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管理學(經濟管理學科)

財務管理學(經濟管理學科)

財務管理學是研究如何通過計畫、決策、控制、考核、監督等管理活動對資金運動進行管理,以提高資金效益的一門經營管理學科。它是以經濟學原理和經濟管理理論為指導,結合組織生產力和處理生產關係的有關問題,對企業和國民經濟各部門財務管理工作進行科學總結而形成的知識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財務管理學
  • 外文名:Financial management
  • 定義:提高資金效益的一門經營管理學科
  • 指導:經濟學原理和經濟管理理論
學科簡介,學科發展,框架結構,課程設定,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跨學科課,專業設定,建設規劃,

學科簡介

理財活動,由來已久。但由於財權的重要性和早期財務活動的單純性,理財活動往往由生產經營者或生產經營單位的經理人直接進行,所以,財務管理作為一項獨立的業務工作形成較晚,而財務管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則存在的更晚。很長時期以來,財務管理學都從屬於其他學科。直到進入20世紀以後,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西方、前蘇聯和中國的財務管理學才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經濟管理學科。
書冊封面書冊封面
在西方,15和16世紀地中海沿岸一帶商業蓬勃發展,財務管理開始萌芽。18世紀發生了產業革命,過去的作坊、工場手工業的生產方式,被工廠化的機器生產方式所代替,財務活動開始複雜起來。但當時主要採取獨資、合夥等經營方式,企業組織比較簡單,財務關係也比較單純,其財務活動大多由企業主親自從事。到了19世紀末期,隨著股份公司的迅速發展和托拉斯的建立,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企業所需資金大量增加,財務關係逐漸複雜,企業主已難以親自從事財務管理活動,開始單獨建立財務管理部門。這時管理的職能開始分離,獨立的財務管理工作也就分化出來了。財務管理實踐對財務管理人員提出了廣泛的要求,財務管理理論也隨之得到發展。

學科發展

財務管理工作是近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在作坊、工場手工業生產方式下,財務 活動比較簡單,財務管理工作與會計工作是結合在一起進行的。產業革命後,特別是19世紀末托拉斯出現以後,企業的財務活動隨之複雜化,制定投資方案、籌集經營資金、對外提供財務信息,並對利潤進行分配,就構成企業經營管理中一項獨立的職能:籌措、使用和分配資金。單獨履行這一職能的工作即為財務管理工作。早期的財務管理以集資為主要內容。經過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西方企業經營者看到了只重視籌措資金管理的嚴重缺陷,在財務管理中採取了許多對資金使用加強日常監督和日常控制的措施,財務管理髮展到以監督為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資本主義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又逐步轉向以事前控制為主,在企業管理中形成較完整的財務控制系統。與上述發展過程相適應,財務管理學也經歷了以集資、財務監督和全面財務控制為主要研究內容的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代西方企業財務管理學
主要研究企業資本需要量的確定及其籌集、投放、回收、運用等問題,內容有: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概念的確定與計算、籌措資本的決策、投資方向的決策、股息決策、資本收益分配的決策、運營資本的日常管理。資本主義企業為了保證盈利的實現和不斷增長,必須在把握資本與利潤相互關係的基礎上,制定出自己的長期發展計畫以及相應的中、短期計畫,並組織其實現。現代西方企業財務管理學就是根據資本與利潤之間的關係,研究如何進行投資決策、組織實施、加強管理,以不斷提高資本的利用效果,保證企業經營者在激烈的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能夠獲得穩定的不斷增長的利潤。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企業財務管理學在有關參與經營決策、實行預算控制和開展事前分析等問題的論述中,使用了大量的數學模型。
社會主義財務管理學
產生於20世紀40年代,由蘇聯學者Β.Π.吉雅琴科(1902~1971)所倡導。其主要論據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財政的職能有所擴大,它包括生產領域中形成的收入與積累的分配關係和國營生產部門以及部分地包括合作社集體農莊生產部門新創造價值的初次分配關係。這樣,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各企業的財務活動就作為蘇聯國家財政的基礎,而納入蘇聯國家財政體系;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企業)財務管理學,也就作為財政學科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獨立成為一門學科。這種觀點認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客觀存在的、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發生的、並間接表現出這個過程的貨幣關係的總和,就是國民經濟各部門財務。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工業,建築業,農業,運輸業和郵電業,物資技術供應、採購業,商業,住宅公用事業和道路事業。國民經濟各部門財務管理的職能為:①以貨幣資源保證經濟活動中的資金周轉;②分配貨幣收入和積累;③對企業和各經濟部門資源的形成、分配和使用進行盧布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上述觀點傳入中國。在一些高等財經院校逐步開設了以蘇聯教材為藍本的“國民經濟各部門財務”課程。50年代後期,中國講授財務課的教育工作者根據中國企業管理的實際,將“國民經濟各部門財務”課程改建為“企業財務管理”課程。主要改變有兩項:①理論上確立了企業財務的實質是企業資金運動及其所體現的經濟關係;②實務上確立了對企業資金運動全過程和包括計畫、日常控制與管理以及事後考核、評價等職能在內的全面財務管理。本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有:①企業固定資金管理;②企業流動資金管理;③成本管理;④銷售收入和企業純收入管理;⑤專項資金管理;⑥財務收支的綜合管理,即包括資金籌措、收入、耗費、收回、分配在內的廣義的財務管理。社會主義財務管理學是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運動理論為依據,結合合理組織生產力和不斷完善生產關係的管理實踐,研究和掌握資金運動的規律,以提高資金使用的效果。
財務管理學財務管理學
財務管理學按照其研究對象的不同特點,可以分為盈利組織(主要是企業)財務管理學和非盈利組織(行政、事業等單位)財務管理學。
在中國,財務管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產生的歷史較短,它的理論體系、邏輯結構、研究對象和論述方法尚有待於進一步探討。它與會計學在理論、內容、方法等方面還有許多重疊之處。

