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米養親

負米養親

負米養親,是一個成語典故,選自《二十四孝》,講述了一個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負米養親
  • 作品別名:元代
  • 作品出處:選自《二十四孝
  • 作者:郭居敬
作品原文,譯文,注釋,作者,啟示,

作品原文

仲由,字子路,家貧。嘗食黍薯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褥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黍薯之食,為親負百里之外,不可得也。”詩為頌,詩曰:“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負米養親負米養親

譯文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裡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子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鐘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即使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有詩頌曰: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注釋

  1. 黍薯:藜藿等野菜。
  2. 歿:死。
  3. 積粟:(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
  4. 鐘:古代量器。
  5. 列鼎而食:古代貴族列鼎而食,食時擊鐘奏樂。

作者

郭居敬,元代尤溪人,字義祖。《二十四孝》所列榜樣十分典型、突出,更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從時間上看,有虞、周、漢、魏、晉、唐、宋;從層次地位上看,有帝王、大夫、書生、百姓;從年齡上看,有老者、成人、兒童;從內容上看,有至貧孝親的、有危難救親的、有顯貴孝親的。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序而詩之,用訓童蒙,成為宣傳孝道的通俗讀物。以後,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圖詩》、《女二十四孝圖》等,流傳甚廣。在傳統的木雕、磚雕和刺繡上,常見這類題制的圖案。
負米養親

啟示

盡孝並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誠敬。我們能孝敬父母、孝養父母的時間是一日一日的遞減。如果不能及時行孝,會徒留終身的遺憾。孝養要及時,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