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與珍珠

豬與珍珠

豬與珍珠是由杜尚·馬卡維耶夫親自編劇並導演的英國瑞典合拍的劇情電影,該電影通過對中年主婦馬里蓮喬丹在美國和前南斯拉夫來往的經歷和改變,探討了美國社會中產階級的壓抑和人類社會對於個人的束縛,以看似出離現實的寓言式故事令人反思普通人生活中的荒謬和現實的陰暗低沉。

基本介紹

  • 導演:杜尚·馬卡維耶夫
  • 編劇:杜尚·馬卡維耶夫
  • 主演:厄蘭·約瑟夫森,帕爾·奧斯卡森
  • 製片人:Christer Abrahamsen
  • 發行公司:標準收藏
  • 中文名:豬與珍珠
  • 外文名:Montenegro
  • 其它譯名:蒙地納哥、黑山、豬與珠
  • 出品時間:1981年
  • 製片地區:瑞典,英國
  • 拍攝地點:瑞典,英國
  • 拍攝日期:1980年
  • 類型:劇情
  • 片長:96 分鐘
  • 上映時間:1981年9月18日
  • 分級:USA:R
  • 對白語言:英語,瑞典語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tt0082770
基本信息,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導演介紹,角色介紹,幕後製作,發行上映,獲獎情況,

基本信息

更多中文片名:豬與珍珠、蒙地納哥黑山
電影海報電影海報
更多外文片名:
Montenegro - Or Pigs and Pearls
Montenegro eller Paerlor och Svin
Pigs and Pearls
編劇:杜尚·馬卡維耶夫 Dusan Makavejev Branko Vucicevic
影片類型:劇情 / 喜劇
片長:96分鐘
國家/地區:瑞典 / 英國
對白語言:英語 / 瑞典語
色彩:彩色
級別:Finland:K-16 / Sweden:15 / USA:R / France:-12/ Norway:18 / UK:18
膠片長度:2630m (Sweden)

