的產品,又沒有貪慾的行徑,是好好先生。因此,在這樣的社會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3.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社會性,也就是說馬克思認為社會中的人何時何地都是社會所需要的人。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需要一無所有的工人和擁有大量資本的資本家。嘿在馬克思的描述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幾乎找不到這兩類人以外的第三類人。共產主義社會需要沒有私慾的萬能人。嘿馬克思說共產主義社會裡的人全部都是“具有共產主義覺悟、平等、自由、獲得全面發展的勞動者”。中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就是“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社會性”的怪胎。
我的大爺,現代人連工作都不想要,就是喜歡上網,玩遊戲,泡酒吧,串夜店。沒有私慾的萬能人到哪兒去進口?知馬克思心者,阿德也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也是一場智慧的較量。
綜上所述,理想的共產主義學說因為“理想”而荒謬。
四、“千年偉人”的完美謝幕
隨著共產主義學說劇情夭折,從而使馬克思“千年偉人”的耀眼亮麗的光環頓時黯然失色,“千年偉人”也隨之永恆的終結。
曾經盡善盡美的共產主義學說,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嘔心瀝血,前仆後繼。如今,共產主義學說家喻戶曉,根深蒂固。1999年和2005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國際網際網路上評選“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和“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哲學家”,馬克思都名列榜首。從1995年到現在,巴黎已連續舉行了幾屆“國際馬克思大會”,在紐約、倫敦等地,也相繼召開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國際學術會議,參加會議的人數從數百人到數千人。
無論多么絢麗的肥皂泡,都將一步一步走向破滅。共產主義學說畢竟是不折不扣荒謬的學術思想,對人類社會貽害無窮。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共產主義學說宣傳基地,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實驗田。在特殊的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時期笑話連天,貽笑萬年。
如果說共產主義是天堂,那么人民公社就是金橋。於是,有人讚頌人民公社。“入了公社如上天,一夜賽過幾千年,利刀斬斷有根,開闢歷史新紀元。毛主席,說句話,幸福就從天上下,人民公社好處多,誰都爭著來參加。人民一聽辦公社,歡聲如雷震天下,千萬婦女走出家,老人笑得掉淚花。”1958年11月17日,湖北省當陽縣跑馬公社的黨委第二書記張某在主持公社工作的會議上宣布:“今天是社會主義的尾,明天是共產主義的頭,共產主義社會已經到了。”又說:“共產主義要消滅私有制,消滅家庭,除了老婆以外,什麼都共有了。”荒謬的共產主義學說,荒謬的共產主義實驗,由於荒謬絕倫,無法運作,從而草率的消失了。可見,“人民公社”、“大躍進 ”、“平均主義”、“大鍋飯”都是共產主義的怪胎。
列寧推行了“戰時共產主義”,無償占有人們的財產或生存資料等財富,導致大規模的農民暴動和士兵叛亂。史達林執政的30年裡,多次提出很快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可是,直到史達林進棺材的那一天都不知道什麼是共產主義,更不用說怎樣實現共產主義。赫魯雪夫上台後宣布:“在二十年內我們將基本建成共產主義社會”,我們“這一代蘇聯人將在共產主義制度下生活”。結果也是紙上談兵。可見,牛皮轟轟列寧、史達林、赫魯雪夫等都沒有捕捉到一丁點共產主義的影子,何況區區一個戈巴契夫呢?總之,任何向共產主義社會方向發展的國家都必然潰敗,可見蘇聯的解體決非偶然。21世紀“共產主義”將是“荒謬”的代名詞。
隨著蘇聯的解體,東歐的巨變,世界共產主義事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世界上原執政的15個共產黨,有10個喪失了政權,廣大非執政的共產黨力量銳減,世界上除中國外的各國共產黨總人數由4400多萬減至1000多萬。可見,共產主義學說已是窮途末路,岌岌可危。
隨著財富規律的研究成功,隨著人們對共產主義學說的認識加深,隨著共產主義學說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種種障礙和弊病,從而使共產主義學說的荒謬性暴露無遺。可見,馬克思主義過時,社會主義失敗,共產主義徹底崩潰的日子屈指可數。
總之,財富規律的研究成功,揭示了共產主義學說的荒謬性,切斷了人類社會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打破了馬克思發現的所謂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從而徹底地改變了人們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看法。

