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籠餅

豬籠餅

豬籠餅,又名「豬仔餅」,是廣東省著名的地方小吃,中秋節節日食俗。廣東人在中秋節時送給長者或小朋友的傳統食品。因為做成小豬的形狀而得名,與「浸豬籠」及「豬仔包」皆無任何關係。簡而言之,那就是沒有餡料的月餅,可想而知,便只有一團麵粉,混了些砂糖作調味,雖不及月餅之香甜好吃,但在社會環境欠佳之舊日,小孩子能在過節時有此小吃,亦是件快活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豬籠餅
  • 外文名:Piglet Cookie in a Basket;
  • 主要原料:麵粉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
特色,由來,習俗,

特色

「無餡月餅」的外形,一般是塑成小豬模樣,但也會有其它變化,譬如其它動物的形狀,如金魚、蝴蝶等等。豬籠餅最特別之處,是它並非用盒子盛載,而是用一個塑膠豬籠(或小竹籠)裝,籠子五顏六色,有的還綁上了彩帶,或伴以膠花,專用來哄小童,可謂「食得又玩得」!
以前,除了貧富之別,還有「大小不同」—說的是,舊社會的小朋友,一般不會有月餅可嘗,哪怕家中買得起月餅,亦只會留予成年人享用,小孩子們沒有份兒。舊社會觀念認為,給小孩吃而不知其味,賞之以「貴重食物」,不但過於奢侈,更有暴殄天物之虞……乳臭未乾的小兒,只配吃「豬籠餅」!

由來

豬籠餅的來由,有兩個說法:有謂是餅家造月餅後用剩的料子,免得浪費,於是湊合起來烹製成豬籠餅。
另一講法,是餅師烤餅之前,要先測試烤爐溫度對餅皮鬆軟程度的影響,以決定火候,而那些「試驗品」當然不會配上蓮蓉餡料,只是麵團而已,烤出來的便是豬籠餅。總的來說,無非都是「下欄貨色」,套句今天的講法,卻是「環保主義」了。
早期豬籠餅不必用錢買,凡有客人惠顧月餅,店家便會將豬籠餅作為贈品,連同膠籠送出。亦有解釋說,送禮講求意頭,必須「成雙」,故此買月餅送豬籠餅,使得湊數。

習俗

從前,香港人過中秋節,除了吃月餅之外,還有豬仔餅。在冰皮月餅流行的今天,豬仔餅漸漸消失,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在還沒使用電焗爐的時代,焗月餅是用磚爐,為了測試磚爐的溫度,以及月餅皮製成後的鬆軟程度,會將做月餅剩下來月餅皮,搓成小份的麵團,放到焗爐里測試火候。後來,更將這些不包餡的麵團,以餅模做成豬仔的形狀,並將焗好的豬仔餅,放入竹篾編織成的籠子裡,所以豬仔餅又稱為「豬籠餅」。此外,還會製成佛像形狀的佛公餅,或者金魚、蝴蝶等形狀。
以前要買月餅過中秋,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負擔得起,為免要付一大筆錢買月餅,很多時會選擇採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稱為「供月餅會」。而惠顧月餅會的贈品,就是豬仔餅。後來豬籠由竹織改成五顏六色的塑膠籠子,或者以膠花裝飾的花籃,小孩子拿著豬仔餅當作玩具,愛不釋手。
豬籠餅的沒落以至絕跡,也許是自八十年代開始吧?社會經濟好轉,大概並非主因,更重要的是人們觀念上的轉變。上一代認為不必對小孩子太好,怕他們「擔當不起」,一家之主必然是長輩,將小毛頭奉為小皇帝,乃是天方夜譚;但是,人們卻往往會將最好的留給子女……試問,豬籠餅又哪有市場可言?
製作月餅都改以機器大量生產,不再使用木模製餅,豬仔餅的製作也漸漸被遺忘。還好那時候的小孩子都長大了,越來越多人懷念小時候的豬仔餅,所以不少老餅家,近來又開始生產製作。雖然不少已經棄用豬籠,又或者售價不平宜,但這種傳統至少還保留著。
在中國月餅之鄉——吳川,市區梅菉有條老街叫大塘邊街,以編織豬籠餅餅籠出名。這老街祖祖輩輩都有編織餅籠的傳統,粵西地區也只有這裡是專門編織餅籠的。每年農曆二月開始,老街坊們就開始編織餅籠,一直持續到農曆八月十五。這段時間,是老街最熱鬧的時光,家家戶戶開始忙碌,買竹片,開篾,浸竹柱,一家大小圍在門口編織豬籠。鄰里街坊相互串門,你幫我編,我幫你織,不亦樂乎。
客商通常會在農曆四五月上門訂購豬籠,不需要交押金,只要口頭說“要貨”,“要多少”,這樁生意就算定下了。老街坊們開始趕工期,如期交貨。
據說大塘邊街有一個傳統,媳婦新入門不久,家婆便會手把手教織餅籠。甚至老街不少外嫁女,在夫家織餅籠,拿回娘家銷售。
隨著豬籠餅退出市場,餅籠編織手藝也接近失傳的邊緣。
不過在吳川亦有餐飲企業乘著「集體回憶」的熱潮,再次推出豬籠餅。這些重現江湖的豬籠餅,針對的不再是小孩,而是偶爾想回憶一下童年光陰的成年人。
月餅,留給小孩子享受;豬籠餅,讓大人重溫舊夢……風水輪流轉,妙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