劇情簡介

中年主婦馬里蓮喬丹每天都過著相同的重複的生活,在無休止的輪迴里,她的精神壓抑到達了邊緣。雖然她的丈夫極力想要幫助她擺脫這種情況,甚至為她請來了醫生,但無濟於事。一次很偶然的機會,她認識了南斯拉夫來的立塔,兩個女人一起來到了吉普賽的駐地。認識了年輕的小伙子蒙地納歌后,馬里蓮的生活徹底的改變了,她內心的狂熱被激發了出來,生活忽然向她敞開了新的大門。
本片是前南斯拉夫著名導演馬卡維耶夫的作品,本片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以輕喜劇的方式展示了一個中年女人內心的苦悶和孤獨。導演用平淡卻相當牟利的筆觸,以性為切入點,把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完全剖析了出來,並使用生活化的場景和細節刻畫以及舒緩的節奏把故事娓娓道出。影片融合了南斯拉夫民族化的風格,和《地下》一樣充滿著歡快的歌舞。
****************************************************************************************************************************
——“你為什麼住在這裡?這裡比你原來住的地方好嗎?”小女孩這樣問動物園的猴子,猴子面無表情。
也許我們這些自命為白領,自命生活質量高尚,為自己生活在先進社會中暗自竊喜的人們,真的就象那些動物園裡的猴子。我們每天過著和昨天一樣的生活,住著別人告訴我們是高尚住宅的房子,生活雖然不乏偶然但大致也跑不出這個圈子,雖然科技和社會告訴我們越來越自由,但大多數時候我們根本無法享有這自由,各種無形的束縛讓我們只能看著外面的世界發獃。
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確實是動物園裡的猴子。
但我們該死嗎?
我們是該解放自己解放社會,還是該乾脆毀掉自己毀掉社會。
作為前南斯拉夫的悲觀論者,馬卡維耶夫可能會有意無意地要我們選擇後者。在《蒙蒂納哥》(豬與珠)一片的最後,女主角瑪里琳從南斯拉夫回到美國的家裡,一家人團坐在桌旁,丈夫、兒女十分欣慰妻子的歸來,而經歷了南斯拉夫的“另類”生活的瑪里琳笑容可掬地把水果分給家裡的每個人,就在一片洋溢著家庭溫暖的鏡頭中,忽然字幕出現:“水果有毒。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然後影片定格、結束。
這個面帶微笑的冷酷結尾不由讓人想起前捷克名導福爾曼70年代末的名作《飛躍瘋人院》,那部影片的結尾處挑戰瘋人院制度的尼科爾森被摘除了腦垂體,他的印第安酋長兄弟不忍見他如行屍走肉一般生活,把他悶死後獨自逃出瘋人院。兩個導演,一個來自捷克,一個來自南斯拉夫,有這種共通之妙。恐怕不僅僅是巧合而已。兩部影片,一個是“真實事件”,一個是虛構,一個是“正常人”毒殺全家,一個是“瘋人”悶死“行屍走肉”,一個稍顯樂觀,一個十足悲觀,主題近似,但出發點和結局大異其趣,這恐怕就是好萊塢電影(儘管導演原籍是捷克)與歐洲電影的不同了。
儘管影片標明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但看看影片前面對美國社會中產階級呆板生活與南斯拉夫野蠻但活力的生活進行的對比,導演自己的用心卻也實在是再明白不過的了。在導演看來,瑪里琳的一家人——當然主要是一家之主的丈夫馬丁,已經幾乎等同於動物園的猴子和《飛躍瘋人院》中的行屍走肉了。所以,在馬卡維耶夫的煽動性描繪下,我們幾乎認同了瑪里琳對束縛她野性的家庭、社會進行的殘酷報復——或者說是一種類似於《飛躍瘋人院》中印第安酋長般的“拯救”。在馬卡維耶夫的精心策劃下,我們痛恨自己、鄙視自己——可能你認為鄙視的是別人,但其實那就是你自己。
影片全名應為《蒙蒂納哥或豬與珍珠》,蒙蒂納哥是影片中美國一名動物園管理人員,他在片中出現的時間很少,但他在一恍惚間成了瑪里琳衝破“牢籠”的欲望對象和開啟她欲望力量源泉的鑰匙。當蒙蒂納哥在瑪里琳心目中的一個鏡像,化身為南斯拉夫小酒吧里一個廚師的時候,這種欲望的力量已經不可遏制地主宰了瑪里琳,南斯拉夫式的瘋狂生活點燃了野性之火,來自家庭的冷漠和不解更是火上澆油。一場精彩的南斯拉夫艷舞之後,瑪里琳拒絕了約克的求歡,拒絕了自己熊熊的欲望,再一次不自覺的束縛了自己,但這種軟弱的束縛更加激起了欲望的反撲。我們無法得知約克是如何死去的,但我們知道瑪里琳是在和自己的欲望搏鬥,直至兩敗俱傷。瑪里琳回去了,回到了她美國的中產階級家庭,殘褪衰敗的欲望如今已經不再鮮紅,黑色的欲望慫恿著最極端的報復——向人性報復,向束縛自己的一切報復,蒙蒂納哥成了瑪里琳的復仇之神。