財富規律指正了人類社會發展學家的誤解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詩聖”杜甫對階級社會劇烈的貧富差距現象真實的寫照。一方面表現了詩人對階級社會的憎恨,另一方面又表現了他對窮苦的勞動人民的同情。於是,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籲。
貧富分化日益加劇的現象令所有高尚偉大的人類社會發展學家難以釋懷。他們把“消滅貧富差距,實現生存資料平等”作為出發點,希望建立一個社會全體成員都怡然自得的合理社會,從而取代十惡不赦的階級社會。在人類社會思想發展史上,社會發展學家浩若繁星,層出不窮。孔子、伯拉圖、亞里士多德、托馬斯·莫爾、傅立葉、歐文、馬克思等,他們都曾經描繪和設計過和諧的理想社會。
隨著財富本質的揭示,隨著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規律——財富規律的發現,從而得出:財富不能憑空產生;財富的分配受到財富規律的制約;“能力大,就富裕;能力小,就貧窮”是財富規律的客觀要求。從而說明了任何“消滅貧富差距”的社會都必然流產。因此,財富規律的研究成功,證明了任何人類社會發展學家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不是在光明中摸索。
一、世界的本質就是差異和矛盾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由存在差異、充滿矛盾的事物組成。差異和矛盾是客觀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處處存在著差異。
幾經周折,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迎來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新的歷史時期。通過3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經驗,中國共產黨發揚了務實的思想作風,貫徹實事求是的精神,國家的政策轉變了。不消滅富人啦也不消滅窮人啦在政府的工作報告上,明確提出:要建立一個多個階層能夠和睦共處、平等互惠的和諧社會。中國政府政策的轉變,印證了人類社會固有的差異和矛盾是不可以消滅的。
世界的本質就是矛盾。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矛盾,任何時候都存在著矛盾。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論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思維,無論過去、現在或將來,矛盾都普遍存在。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矛盾不僅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而且任何事物在其發展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存在矛盾。矛盾無時不有。每一事物從它產生、發展到滅亡的整個過程中,任何時候、任何階段都存在著矛盾。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產生了,又開始了新的矛盾運動。矛盾不斷出現,不斷解決,永無止息,在新舊矛盾之間沒有一個無矛盾的階段。
資本家聚斂了大量的資本,購買了廠房、機器、生產資料等,設定了剝削的陷阱,等待著工人往陷阱里竄。在這種僱傭勞動生產制中資本家剝削了僱傭工人,資本家獲得的正是工人所失去的,可見資本家與工人之間充滿矛盾。在馬克思的影響下,無產階級消滅了資產階級,同時也消滅了工人與資本家的矛盾。這樣的社會完美了嗎?沒有。後來,以人民公社的形式使人們達到平均,消滅窮人。大家都是人,應該人人平等,沒有矛盾。但人民公社依然沒有推動社會進步。
總之,沒有差異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消滅差異消滅矛盾就是消滅世界。因此,消滅貧富差距就是消滅客觀世界。
二、任何消滅差異和矛盾的社會都必然夭折
社會制度的更替,人們已司空見慣,本也無可厚非。但是,一個符合客觀規律,一個順應人的本質屬性,即人性化的社會,是永葆青春,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相反,那些否認規律、否認差異和矛盾的所謂的理想社會,無論多么完美的幌子,都必然會流產。任何否認規律的國家和地區都必然會停止發展。
一、烏托邦和世外桃源是理想社會的詮釋。
烏托邦是指不存在的地方。世外桃源是指現實世界以外的地方。也就是說,烏托邦和世外桃源是現實世界裡不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這個不可能存在的地方恰好是人們苦苦尋求最理想的社會。因此,烏托邦和世外桃源就成了理想社會的代名詞,是理想社會的詮釋。
“世外桃源”出自中國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的《世外桃源》。這裡面講了一個虛構的社會,與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地對比,並且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人們,具有長久的魅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總之,烏托邦和世外桃源因為完美而被世人嚮往和傳誦,也因為完美而紙上談兵。
二、新和諧公社和人民公社是理想社會的嘗試。
1842年,理想社會的偉大實踐者歐文,他聚積了一大筆錢,帶著一批志同道合的人,花20萬美元,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買了8萬英畝土地,興建了“新和諧公社”,從而拉開了共產主義試驗,歐文希望在“新和諧公社”里,人人各得其所,和睦相處。然而,公社維持了4年,4年以後終因虧損宣告破產。更加令人震驚的是:歷史以同樣的手法,在同一個時期里,在美國紐約等地建立的另外18個歐文式的公社和40多個傅立葉的合作公社也都以失敗告終了。
理想社會就是要消滅差異和矛盾,就是要消滅貧富差距,從而違背了財富規律,這樣的社會必然要受到懲罰。消滅貧富差距就是遏制人性的貪婪欲望,人的欲望被限制後,人的懶惰和依賴就要被喚醒,從而導致人們在勞動中“出工不出力”,大大地挫傷了創造力,使生產停滯。可見,“新和諧公社”和“人民公社”出現嚴重虧損決非偶然。可見,任何消滅貧富差距,任何消滅規律的社會,都必然走向滅亡,必然重蹈覆轍。