框架結構

1994年被《商業周刊》評為全美商學院12個頂級教授之一的AswathDamodaran(2001)在其《公司財務:理論與實務》一書中前後一貫的表述是:公司財務的研究對象是公司所制定的具有財務意義的所有決策。這些決策可分為三大部分:與資源分配有關的決策(投資決策)、與項目籌資有關的決策(資本結構決策);與制定再投資或退出經營現金額度有關的決策(股利決策)。Brigham和Ehrhardt(2005)在《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一書提出,大部分財務管理知識圍繞三個問題展開:(1)一個特定公司的股票價值通過什麼因素產生;(2)管理者如何選擇增加公司價值的決策;(3)管理者如何保證公司在執行這些計畫的時候不出現資金匱乏。Ross(2002)等人在《公司理財基礎》一書中認為,財務經理必須關注三類基本問題:第一個問題著眼於企業的長期投資(資本預算);第二個問題著眼於企業對支持其長期投資需要的長期籌資的獲取和管理方式(資本結構);第三個問題著眼於對客戶收款和向供應商付款等日常財務活動的管理(營運資本管理)。若進一步考察這三本及其他財務管理類教科書的內容安排,就會發現西方學者對財務管理學框架的認識還是大同小異的,即:一個目標函式、四個模組的內容和一個財務管理工具箱組成。其中,一個目標是公司價值最大化;四個模組的內容包括投資決策、融資決策(或資本結構)、股利決策和營運資本管理;財務管理工具箱裡有四把工具,即會計報表與比率、現值、風險收益模型和期權定價模型
任何學科都是建構在一系列假設基礎之上的。Damodaran教授曾將建構財務管理學的基礎性假設歸納為四組,即經理與股東目標函式一致性假設、債權人利益得到完全保護假設、市場有效性假設和社會成本為零假設。儘管Damodaran教授認為這些基本假設還遠離“現實世界”並已受到來自很多方面的嚴厲批評,也儘管他試圖想尋找一種新的目標函式和理論體系來解決“現實世界”中所存在的活生生的這樣或那樣的財務衝突,諸如經理與股東的衝突、股東與債權人的衝突、公司與社會的衝突等,但迄今為止仍沒有找到完全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假設仍是構建現代西方財務管理學理論和方法體系的基本前提。

課程設定

從各校財務管理專業教學計畫來看,其課程體系按層次構成基本上可分為四種類別:

公共基礎課

是高校各專業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主要包括政治、體育、外語、計算機基礎、數學、軍事訓練、自然科學、人文素質等課,這些課程的設定旨在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專業基礎課

主要有西方經濟學、會計學、財政學、貨幣銀行學、管理學、經濟法、統計學、管理信息系統、市場行銷、財務分析,設定這些課程的目的是要求學生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專業課

是集中體現本專業特點的中心課程。通常又分為兩種,一是專業必修課,有財務管理、國際財務管理、成本管理學、投資學、計算機財務管理;二是專業選修課,有專業英語、資產評估、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金融工程學、資本運營、稅法。