至於“豬與珍珠”,又是另外一種比喻。丈夫馬丁為瑪里琳請來精神病醫生阿薩姆,電話中告訴她是為了老爺爺的病況,瑪里琳失神之間扯斷了自己的珍珠項鍊,她急忙用吸塵器吸起散落的珍珠,然後從垃圾袋中掏出珍珠,仔細擦拭著。珍珠蒙塵,人性失靈,瑪里琳生活在一群高級動物之中,就象散落在豬圈裡的珍珠——雖然這個比喻也許有點牽強無聊,但想來也應該接近原意吧。
影片中,導演把瑪里琳刻板的美國生活與粗野但有活力的南斯拉夫生活作了一番比較,用動物園的猴子來比喻美國社會中被束縛的中產階級,有些猴子已經徹底馴化,象馬丁,也有一些猴子野性未馴,就象瑪里琳,而瑪里琳的女兒,也正在成為即將被馴化的一代。最初,瑪里琳教兩個孩子做菜,忽然有些異樣,狠狠地大口咬著炸肉塊,小女兒馬上提出異議:“這樣太不雅觀。”;瑪里琳失蹤一段時間之後,小女兒很快頂替了媽媽的位置,做好早點給爸爸和弟弟,儼然成了另一個家庭主婦。社會是如此霸道,她能將十來歲的小女孩變成一個好主婦,正是如此威嚴有效不可動搖的社會力量,才使得瑪里琳只能和自己的欲望搏鬥也只能毀滅自己的欲望,只能以毀滅的方式“拯救”自己,拯救孩子。
也許是導演的悲觀情緒,也許是矯情浮誇,馬卡維耶夫選擇了這個悲劇的“真實事件”作為影片的結尾。但,我們真的該死嗎?面對這樣一部充滿魅力的影片,我們幾乎無法阻止欲望的煽動、莫名的沮喪和一種近似無政府主義者的憤怒。我們就是猴子,我們逃不出自己圍起的動物園,巨大的悲觀力量籠罩著偽裝的微笑——除了微笑著毀滅,我們還能做什麼?
前南斯拉夫“貝爾格勒學派”著名導演馬卡維耶夫,自1965年推出自己的長片處女作《人非小鳥》以來,《接線生的愛情悲劇》、《有機體的秘密》、《甜蜜電影》以及這部《豬與珠》等等不斷贏得了世界影壇的關注和讚賞。他在七十年代因為政治原因離開祖國,雖然有人認為他的離開祖國之後的作品有著對情色渲染過重,煽動性強不夠客觀,矯揉造作等多種缺點,但不可否認馬卡維耶夫是60年代以後南斯拉夫電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世界級的著名導演。馬卡維耶夫的作品一向比較關注現實,常以看似出離現實的寓言式故事令人反思普通人生活中的荒謬和現實的陰暗低沉。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Marilyn JordanSusan Anspach ----
Martin Jordan厄蘭·約瑟夫森----
Cookie JordanMarianna Jacobi ----
Jimmy Jordan(as Jamie Marsh)James Marsh ----
Grandpa BillJohn Zacharias----
Dr. Aram Pazardjian帕爾·奧斯卡森----
SecretaryMarina Lindahl----
Alex RossignolBora Todorovic----
Rita RossignolLisbeth Zachrisson----
MontenegroSvetozar Cvetkovic ----
TirkePatricia Géli ----
HassanDragan Ilic  ----
MustaphaNikola Janic ----
Zanzi Bar CustomerMile Petrovic ----
Piano PlayerJohn Parkinson----
Police OfficerJan Nygren----
Customs InspectorLasseÅberg ----
1st PolicewomanKaarina Harvistola ----
2nd PolicewomanEwa Gisslen----
Tap-dancing LadyElsie Hohn----
Cab DriverPaul Smith ----
Bo Ivan PetersonBo Ivan Peterson ----