財富規律研究成功的劃時代意義

人類思想發展的進程是人類文明歷史的進程,也就是說思想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財富論>>主要是闡述了財富規律,財富規律地發現揭示了貧富差距產生的本質根源,是唯物主義對唯心主義的又一次勝利; 貧富差距產生的本質根源地揭示為打敗千年偉人——馬克思提供了鐵證。因此 :
如果《共產黨宣言》是唯心主義的典範,闡述了一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共產主義”學術思想,其實質是子虛烏有、荒謬絕倫的;那么《財富論》就是唯物主義的精髓,就是對這種荒謬學術地揭示、抨擊和終結。
如果說馬克思時代的貧困者叫做“古典無產階級”,那么現實社會中的貧困者就是“當代無產階級”,強大就是力量,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專政是強者對弱者的專政。隨著社會實踐活動和理論探索的深入,人們不關注誰專政或者什麼樣的階級專政,人們更加關注如何建立一個合理、和諧的社會。因此,後社會主義時期是發展社會主義,探索如何建立一個窮人和富人長期共存、團結、互利、互惠、有序的社會。

財富規律的作用

財富規律是能力的轉化和傳遞的基本規律,它就像一根無形的指揮棒,哪裡存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財富規律就在哪裡起作用。財富規律是客觀的,人們不能創造它,也不能取消它,只能遵循和順應財富規律的要求,自覺地利用它。財富規律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財富存在能力差異是財富規律的客觀要求。
如果說“財富存在能力差異”是結果,那么“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就是原因。財富規律就像一面鏡子,能夠輕而易舉地“測試”出財富存在能力差異。可見,財富存在能力差異是財富規律“測試”的結果。
如果所有的財富都沒有差異,沒有能力大小區別,那么就沒有財富規律——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如果沒有財富規律——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那么財富也就不存在能力大小差異。可見,財富能力大小差異和財富規律互為因果、互為條件。
第二、財富規律刺激企業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刺激勞動者提高職業技能素質。
根據財富規律的要求,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因此,能力大的企業獲利較多,能力小的企業獲利較少。生產條件好、生產技術水平高、經營管理水平高、勞動生產率高的企業能力大,這樣的企業盈利較多;反之,那些生產條件差、技術和經營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也低的企業能力小,這樣的企業盈利較少,有的甚至不僅不能得到利潤,反而賠本、破產。這樣一來,就形成了財富規律督促企業不斷地改進技術,改善生產條件和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的獲得都離不開先進的生產技術,先進的經營管理。先進的生產技術,先進的經營管理直接決定企業是否盈利和盈利多少。因此,企業要想盈利或盈利更多,只有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可見,先進的生產技術,先進的經營管理是企業盈利的客觀要求。
可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是制勝的武器,盈利的法寶。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是市場競爭的客觀要求,也是財富規律的客觀要求。
第三、財富規律促進了人類社會兩極分化。
根據財富規律的客觀要求,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小力,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因此,能力大,就富裕、先進;能力小,就貧困、落後。貧富差距是財富規律“分化”作用的必然結果,財富規律的發現為科學地解釋貧富差距現象提供了依據。
差距是普遍現象,差距也是客觀存在的現象,國與國之間的差距,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差距,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都是不可避免,而且永遠不可避免的。
第四、由財富規律----“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可以推理出: (1).能力大,就富裕;能力小,就貧困。(2). 能力大,吸引力就大;能力小,吸引力就小。(3). 能力大,在事情發展變化中處於主動;能力小,在事情發展變化中處於被動。
誠然,在現實社會中,有很多地方的財富分配不是按照財富規律的客觀要求進行分配的,例如:少勞,多得;少投資,也多得;有的甚至不勞而獲等。這其中就攙和著很多社會腫瘤,例如:特權,腐敗,黑社會性質等。這些社會腫瘤嚴重危害社會正常發展,損害了人們的利益,造成了社會不公平競爭。
第五、由財富規律----“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可以推理出:資本創造了價值,資本包括科學技術和勞動。或者說,資本就是科學技術和勞動。可見,財富規律的提出,發展了馬克思確立的勞動價值論”。從而,也打破了“勞動價值論”的壟斷地位;也為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供了理論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