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紋脂身鮎

豹紋脂身鮎

豹紋脂身鮎屬熱帶雜食性底層魚類, 又名清道夫、吸盤魚、琵琶魚。原產南美洲,廣泛分布於亞馬遜河流域,目前已在美國、墨西哥、南非、東南亞、日本、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形成入侵。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豹紋脂身鮎
  • 別稱:清道夫、吸盤魚、琵琶魚
  • :植物界
  • :硬骨魚綱
  • :鮎形目
  • :骨甲鮎科
  • :翼甲鮎屬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

形態特徵

體長25~40 cm,呈半圓筒形、側寬、背鰭寬大,尾鰭是呈淺叉形,腹部扁平、體呈暗竭色、全身灰黑色帶有黑白相間的花紋,布滿黑色斑點,表面粗糙有盾鱗,頭部和腹部扁平,左右兩邊腹鰭相連形成圓扇形吸盤,須1 對,胸腹棘刺能在陸地上支撐身體和爬行。雌性背體寬,倒刺軟而柔滑,體色較淡不發黑,胸鰭短而圓;雄性背體狹,倒刺硬而粗糙,體色較深發黑,胸鰭長而尖,胸鰭有追星。
豹紋脂身鮎
生物學特性:屬熱帶雜食性底層魚類,生長適溫23~28℃, 適應性強,喜歡弱酸性水,耐低氧能力強,易養殖;有吸盤,常吸附於池壁四周,舔食殘渣剩餌,因而得名豹紋脂身鮎。成魚體長達到30cm,活動於水體的底層,具有適應性強、易飼養、雜食性、耐低氧、起捕率高等特點。豹紋脂身鮎對光敏感,有懼光性。晚上在遠處用燈光照射池壁上吸伏的豹紋脂身鮎,只要光線照到,即使沒有任何響動,也會快速潛入水底,躲避光線。在南美洲,3~6 月份開始懷卵,9 月~次年1 月份為排卵季節,一次產約700~1000 顆卵粒。

地理分布

豹紋脂身鮎能夠與本地魚類競爭食物和生存環境,排擠本地魚類,破壞網具,影響漁民漁業生產活動,其掘洞產卵行為能夠造成河堤水土流失,改變河流養分循環。
豹紋脂身鮎最早於1990年作為觀賞魚類引進中國廣東省,隨著觀賞漁業貿易傳播至全國各省。並於2014年被列入國家環保部和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入侵物種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