職員表

導演:杜尚·馬卡維耶夫 Dusan Makavejev
編劇:
杜尚·馬卡維耶夫 Dusan Makavejev
Branko Vucicevic
製片人:
Christer Abrahamsen ...... producer
Bo Jonsson ...... producer
George Zecevic ...... producer

導演介紹

杜尚·馬卡維耶夫 Dusan Makavejev
杜尚·馬卡維耶夫於1932年10月13日生於貝爾格勒,是南斯拉夫電影導演.在50,60年代與南斯拉夫的卡通片家V.米米卡與A.彼特洛維奇同期開始在世界影壇展露頭腳,為南斯拉夫電影贏得聲譽。其一生關注性解放與政治,認為兩者密不可分,這兩個主題一直貫穿於他的作品中。做為一個受“自由電影”(實驗電影)薰陶得電影人,他廣泛觀摩各類影片,從英國30年代的紀錄片到蘇聯的默片都對他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他還比其他導演更獨裁,全全主控導,編,剪等。 1953年在他還在學習心理學和寫電影觀感時,拍攝了其第一部16mm影片《一個南斯拉夫老人之旅》,從1958年他開始製作一批反映薩格勒布與南斯拉夫其它城市的紀錄片,但在1958年其短片《別相信紀念碑》,卻因有“過分色情的鏡頭”被南斯拉夫當局禁映5年,雖然該片在坎城獲得好評。從此他的作品便開始飽受禁映與非議--如《甜蜜電影》(1974)在評論界和商業上都被廣泛抨擊,在加拿大第一夫人憤怒退場後,該片被禁!《黑山》(1981)毀譽參半;《可口可樂小子》(1985)被認為是一場失敗的商業片嘗試;《愛的夜晚》(1988)叫好不叫座;《中午洗澡的暴徒》(1994)被批評沒目地情節。這些使他得很難被認為是戰後偉大高產的電影藝術家。<<肉體的神秘》是馬卡維耶夫最出色的作品,共耗時三年(1968-1971)。當時評論認為導演的拼貼嘗試最終失去了控制,片中與導演所要表達的意圖也過分理想化!
主要作品
1953年:《一個南斯拉夫老人之旅》(處女短片)
1955年:蓋子(短片)
1957年:Antonijevo razbijeno ogledalo(短片)
1958年:別相信紀念碑(短片)
1958年:養蜂人手冊(養蜂人剪帖簿)(紀錄短片)
1958年:詛咒的盛宴(短片)
1958年:夢想的顏色(紀錄短片)
1959年:工會是什麼(短片)
1961年Pedagoska bajka(短片)
1961年:微笑,61年(短片)
1961年:Eci, pec, pec(短片)
1962年:遊行/1962年:漂亮小姐,62年
1962年:關於書的電影(短片)
1962年:除去柵欄(短片)
1964年:Nova igracka(短片)
1964年:Nova domaca zivotinja
1965年:男人不是鳥(長劇成名作)
1967年:接線生的愛情悲劇(代表作之一)
1968年:無辜的未保衛者(不受保護的無辜者)(第十八屆柏林電影節評審會特別獎,最佳導演獎) 1971年:肉體的神秘
1971年:我想念Sonia Henie
1974年:濕夢
1974年:甜蜜電影
1981年:黑山
1985年:可口可樂小子
1988年:愛的夜晚
1993年:中午洗澡的暴徒
1994年;靈魂之洞(自傳紀錄片)
1996年:丹麥女孩秀(丹麥女孩的一切)