跨學科課

為擴展學生知識面而設的跨專業的課程。主要包括審計學、計算機會計、會計理論專題、國際金融、財會職業道德專題、環境會計專題、會計制度設計、租賃會計、管理會計、人力資源會計專題等課程。
財務管理學財務管理學
從這些課程的設定可以看出,各校都非常重視財務管理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為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各校英語、計算機課程四年不斷線;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各校都不同程度地安排有實踐性環節,如社會實踐、課程設計、學年論文。按此種課程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毫無疑問其專業基礎理論紮實,有較強的適應現代科學日新月異變化的能力。然而,不難看出財務管理專業課程的設定深深刻著會計學專業的烙印,跨學科課程幾乎都是會計學專業所應開設的,這不利於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個性發展。再則,同一領域的課程占到總學時的80%左右,課程設定如此單一,不利於學生綜合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必然阻礙學生的全面發展。

專業設定

專業名稱:財務管理
主考院校:南開大學
入學科目:大學語文 計算機基礎 大學英語
學分:80
時間:2.5年-4.5年
主幹課程:畢業實踐報告(本)(不申請學位者選此課程)、財務報表分析、財務法規、財務管理學、財務信息系統、成本與管理會計、大學英語(三)、大學英語(統考)、非營利組織會計、基礎會計學、計算機套用基礎(統考)、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審計學、稅收理論與實務、稅務會計、西方財務會計、現代遠程學習概論、學位論文(申請學位者選此課程)、學位英語、證券投資學、職業生涯管理、中級會計學、資本預算和資產管理、資產評估等。
培養要求:本專業培養能在工商企業(公司、集團)、跨國公司、金融和證券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管理諮詢機構以及各級經濟管理部門從事理財工作和業務服務,還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進行財務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專門人才。
目前趨勢:財務管理是對公司經營過程中的財務活動進行預測、組織、協調、分析和控制的一種管理活動,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財務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多就業於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預算部門。而隨著國際化貿易戰愈演愈烈,新時代對財務管理專業畢業學生將會有更高的要求。

建設規劃

為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個性,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基礎紮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富有時代特徵和創新精神的具備經濟管理、法律、理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和擁有較高的外語和計算機能力,能夠在財務管理領域勝任專業工作的高級套用型、複合型專門管理人才,財務管理專業應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原則進行設定。
正確認識財務管理學科
財務管理是20世紀初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獨立的學科,它的發展是建立在會計學基礎上的,因而與會計有著密切的聯繫。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數學理論和電子計算機在該領域的廣泛套用,使財務管理的科學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財務管理學科的發展也賦予了財務專家以新的責任。財務管理的活動幾乎涉及到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從資金的籌集到資金的合法使用及資金的分配,此外還包括企業設立、合併、改組、解散、破產的財務處理。如果繼續堅持會計包含財務管理的觀點,必然會阻礙會計學與財務管理的發展與完善,這在會計與財務管理的教學和財會工作中已體現出來了,正確認識財務管理與會計有助於加強財務管理專業的建設。
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協調發展
嚴格按教育部關於“兩課”設定的規定及其實施工作的意見要求執行,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積極推進“兩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以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公共基礎課程設定著眼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保證學生在必修專業知識的同時,還需選修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類課程。計算機、英語課程四年堅持不斷線。
拓寬專業,整體最佳化的適應性
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適應性,在時間安排上,前兩年半的主要課程及實踐環節都統一與同一領域的其他專業有共同的專業基礎課,按管理學科寬口徑培養,以打好專業基礎,同時又根據人才培養的方向不同設定一定數量的選修課程,後一年半分專業方向培養。專業基礎課既包括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內容的課程,也包括相鄰專業的基本知識內容的課程,專業課程則依據專業自身的特點及時加以調整,改變因人設課和因無人而不設課現象,增設較為前沿的課程,調整課程設定,構建緊密配合、有機聯繫的課程體系。
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創新能力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應加大實踐性環節,設定財務管理大作業、專業認識實習、撰寫學年論文、會計模擬實驗等,將課題性實驗、綜合性課程設計和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實踐在教學計畫中予以落實,改革、充實實踐環節的內容,加強實踐教學,注重科學研究。
推進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
通過最佳化課程結構,刪除陳舊過時和重複的內容,增加現代內容,使課程達到整體最佳化,對實務性較強的專業課程應採用案例教學、課堂討論等靈活多樣的方法。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開設一些專題講座,使學生及時了解學科發展的新成就、新觀點、新問題、新動向,激發起學生學習、研究本學科的熱情。大力進行教學手段的改革,採用多媒體教學,改變傳統的講得過多、過細、“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課內精講,課外加強指導,培養學生自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較為充分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