角色演員介紹

在瑪戈特和波琳可愛、充滿智慧的表相之下,洶湧澎湃的情感時時衝擊著她們,尤其是當過於苛求、喜歡吹毛求疵的瑪戈特毀滅性地將波琳的未婚夫認成是不值得的人選時,這迫使著姐妹倆不得不將以前一直忽視的問題重新拿出來解決,並最終讓她們獲得了一直想從彼此身上得到的那種和諧的家庭關係。諾亞·鮑姆巴赫說: “瑪戈特和波琳都堅持著一點:她們是最好的朋友、最親密的知己,但是她們一直理所當然地認為的一切,都將在這部影片中得到全新的考驗。”
《婚禮上的瑪戈特》擁有一種諾亞·鮑姆巴赫作品中極為普遍的特性,來自於他探討如何讓日漸疏遠的家人重新聚首在一起的那種熟悉的感覺的技能,鮑姆巴赫繼續說:“影片中的所有角色都在經歷著改變,因為未來的不確定,他們感受到了恐懼:克勞德正在經歷青春期;瑪戈特正在離婚;波琳和馬爾科姆則打算結婚……當所有的一切都在同一時間發生的時候,你會感覺每一件事都失去了控制。”
創造出了擁有如此犀利尖刻的幽默和雖然有缺陷卻讓人感動的角色之後,諾亞·鮑姆巴赫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尋找能夠完美地詮釋這一切的優秀演員。他表示,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他的心裡並沒有以某個特定的演員作為參照物,因為在他的想像中,他更喜歡讓角色擁有專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活構架,然而一旦劇本完成,鮑姆巴赫也就不得不將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演員的選擇上了,他希望自己能夠找到在表演上存在著細微差別的氣魄、神韻和活力的天才演員,讓每一個角色都在影像中得到重生。
影片的中心角色自然就是瑪戈特了,這是一個兼具了狂熱與冷漠的女人,她有一個像鞭子一樣的舌頭,就像患了強迫症一樣不停地對身邊的人進行著攻擊,對任何事都有著近乎於苛刻但也很真誠的觀點。雖然瑪戈特無心用她的這種能力來破壞波琳的婚禮慶典,可她連自己的生活都控制不了,又怎么能控制得住她那張嘴呢。為了將這個充滿矛盾的角色性格充分地體現於畫面中,諾亞·鮑姆巴赫知道他需要的是一個能夠深入到這種情感危機的女演員,他表示:“瑪戈特必須得顯示出一種強硬、不妥協的倔強,她可以極具破壞性,同時又非常脆弱。我發現瑪戈特應該是個非常富有同情心的女人,即使她喜歡對人們指手畫腳,卻發現自己的生活其實就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我需要的是那種不害怕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完全敞開的女演員。”
隨即,諾亞·鮑姆巴赫從奧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身上發現了他需要的虔誠和靈魂……基德曼曾因在史蒂芬·戴德利的《時時刻刻》中飾演了一位女作家弗吉妮婭·伍爾芙而最終問鼎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除此之外,她還演過數不清的多變角色,經歷了從音樂劇《紅磨坊》到經典的心理驚悚片《小島驚魂》這樣巨大的表演跨度。而且對於那種有點惡作劇嫌疑的喜劇領域,基德曼也算是一個“常客”了,她在格斯·范·桑特的黑色喜劇《不惜一切》中的出色演繹,受到了最大範圍的肯定。
在片場,妮可·基德曼真的帶來了諾亞·鮑姆巴赫一直期望著的那種有點近乎於殘忍的真誠,讓瑪戈特這個角色擁有了醒目的現實主義品質,鮑姆巴赫對她的評價是:“基德曼在拍攝的過程中,總是將這個角色弄得非常有同情心,因為她更關心真相,而並非她自己的個人生活。基德曼真的非常理解瑪戈特這個角色,她不會讓你對她的表演產生哪怕一丁點的疑問--而她的高明之處也正在於此。瑪戈特走進這部影片的方式,就好像一個擁有毀滅性的雪球,所以我需要那種兼具了某種推動能力同時又有真實觸感的演員,就好像她真的曾經屬於蔡勒家,是密不可分的家庭成員,而不是半道殺進去的。基德曼做到了我要求的一切,而且她還帶來了超出我預期的幽默元素。”

幕後製作

導演耗資最龐大的一部電影,但與他的經典《甜蜜電影》比較,則省卻了許多委瑣裸露的鏡頭。導演用巧思詭異的構圖和快速流暢的剪接來營造一個超現實的場景。片中帶有濃烈的政治象徵意味,許多人物和情節的安排都有性、政治與道德危機等社會重大命題的隱含和寄寓,如同一則社會寓言。ABBA音樂配合片中的迷幻畫面。
關於影片
2005年,一部涉及了情感方面最隱私、最動盪的悲傷與失望的《魷魚和鯨》,講述的全部是一個正在四分五裂的婚姻的故事,卻讓影片的編劇兼導演諾亞·鮑姆巴赫獲得了難以想像的榮譽--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的提名。兩年後,這部名叫《婚禮上的瑪戈特》的作品再次以一種高姿態襲來,鮑姆巴赫重複使用他那折磨人的智慧和尖銳的觀察能力,將目光對準在一個與眾不同的家庭關係中,裡面所講述的家庭成員,無論是在性格還是生活目標的追求上,都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都想和自己的家人更加親密一些,可是卻總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整個故事充滿了未經加工過、最為原始的誠摯和炙手可熱的幽默,鮑姆巴赫藉助影片打開了一扇通往一個家庭所有秘密的最為隱蔽的視窗。
諾亞·鮑姆巴赫表示,這個描述了蔡勒家的兩個姐妹非常現實的婚姻狀況的故事,靈感來自於一個簡單卻像謎一樣神秘的畫面,幾乎就像夢境一般突然跳進了鮑姆巴赫的腦海當中:一位母親和她的兒子坐在一輛行駛的火車當中……在這個一閃即逝、幾乎是無意識的靈光乍現中,一個逐漸清晰的角色--瑪戈特卻以一種無法擦拭的堅定出現在鮑姆巴赫的想像中,然後是她的姐姐波琳,還有進入青春期的兒子克勞德,最終,那個對這個家庭來說有點多餘的未來姐夫馬爾科姆也加入進來。
這樣的故事演變,正好符合諾亞·鮑姆巴赫工作的時候傾向的典型方式--他創作的劇本通常情況下都是由內而外的,從最基礎的骨架結構開始,既而是血肉的填充,最後是來自於周圍環境的感情和動容的影響。鮑姆巴赫就像是一名偵探,專門研究人類關係之間所蘊藏的所有秘密和幽默,他解釋說:“製作完《魷魚和鯨》之後,我開始著手於其他類型作品的想法和故事內容,但一直沒什麼進展。然而,當我的腦子裡突然想起這個有關‘媽媽和她的兒子坐在火車上’的畫面時--其實我已經記不起具體在哪裡看過這樣的景象了,也許是夢中?我只知道它確實給了我很多故事靈感,因為它保持住了那種我一直非常感興趣的神秘氣息,我在記憶的黑暗中慢慢摸索,直到將所有的碎片拼湊到了一起,全部調整好,然後從中挑出值得進一步解析的部分。”
當諾亞·鮑姆巴赫開始創造瑪戈特這個角色時,他是從母子關係入手的,所有的一切都來源於一對同時在面對生活的改變的母親和兒子--母親正要結束她的婚姻;兒子則要甩開輕率,提前進入青春期。鮑姆巴赫說:“瑪戈特和克勞德的相處模式是非常具有變化性的,我們看到他們的時候,克勞德的成熟程度甚至超越了他的母親,而瑪戈特則開始將眼光看到婚姻以外的世界。這些個人化的變化對於他們來說可能是一種威脅,最終卻幫助他們更緊密地連線在一起。”
瑪戈特和克勞德這一次火車之旅的目的地是一個家人的婚禮,隨即波琳走進了畫面,諾亞·鮑姆巴赫意識到自己正在鑽研的是所有家庭關係中,最神秘、也是最難分析的一種:成年的姐妹情,尤其是那類曾經度過了一段不太平靜的家庭生活的人……可以說,維繫瑪戈特與波琳的紐帶異常脆弱、尖刻,充滿了交感作用,鮑姆巴赫發現他正身處在一個嫉妒、需求、愛慕、秘密、憤怒、怨恨、冷靜、希望、恐懼和愛情交織而成的漩渦之中,而這恰好是他最為拿手的領域。

發行上映

製作公司:
Europa Film [瑞典]
Viking Film
Smart Egg Productions
發行公司:
標準收藏 [美國] (USA) (laserdisc)
Roadshow Home Video [澳大利亞] (Australia) (VHS)
Aquarius TV [希臘] (1995) (Greece) (TV)
Atlantic Releasing Corp. [美國] (USA)
Pole Vídeo Comunicações Ltda. [巴西] (Brazil) (VHS)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加拿大 Canada 1981年9月18日......(Toronto Film Festival)
瑞典 Sweden 1981年10月9日
美國 USA 1981年11月8日......(New York City, New York)
芬蘭 Finland 1981年12月25日
法國 France 1982年1月20日
匈牙利 Hungary 1985年5月9日
冰島 Iceland 2000年10月2日......(Reykjavik Film Festival)

獲獎情況

第34屆坎城電影節 (1981)
主競賽單元 金棕櫚獎(提名) 杜尚·馬卡維耶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